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武器装备非常简陋,主要武器是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少量小口径火炮。(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大陆官修党史向持以下观点:红军时期武器装备非常简陋,主要武器是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少量小口径火炮,某些部队中还使用部分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作战。子弹严重不足,作战之时,往往每个战士临战只有几发子弹。红军时期武器装备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取之于敌,二是农民自卫队带着武器参加红军或收编地方武装,三是建立小型兵工厂制配少量枪枝,复装有限子弹。在最早期,红军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弹药几乎完全取之于作战缴获,全靠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供应。当打胜仗了,队伍壮大了,所拥有的武器装备数量就会多一些;而当受到敌人围剿而没有取得胜利时,就会损失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当红军进行长征之时,为了轻装简行,许多不便携带的重型武器沿途被迫放弃。到达陕北之时仅剩下些轻武器。真相是否如此?
1927年国方宁汉合流之后,中共“八・七会议”之前,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特使罗易、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武汉政府(跨党)农业部部长谭平山,曾在武汉召开一次三人秘密会议。会上,谭氏力主鄂湘赣三省工农革命群众,跟随中共秘掌军队返回广东,和当地工农革命群众一道再组新军,重作北伐,夺取政权,一统天下,因为——据俄国近年方才公开的该会会议记录记载——“收复广东很有必要。那里有30万支步枪,有同国外联系的港口,有财政资源……”,谭氏如是说道。根据谭氏此语,读者可以明白无误推出:共产国际对于国共分裂之后即行武装中共一事早有安排,以往中共官修党史向称鲍罗廷、陈独秀、张国焘等于宁汉合流之后几个月内奉行退却主义,全为不确。共产国际的策略应是,先行缓兵之计,一俟重兵返粤,沉着首启广州起义(而非毛躁首启南昌起义);广州有港可接火炮、甲车等(枪枝已有),可行重拳出击;而赣鄂湘没有一处临海。另外,斯大林凭什么要对十倍弱于自己的蒋介石投降呢?此时英美德日并无介入,且对蒋氏秉持敌对、观望态度,并无针对苏联的“势力均衡”操作出现。据时任广州政府炮兵总监的邓演存(邓演达胞兄)等数人的记述,北伐发动之前,苏联曾经几次派船秘运军火到穗,其中规模最大一次,接援方面征用了“四、五十艘大驳船转运了四、五天才运完”。北伐军出广东之后,作者相信,应当仍有苏船运送军火来穗,但是这些军火,必然既有明供北伐军的,也有暗供共产党的。作者猜测,李之龙率中山舰碇黄埔,当与秘运“暗供”饷械有关,但他可能将此一天大秘密带进了坟墓。
谭氏所云30万枪虽然来自苏联,但却并非俄制,而是全为日制,属于一战时期沙皇政府向外采购之物,苏联此举目的在于“掩人耳目”和“废物利用”。此一原则一直贯彻至1940年代末。这30万枪抵粤之后,藏于何处,流向何处,一直未有档案——包括俄国近年开放的苏联政府档案——揭秘,看来属于不可告人之档。本文试图从“事后迹象”对其来行逻辑揭秘。
北伐军出广东之后,粤军师长陈济棠奉命留守广东,以及后续供应前线所需军火。于“四・一二”政变之前月余,他即率团启程离粤访苏,与苏洽谈北伐后续军火供应问题;在“四・一二”政变之后月余,他方率团启程离苏返粤,前后在苏逗留二月之久。非常奇怪的是,依其自传所说,他是租下一艘邮船独自一人乘船赴苏的,花了三万港币;而所有其他团员,则是合乘火车赴苏的。作者猜测,于船独处期间,可能已被谭平山或者周恩来初步策反的陈济棠,应像后来的盛世才一样,续被苏联特使完成策反。抵苏之后,陈氏应被苏共接纳入党,成为领有党证的苏共党员,并获斯氏秘密接见。陈氏承诺将为中共秘藏秘运苏援饷械,苏联承诺将为陈氏南粤称霸提供支援,另外再以重金相赠。再推下去就是:陈氏后来部署亲信(应有余汉谋,或有李汉魂),将苏联援助中共的械弹分批秘运南雄油山,寻洞秘藏起来,然后派兵重重把守,对蒋秘而不宣。及至中共建立井冈山→赣闽粤、鄂豫皖、湘鄂西三大苏区之后,又与中共南雄县委密切合作,秘派辎重车辆,秘雇挑夫船夫,将南雄油山秘藏械弹,分期分批经由新开公路、偏僻山道、冷僻水路直接、间接秘运三处,持续时间应有七至八年(1928~1935)。陈氏还有可能接受苏联指示、经费,在粤省清远设厂,进口全套设备,为中共制造榴弹炮。可惜制成之时,中央红军已经离南赴北,功亏一篑。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粤北,陈军不仅只是朝天放枪,而且履行条约,最后一次补给红军10万发子弹。中共建政之后,由于陈济棠不肯应叶剑英诚邀,起义回归,陈氏家乡政府曾经毫不留情清算陈氏家族、家产;改革开放之后,改弦更张,却又给予陈氏好评,恢复陈氏物业;甚至在穗举办陈氏生平事迹展览;1980年9月,邓小平在接见陈氏儿子陈树柏(美籍华人、电子学家)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千恩万谢尽在不言之中。
如今已为众所周知:于江西红军长征前夕,1934年10月初,中共代表与粤军代表在江西省寻乌县罗塘镇,秘密签订了“南线五项协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乃是粤军愿意在其把守的“三道封锁线”当中线开三面,俾使红军无损西撤,损失人数基本乃属“掉队”,即离散乃至逃亡。其实当时正值对于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即将获胜前夕,蒋氏并且毫无趁机剿灭粤军之意,陈氏既不必惧怕共军入粤也不必惧怕蒋军入粤,本无什么主动示好红军动机。因此作者认为,陈氏必是接到苏方关于红军即将西撤通报,以及要求粤军让路的“指示”(当然有偿),才予红军让路。切盼后学能够找到这份苏方致陈氏信函档案。
这里必须澄清一个问题:蒋介石事先并不清楚红军将会“西窜”,咋能未卜先知,早早就在粤北设下了三道封锁线?这就像某部抗日电影中的一位军官动员其部士兵:“弟兄们,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那样荒唐。作者认为并无前三道封锁线存在,它们其实只是三处驻兵域如“师管区”之类,称为“防线”则无不可。位于桂东的湘江封锁线,则因有一个月的时间来确定、来设置,才有理由存在。将封锁线仅有一道,说成多达四道,乃为用了修辞格衬托法。
据载,粤军代表还曾转达陈济棠邀请红军“留下来一起反蒋介石”的口信。红军此次转移乃是遵循苏共以及共产国际的既定方针,从实施在华南割据这一权宜计划,向实施在西北割据这一长远计划过渡,所以没有可能留下来和陈氏一起反蒋介石。有人会说,红一方面军原本不是计划到湘鄂黔边与红二方面军会合,重建中央苏区的吗?作者的看法却是,即使会合成功,不久之后也会设法一同渡过长江,经由鄂西、陕南、陇东、宁南,进入后来称作陕甘宁边区的地域,背靠苏蒙接饷接械,割据一方觊觎中原。
作者经过推算,得出以下判断:苏联秘运30万支枪、3亿发弹(若每枪配弹1,000发)来穗,木箱包装,仅用一艘载重量约为五千吨的海船就绰绰有余了,还可在枪弹之上覆盖原木,以作遮掩——苏联担心港英政府海上截查。该船抵穗,停泊在珠江河口黄埔岛段(其时尚无黄埔新港),使用自备桅吊,便可将全数枪弹卸予来驳珠江常见10~20吨帆橹木船,每天若来驳船50艘,10天便可完卸;最后一艘驶至韶关,应是开卸之后15天左右。此后改用肩挑牛驮,运上南雄油山。
油山武库守备部队(可能掺有穿上陈军军服的红军官兵),只需每天使用一艘载重量仅为二吨的木船或者竹排,装枪100支、弹10万发,一年300天就可向三处苏区(直接或者间接)运枪三万支、弹0.3亿发。六年(1928~1934)之中当可运枪18万支,弹1.8亿发,恰与三处苏区中共兵力总量匹配;其后,应余枪12万支、弹1.2亿发。遍布中央苏区的赣江水系,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油山来枪来弹,经由长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浠水、沅江,运往另外两处苏区。每天只出一船或者一排载运两吨左右货物,是个多么不易被敌发现的动作!新揭史科表明,当年由陈军占领区南雄东出,通往红军占领区于都的穿越崇山峻岭的挑夫小道、牛驮小道,乃始于鸟径,途经(广东)沧浪、铜锣湾、赵岭、井石,(江西)信平、赣县。地下党曾经利用此径,向中央苏区秘运被服等物,途中布有秘密武装人员保障安全。1929年1月和6月,毛泽东和彭德怀先后率部从井冈山向赣闽边转移之时,都曾南下绕道南雄——据记载出动过“竹排兵”(电影《闪闪的红星》内有曲折写照),运走大量军服在内军需。虽然迄今无人透露另外还有枪枝弹(军服难道不能就在苏区制造吗?),但是此事足以表明:陈氏的确确曾经暗中巧为安排南雄来作中央红军白区秘密综合后勤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