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财经 > 正文

如何定义“中国公司”? 外媒:华尔街投行成中美监管夹心饼

在中美监管机构相互冲突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投行人士要处理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定义“中国公司”,对华尔街投行而言,无疑是最头痛的问题。

图为阿里巴巴集团北京总部。(摘自中新社)

在中美监管机构相互冲突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投行人士要处理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定义“中国公司”,对华尔街投行而言,无疑是最头痛的问题。

《华尔街日报》15日指出,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投行人士无法确定哪些IPO需要在哪里获得批准,也无法确定中国监管机构会在多大程度上阻止海外市场的交易。

报导称,Dealogic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中国公司通过赴美IPO筹资超过770亿美元。但近年来,这部分业务来源不断减少,迫使华尔街投行寻找中国以外的新业务来源。

报导表示,这种不确定性源于中国证监会2023年3月实施的境外上市备案新规。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司在上市前进行备案,而非事后报备证监会。更重要的是,这项规定适用于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y,VIE,或称协议控股结构),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采取的一种架构,包括之前网络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的IPO。

换言之,若一家公司一半以上收入、利润或资产在中国,无论其总部在哪里,中国证监会都希望看到相关备案。证监会还要求主要在中国开展营商活动的公司、或高层管理人员在中国出生或主要居住在中国的公司提交备案。

报导直言,快时尚巨头希音(Shein)就因“中国公司”定义模糊不清而受到影响,搁置有望为华尔街投行带来巨额费用收入的IPO。该零售商总部设在新加坡,在上一轮融资中估值约为660亿美元。

希音于2023年底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秘密提交IPO申请,而在告知中国证监会的问题上出现反复。希音最终还是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备案,但这加大该公司的上市将面临美国政界人士新一轮施压的风险。由于对该公司供应链的质疑,美国政界人士已呼吁暂停IPO。

需要兼顾监管机构和政治担忧,只会使得华尔街交易撮合者的压力更大,他们在过去几年经历IPO市场时好时坏的情况。投行人士和律师们不想失误和激怒中国证监会。知情人士表示,结果是,投行人士和律师们在提交招股说明书之前会过于谨慎,主动询问中国证监会是否需要备案。

年利达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专门从事与中国相关交易的公司业务合伙人徐宏(John Xu)说,如果这些投行中的任何一家在中国证监会那里遇到麻烦,都可能会影响未来的业务。

此外,美国的银行和投资公司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相关企业切断或限制与中国的关系,因此这种模糊性尤为危险。美国总统拜登去年签署一项行政令,旨在限制美国私募股权和风投基金投资中国。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中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215/201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