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师东兵:三访赵紫阳

—赵紫阳:我不埋怨任何人,只是在反省我自己

作者:
"六四"以后没有把我送上法庭,是因为我在国外有影响。不能像鲍彤那样秘密审判。鲍彤有什么事?查清了什么事也没有。说他反革命煽动和泄露机密。什么机密?起诉书说,有人问他"赵是不是不行了?"他回答:"一个星期以后就知道"。这也算泄密?就连这件事鲍彤都说没有。说他反革命煽动,一是议论了朱琳出国时丢了一个假项练,紧张得了不得。二是议论了戒严。

经济工作的讲话,提出了10条(也可能是7条)批评意见。如耀邦曾说过,财政赤字不可怕,是假的,陈云就说:"财政赤字不是假的,是真的。耀邦。"还有耀邦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谈过看法,陈云对他的看法也提出了批评。陈云批评时,耀邦一句也没有辩驳,只是承认。看来陈云是憋了一肚子气,一吐为快。小平不愿意在这个场合下批评耀邦,也不愿意争论。他没有思想准备,不太高兴。说:"今天主要是听汇报。"

在改革的问题上我和耀邦是一致的。在改革中,只有一件事我们的意见不一致,那是在1983年,他作了一个报告,讲"包"字进城,把农村承包简单地搬到城里来。结果商店搞承包,卖家用电器的奖金很多,卖针头线脑的拿不到奖金。我制止了。我认为城市经济比农村复杂,要慎重。当时的包字进城和后来的承包制是两回事。在经济改革方面我们意见是一致的,但在经济发展问题,我们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我和耀邦在经济发展中的分歧在陈云批评他之前,在邓那里谈了一次话,说清楚了。我主张不要追求速度,他主张提前翻番。这是我们的根本分歧。小平找我、耀邦、乔木一起到他那去谈了一次话。我说耀邦这些讲话行不通。耀邦接受了。小平说:"今后经济工作由中央财经小组和国务院主要决策和发言,不要政出多门。书记处只管大事。"

胡乔木认为耀邦在1983年那个全面改革的讲话全文没有四个坚持。小平说:"这么重要的讲话为什么没有四个坚持?这个稿子不能发。"

陈云批评耀邦之后,胡乔木说:"经济工作的不同意见对地方影响很大,要不要找各省同志来打个招呼。"小平说:"你们商量一下吧。"我们定下来开一次会商量一下。事后我在书记处说:"书记处可以准备准备。这件事到底怎么讲由耀邦定,由耀邦自已讲。"

过了两天,胡启立到我那里去说:"邓力群在新华社的一个会上把把陈云批耀邦的话捅出去了。"我立即打电话给邓力群问他有没有这回事。他吞吞吐吐。我说:"原来不是说要开个会定一下吗?会还没有开怎么就捅出去了?立即打电话,不要扩散!"之后我去天津。家里来电话说:"各省打招呼会不开了。这是小平定的。"

1985年,小平让乔石给耀邦的传话中说:"现在外面有人说耀邦是党内的开明派,打着他的旗子反对我们。""耀邦不讲反自由化,为什么不讲?"

1985年在北戴河,在启立、乔石给耀邦传话之后,我对耀邦说:"要研究一下,给小平要有个交待。"当时他同意了。但他却去了新疆,一走了之。后来我问他:"老爷子打过几次招呼,你不表态,怎么想的?"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邓不信任耀邦的第二件事是耀邦和陆铿的谈话。邓对这件事看得很重。陆铿1985年和耀邦谈话我不知道。就在1985年7月,邓要乔石传话时,乔石、启立对我说:"耀邦和陆铿的谈话太不象样。陆把他说成开明派,挑拨离间。耀邦没有批驳,而是迎合的态度。"

1986年,从北戴河回来的一位老同志问我:"耀邦同陆铿的谈话你看过没有?"小平对这位老同志说:"陆铿打着奉承耀邦的幌子来反对我们!"小平还对这位老人说:"这几年我如果有什么错误的话,就是看错了胡耀邦这个人。"我观察到,从这时起,老人们对耀邦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后来我联想到,1986年4月,小平找耀邦谈话,让耀邦接顾委主任,就是在十三大要把他换下来,采取的是平稳过渡的方式。邓是以年轻化的名义和他谈这件事的。胡耀邦也是这么理解的。

1987年1月耀邦下台,这是必然的。只是老人们的决定提前了,形式也变了,由平稳过渡变为这种辞职的方式。对后来耀邦辞职,我既没有投井下石,也没有为他说话。我知道,老人们已经定了,说也没有用。事实上,1986年学潮发生后,邓在12月30日的谈话中指名批评胡耀邦,这个讲话当时就发到各地去了。他已经无法工作了,只能辞职。

我确实不愿当总书记。我愿意把经济改革搞下去。但是,当时让我代总书记,我没有坚持自已的意见。在那种形势下,只有我能代。我代的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如果耀邦下台以后排山倒海地反自由化,就了不得。我代总书记,首要任务是少伤一些人,把运动控制住。把反自由化调整转向到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虽然多次讲过不当总书记。我想,让别人搞就没十三大这个结果,肯定不如我。那时不可能为胡讲话,讲也没有用,早就定下来了。能把启立保下来很不错了。耀邦下去了,常委会不能开,搞了个五人小组,启立是一个。是我提的。老同志不赞成,小平同意了。耀邦下来后,启立受到很大牵连,他参加五人小组,做了十三大常委,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对我和胡耀邦关系的传言有三个原因:一是不了解胡为什么下台;二是我们在经济发展问上确有分歧;三是耀邦下台是我接他的职务。

外电说,邓受到压力,在胡、赵两个人中,邓只好牺牲胡保赵。不是这么回事。邓不是受压力才让胡下台。也不是胡让邓退休,邓才让胡下台。如果是这样,邓就没有伟大之处了。

邓每次对思想战线上的批评材料不是来自胡。都是乔木、力群反映的。邓一问,他们反映的确有其事。思想战线是耀邦分管的。这当然使他被动。邓了解胡。有一次邓向我介绍胡的长处之后,说胡不够持重。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深,邓对胡很了解。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选自《师东兵:政坛秘闻录》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05/199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