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颜纯钩:蒋介石是台湾民主奠基人

—儒家的仁加基督教的爱 蒋介石是台湾民主奠基人

作者:
一九五一年蒋介石就推动台湾的地方民主选举。第一届选举铺开时,台中有一个党外人士参选,形势超过国民党的代表。蒋介石初时担心台中市长落入党外人士手中,便让手下去劝该候选人“自动退选”。此人果然宣布退选,但次日蒋介石后悔,担心国民党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又暗示该人重新参选。结果,台中第一届市长便由一位党外人士取胜。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台北,蒋介石没有干预,台北便也落入党外人士手中。一九五一年是什么年月?中共在大陆一党天下正气焰高张,大开杀戒镇压百万地主,当时蒋介石已在推动台湾地方选举了。

偶然看到美国之音“解密时刻”的节目,主持人访问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女士,介绍蒋介石日记。这个节目翻转了我对蒋介石的看法,也进一步明白,台湾最终和平转型,走向民主化,其实不是在蒋经国手上才启端,早在蒋介石手上就有伏笔。

日记中蒋介石提到,他的政治理念是以儒家的“仁”加基督教的“爱”为精神价值的基础。蒋介石年轻时在日本求学,接受日本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文化,他追随的孙中山,其思想逻辑也建基于西方的现代意识形态。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是基督教徒,蒋介石晚年也皈归基督教。国民党的党政高官中,很多都是留学欧美的知识精英,他们的思想底蕴也是西方文化,所以,整个国民党的思想文化,其来源都是西方现代思想,国民党最终走向民主化,有其源远流长的根基。

正是这种知识结构决定了国民党的政治路线,它与中共主要社会成分为农村流氓无产者,整个思想体系来源于苏共的残忍独裁,国共两党在思想源头上就已水火不相容。蒋介石当然也是独裁者,但他是国民党从独裁走向民主的过渡人物,早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偏安一隅时,蒋介石就在摸索一条改造国民党的新路。

一九五一年蒋介石就推动台湾的地方民主选举。当第一届选举铺开时,台中有一个党外人士参选,其形势超过国民党的代表。蒋介石初时担心台中市长落入党外人士手中,便让手下去劝该候选人“自动退选”。

鉴于当局的压力,此人果然宣布退选,但次日蒋介石即已后悔,担心国民党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又暗示该人重新参选。结果,台中第一届的市长选举,便由一位党外人士取胜。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台北,蒋介石没有干预台北的选举,台北便也落入党外人士手中。今日回头看,一九五一年是什么年月?那时中共在大陆一党天下正气焰高张,大开杀戒镇压百万地主,当其时,蒋介石已经在推动台湾的地方选举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发生水灾,有人建议蒋介石趁机对大陆发动军事攻击,蒋介石说,同胞正在受天灾之苦,我们本应去参与救灾,没有理由现在去发动战争。也是六七十年代,美国因为越战打不下来,准备对越南和中国大陆使用原子弹和核弹,美国私下征求蒋介石的意见,也被蒋一口回绝,蒋的理由是,我不能同意用原子弹去屠杀我的同胞。

毛蒋都是独裁者,但在民胞物与的立场上,两个人却有天渊之别。老毛在莫斯科开会时,说中共不惜打一场核战,中国六亿人死一半还有三亿。

一个政治领袖心目中只有天下没有百姓,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毛蒋二人的人格,在这一点上有根本的分别。这也是国民党为何最终可以和平转型到民主体制,而中共一代传一代,都是死不改悔的人民死敌的缘故。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多年反省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国民党违背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长期疏忽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环境。他在大陆下野后,曾到故乡奉化住了几个月,那段时间对民间生活的观察,使他痛感国民党执政后,并没有改善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因此他到台湾后,便注重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

蒋介石在一九五三年已推动台湾的土地改革,从地主手上赎回土地,分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又实施减租政策,减少农民负担。农村政策的成功,加上后来蒋经国推动的十大建设,使台湾经济开始起飞。

蒋介石晚年遭遇最大的精神打击,便是美国抛弃了国民党,为自身利益与中共建交,那是国民党最黑暗的日子,但蒋介石已经行将就木,无力回天。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权落到蒋经国身上,那时面临恶劣的内外形势,使蒋经国不得不考虑政治体制的改革。

那时不只是国民党面临生存难题,台湾人民也面临生存难题,蒋经国唯一的选择,便是解决权力来源的问题,使国民党执政具有国际法公认的合法性,因此推动政治民主化,便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所以当他的助手提醒他,政治改革会使国民党失去权力时,蒋经国答以“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当助手提醒他,再不镇压社会将失控时,蒋经国答以“用权很容易,难的是有权不用”。

回望两蒋执政的旧事,更令人痛恨中共的残民以逞。今日马英九一小撮舔共政客,根本违背两位先总统的遗志,日后下世,有何面目去见自己的老长官?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517/205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