新闻 > 生态 > 正文

“陆家嘴”毒地背后:这场豪门恩怨,关键词是“涉毒”,核心词却是“知否”

—“陆家嘴”苏州毒地背后:化工厂扎堆,学校扎堆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认为,“单独对外转让其(苏州绿岸)95%的股权,严重违反苏州市政府对苏钢集团转型升级支持的初衷和要求,违背了其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签订的一系列协议及文件规定。单独转让绿岸公司上述标的地块,作为单纯房地产项目开发,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不过,20多天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同意了这笔交易。至此,北大方正顺利“拿钱走人”。

“陆家嘴”苏州毒地背后:化工厂扎堆,学校扎堆

与浒墅关其他区域人流较多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苏州绿岸内虽建得颇富现代感,但行人稀少。骑电瓶车的保安会关注进入该区域的人员是否在拍照,并用手机录像上报。 《等深线》记者 程维 /摄

连环醉拳

在国内排名居前十位且在苏州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赵成(化名)11月15日对记者称,“苏州毒地”事件中,陆家嘴有两个环节的操作,是他无法理解的。

一是不管该地块是大面积被污染或局部污染,为什么开发商在拍到股权、获得土地开发权后,没有花几百万元对这17个地块的实际污染情况进行复查,最终导致该总投资超过100多亿元的项目全面折戟。

通常,市场化房地产公司及私营房地产公司在正式开发前,都会有一个自己委托全面评估环境污染威胁的标准流程。

二是在自己实地查清地块污染情况后,开发商还需要有一个针对污染地块的治理方案和针对污染地块、污染威胁地块的施工方案。

苏钢集团10月10日的回复中称,“我们了解到,联合方在开发苏州绿岸地块期间,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建设地下水阻隔墙及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存在扰动地下水、搬运土壤造成部分环境交叉污染的行为,和施工作业不规范造成的二次污染行为。”

赵成说,他在调阅了一些公开资料及卫星地图后,发现陆家嘴开楼盘的开发顺序上,其实更应该把污染最严重的4号地块及2号、1号地块先治理好,并优先开发,就能避免附近地块先挖坑建房,进而防止污染最严重的4号地块的地下水,扩散到原本污染不严重,或未被污染的地块。

“陆家嘴”苏州毒地背后:化工厂扎堆,学校扎堆

与陆家嘴一样,苏州绿岸、苏钢集团均拒绝受访。据称当地希望以此实现“舆论降温”。 《等深线》记者 程维 /摄

不过,赵成的这一观点也有瑕疵,因为距离4号地块较远,且目前仍未开发的11号地块,也被查出有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苏钢集团的说法。

赵成认为,根据2016年苏州绿岸股权竞拍时公布的信息,被污染土地的深度为0—18米,如果全部按18米的深度全部铲走集中填埋,则17个地块共计66.4万平方米,涉及的土石方工程量为1195.2万立方米。因该地块附近主要为土方,苏州的土方含挖掘、运输、填埋的费用为每平方米65元左右,则挖走该地18米深以内所有土壤的费用为7.76亿元。

“实际上远远用不了这么多,因为如果先深挖4号地块及周边重污染地块,附近的大部分地块的土壤不用挖这么深的。”赵成说,这样一来,实际治理费用可控制在3亿元至3.5亿元以内。

据陆家嘴此前几年的公告,《江苏苏钢集团有限公司老区焦化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显示,最终确定该场地 0—18米 深度内,污染范围为17542平方米,污染土方量为39604立方米,涉及的修复费用约 4752.48 万元。

当地人士指出,现在陆家嘴已经在苏州绿岸项目的土地成本上,投入了85.25亿元,在房屋建设上,大致投入了20多亿元—100亿元,却结果尴尬。如果按照外界推测,2号、8号、9号、12号地块上已建房屋还有一定概率将大修,特别是12号地块上的多达26幢高层住宅,工程量巨大,成本高昂。

另一个令人费解的情况是,陆家嘴为何将原焦化厂所在重污染的2号地块,用于修建学校,且将原有的工业研发用地,改成了教育用地。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意了这一土地用途更改,但在2022年土壤严重污染事宜爆发后,要求取消此项土地更改。

此外,有消息称本次事件爆发的原点,是英国雷丁学校要求进行环境检测,另一说法是当地生态环境局要求开学前进行环保检测。当地生态环境局对此未作回应,截至发稿时止,雷丁学校也未回复记者向该校公布的6个公开邮箱发送的采访邮件。

“陆家嘴”苏州毒地背后:化工厂扎堆,学校扎堆

长1.52公里,宽660米的千亩大盘苏州绿岸,颇似某些电影场景,人迹罕见。 《等深线》记者 程维/ 摄

谁的责任?

陆家嘴的公告显示,该公司在当初通过旗下公司竞购苏州绿岸的股权变相“拿地”时,资金来源如下:陆家嘴旗下的佳湾公司20.24亿元,华宝信托旗下的“安心投资20号信托计划” 65亿元。这65亿元中,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信托计划优先级委托人,占 44.75亿元,陆家嘴旗下全资子公司佳二公司作为信托计划劣后级委托人,占20.24亿元。

简而言之,这85亿元的来源,就是陆家嘴通过旗下两家公司出资约40.5亿元,另外44.75亿元则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信托产品支付的现金有关。这导致一些人认为,本次陆家嘴怒索100亿元,是因为信托产品到期了,陆家嘴有还钱压力,所以不得已而为之。

华宝信托公司官方网站上,目前无法查到相关信托计划的信息,因此暂无法查证此信托计划的到期时间为何时。Wind数据显示,“安心投资20号信托计划”设立于2017年1月4日,目前仍为“存续信托产品”。

工商档案显示,华宝信托在2017年5月2日成为苏州绿岸的第一大股东,但苏州绿岸2021年的年报,华宝信托已经从股东名单上消失,改由陆家嘴旗下的上海佳二实业有限公司持有华宝信托原有的持股数量。

按常见操作,这一变化往往意味着华宝信托在2021年,已经完成了兑付,并终结了该信托计划,从而退出了苏州绿岸的股东席位——因此,陆家嘴迫于信托兑付压力而索赔百亿元的说法,缺乏可信支撑。

陆家嘴官方网站显示,该公司目前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和天津3地,其中苏州于2016年启动,天津于2017年启动。俨然,苏州绿岸是陆家嘴走出上海区域,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2016年上半年,陆家嘴的总收入为40亿元,利润11.49亿元。而在苏州的超百亿元重注,系其年利润的5倍。

有国内从事土地污染研究的专家撰文称,陆家嘴折戟苏州的制度原因,还在于2016年时,评估土地污染时使用的标准是会展用地的标准,而目前的土壤检测方采用的检测标准是2018年后的居住用地等检测标准,新标准对污染物的要求更高。

如果该地块按当时的标准检测,是合法合规的,只是随着生态环境标准的规范、提升,以前能通过检测的土壤,用新标准衡量,就不超标、不合规了——这在客观上加大了法院的裁决难度。

“陆家嘴”苏州毒地背后:化工厂扎堆,学校扎堆

该项目上共部署了4所学校,周边300米内还另有4所学校,分别是浒墅关中心小学,该镇中心幼儿园、特殊学校,文达小学等。 《等深线》记者 程维 /摄

8校“扎堆”

苏州绿岸所在的苏钢集团原有4所学校,分别是2号地块上雷丁学校,16号地块上的幼儿园,9号地块上的小学,以及苏钢集团原地块最东南角的苏州高新区文达实验初级中学。

除此之外,14号地块东侧一路之隔40米处,是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中心幼儿园;该幼儿园东侧紧挨着的是苏州高新区特殊教育学校,该校距离14号地块130米。该校的南侧,是规模较大的浒墅关中心小学,该校距离14号地块250米。

“苏州高新区文达实验初级中学”南侧300米的运河另一侧,是苏州高新区文达小学。也就是说,苏钢集团原地块上共有4所学校,且周边300米内,还有4所学校。

目前,相关检测报告并无相关物质的年挥发量,以及这些物质对300米内的8所学校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些关键数据及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检测、评估。

“陆家嘴”苏州毒地背后:化工厂扎堆,学校扎堆

苏州绿岸东南侧250米的浒墅关中心小学,有学生1500名左右。图为该校放学时的情景。 《等深线》记者 程维/ 摄

11月16日下午,苏州浒墅关镇的苏州绿岸所在的社区,召开了一个苏州绿岸已购房户与陆家嘴方的沟通会。

但沟通会更像是听取购房者意见,因为类似的会在十几天前已经开过一次。在上一次沟通会上,14号地块、15号地块已购房者的主要诉求有二。其一是,尽管目前已查出的被污染地块不含第14号、15号地块,但因查出“17块地中有14块地含毒”这一结果的委托方是陆家嘴,原则上应该由当地政府及14号、15号地块的业主一同委托独立的第三方,针对这两个地块展开重新调查。

群众认为,因为9号、10号、17号地块已经被污染,紧邻这3块污染地块且相距只有20多米的14号地块,被地下水“沾染”的概率很高。此外,距17号地块只有40米的15号地块,也被大家担心。

其二,当前舆情下,部分购房者对整体居住环境担忧加大,因此希望有关方面能否就购房、退款等问题展开探讨。

“陆家嘴”苏州毒地背后:化工厂扎堆,学校扎堆

苏州绿岸15号地块共有6幢楼,其中1号、2号、3号楼位于该地块的最东南侧区域,这3幢楼的住户主要是苏钢集团的员工,也是最远离4号地块的位置。 《等深线》记者 程维/ 摄

“陆家嘴及社区不断强调,14号、15号地块没问题,但是我们要求他们提供证明,他们拿不出来。”一位15号地块的业主对记者说。

11月16日下午的沟通会,陆家嘴依旧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其意见与上一次一样,有关土地污染的事已经进入诉讼程序,其他事宜,需要等到诉讼结果出来后再决定——购房户对此并不满意,如果这个官司打到最高法,打再审,再折腾4年以上或十几年,那我们就在这种情况下等几年或十几年?

当地社区和陆家嘴对此没有直接答复。这些购房户认为,自己才是“新贤桥上的孟姜女”。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ZAKER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31/199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