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延安文艺讲话的实质是什么?附王实味《野百合花》

作者:

1942年6月9日,王实味在办公室展开当天的《解放日报》,突然,一条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论王实味同志的思想意识》。从此,王实味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转变,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千辛万苦来投奔延安,寻找自己所谓的“光明”,竟让自己惨死他乡。

王实味和其他来延安的热血青年一样,对国统区的黑暗充满不满,而诗化一般的延安则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地,那里充满了光明、充满了平等和自由、充满了博爱,然而,等他们真的到达延安后,却发现,延安却犹如一所监狱,每一个走进来的人,就无法再出去了,要么,就是死,要么就是交出自己的灵魂。

他们看到的不是光明,而是康生建立起来的天罗地网,某些人因为一句话便从人间蒸发,他们看到的不是平等,而是等级森严的体系,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把色迷迷的双眼盯在天真烂漫的女学生身上,然后就是百般无赖的手段,无数恋人被分开,无数少女被迫献出自己的身体供他们淫乐,到最后又被抛弃,而所谓的博爱,只是一群已经麻木的人,在看客的面前竭尽全力的表演,只为换来物质和生命的保障。

那些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们被延安的表象所迷惑,等他们进去后,却发现已经无力逃脱,只能沦为演员,或者帮凶,还有就是王实味这样依然在坚持“真实”的人,只是,等待他的不是荣誉,只有死亡,在被百般折磨后,于1947年7月1日夜,被他曾经亲爱的同志们,残忍的砍杀后置于一眼枯井掩埋。时年四十一岁。

王实味惹祸上身的原因,恰恰只是因为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如实的描绘了他说看到的景象。这篇文章就是《野百合花》。

犹如吴晗的《海瑞罢官》引出了文化大革命,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其实则成为“延安文艺整风”的引子,他们也只是引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

犹如文革时期,整个中国丧失理性,陷入狂热一般,延安整风后,再也没有人敢去挑战党和领导人的权威,如果37年的延安,还有人敢批评延安政府的不是,那42年后的延安,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媒体全都是一片歌功颂德,去延安访问的人,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表演,那些知识分子,目光呆滞,却面带微笑。


包装过的延安欺骗无数青年男女加入,图为1944年延安正进行的拥蒋文艺表演。

延安文艺整风无疑是成功的一次大洗脑,将“异见人士”清洗掉,从此从延安传出来的消息永远都是光明和正确和伟大,而国统区里的消息,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黑暗,于是,那些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已然丧失了判断能力,纷纷为延安和毛吹捧,亲手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胡适等先生,却清楚的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看透了延安的本质,告诫知识界不要被延安的表象所蒙蔽,但是,急功近利的知识分子们却傻乎乎的拉也拉不回的为别人抬轿,最终被卸磨杀驴。

在胡适看来,文艺首先是自由的,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以及发表自由。即使如现代方舟子此等文痞流氓,他都拥有言论自由,如果过界,我们可以依据法律对其惩罚,而不能通过精神和肉体的折磨,逼其放弃自己的言论,也不能将文艺置于政治服务中,成为政治的工具。文艺本身就是一种自由思想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思想不自由,那如何进行文艺创作?

看看这70年,中国的文艺已然走向没落,我们所仰望的文艺大师们依然存在20实际的上半叶,我们所熟读的作品,即使在那些时期只能算是二流之作,但是,却依然让我们这辈人觉得高高在上,这70年,我们所创作的作品有几个在百年之后依然可以为后人所记起,只不过成为华丽破衣上的狗皮膏药!

阿波罗网附王实味著:《野百合花》见下页

[page]

 

王实味:野百合花

前记   在河边独步时,一位同志脚上的旧式棉鞋,使我又想起了曾穿过这种棉鞋的李芬同志——我所最敬爱的生平第一个朋友。

   想起她,心脏照例震动一下。照例我觉到血液循环得更加有力。

   李芬同志是北大1926年级文预科学生,同年入党,1928年春牺牲于她底故乡——湖南宝庆。她底死不是由于被捕,而是被她底亲舅父亲送给当地驻军的。这说明旧中国底代表者是如何残忍。同时,在赴死之前,她曾把所有的三套衬衣裤都穿在身上,用针线上下密密缝在一起,因为当时宝庆青年女共产党员被捕枪决后,常由军队纵使流氓去奸尸!这又说明着旧中国是怎样一个血腥、丑恶、肮脏、黑暗的社会!从听到她底噩耗时起,我底血管便一直燃烧着最猛烈的热爱与毒恨。每一想到她,我眼前遍浮出她那圣洁的女殉道者底影子,穿着三套密密缝在一起的衬衣裤,由自己的亲舅父送去从容就义!每一想到她,我便心脏震动,血液循环得更加有力!(在这歌转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中,提到这样的故事,似乎不太和谐,但当前的现实——请闭上眼睛想一想罢,每一分钟都有我们亲爱的同志在血泊中倒下——似乎与这气象也不太和谐!)

   为了民族的利益,我们并不愿意再算阶级仇恨的旧帐。我们是真正大公无私的。我们甚至尽一切力量拖曳着旧中国底代表者同我们一路走向光明。可是,在拖曳的过程中,旧中国底肮脏污秽也就沾染了我们自己,散步细菌,传染疾病。

   我曾不止十次二十次地从李芬同志底影子汲取力量,生活的力量和战斗的力量。这次偶然想到她,使我决心写一些杂文。野百合花就是它们底总标题。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这种花是延安山野间最美丽的野花,用以献给那圣洁的影子;其次,据说这花与一般百合花同样有着鳞状球茎,吃起来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未知确否。

 

一、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

   延安青年近来似乎生活得有些不起劲,而且似乎肚子里装得有不舒服。

   为什么呢?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我们营养不良,我们缺少维他命,所以……另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男女的比例是"十八比一",许多青年找不到爱人,所以……还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生活太单调,太枯燥,缺少娱乐,所以……

   这些回答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吃得好一些,要有异性配偶,要生活得有趣,这些都是天经地义。但谁也不能不承认:延安的青年,都是抱定牺牲精神来从事革命,并不是来追求食色的满足和生活的快乐。说他们不起劲,甚至肚子里装着不舒服,就是为了这些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我不敢轻于同意。

   那么,我们生活里到底缺些什么呢?下面一段谈话可能透露一些消息。

   新年假期中,一天晚上从友人处归来。昏黑里,前面有两个青年女同志在低声而兴奋地谈着话。我们相距丈多远,我放轻脚步凝神谛听着:

   "……动不动,就说人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其实,他自己倒真有点特殊主义。事事都只顾自己特殊化,对下面的同志,身体好也罢,病也罢,死也罢,差不多漠不关心!"

   "哼!到处乌鸦一般黑,我们底XX同志还不也是这样!"

   "说得好听!阶级友爱呀,什么呀——屁!好象连人对人的同情心都没有!平常见人装得笑嘻嘻,其实是皮笑肉不笑,肉笑心不笑。稍不如意,就瞪起眼睛,搭出首长架子来训人。"

 

"大头子是这样,小头子也是这样。我们底科长,,对上是必恭必敬的,对我们,却是神气活现,好几次同志病了,他连看都不伸头看一下。可是一次老鹰抓了他一只小鸡,你看他多么关心这件大事呀!以后每次看见老鹰飞来,他都嚎嚎地叫,扔土块去打它——自私自利的家伙!"

   沉默了一下。我一方面佩服这位女同志口齿尖利,一方面惘然如有所失。

   "害病的同志真太多了,想起来叫人难过。其实,害病,倒并不希望那类人来看你。他只能给你添难受。他底声音、表情、态度,都不使你感受他对你有什么关怀,爱护。"

   "我两年来换了三四个工作机关,那些首长以及科长、主任之类,真正关心干部爱护干部的,实在太少了。"

   "是呀,一点也不错!他对别人没有一点爱,别人自然也一点不爱他。要是做群众工作,非垮台不可……"

   她们还继续低声兴奋地谈着。因为要分路,我就听到这里为止,这段谈话也许有偏颇,有夸张,其中的"形象"也许没有太大的普遍性;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它有镜子底作用。

   我们生活里到底缺少什么呢?镜子里看罢。

 

二、《碰壁》

   在本报《青年之页》第十二期上,读到一位同志底标题为《碰壁》的文章,不禁有感。

   先抄两段原文:

   新从大后方来的一位中年朋友,看到延安青年忍不住些微拂意的事,牢搔满腹,到处发泄的情形,深以为不然的说:"这算得什么!我们在外面不知碰了多少壁,受人多少气,……"

   他的话是对的。延安虽也有着令人生气的"颜色",和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事物;可是在一个碰壁多少次,尝够人生冷暖的人看来,却是微乎其微,算不得什么的。至于在入世未深的青年,尤其是学生出身的,那就迥乎不同了。家庭和学校哺乳他们成人,爱和热向他们细语着人生,教他们描摹单纯和美丽的憧憬;现实的丑恶和冷淡于他们是陌生的,无怪乎他们一遇到小小的风浪就要叫嚷,感到从来未有过的不安。

   我不知道作者这位"中年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但我认为他底这种知足者长乐的人生哲学,不但不是"对的",而是有害的。青年是可贵的,在于他们纯洁、敏感、热情、勇敢,他们充满着生命新锐的力。别人没有感觉的黑暗,他们先感觉;别人没有看到的肮脏,他们先看到;别人不愿说不敢说的话,他们大胆地说。因此,他们意见多一些,但不见得就是"牢骚";他们的话或许说得不够四平八稳,但也不见得就是"叫嚷"。我们应该从这些所谓"牢骚""叫嚷""不安"的现象里,去探求那产生这些现象的问题底本质,合理地(注意:合理地!青年不见得总是"盲目地叫嚷"。)消除这些现象底根源。说延安比"外面"好得多,教导青年不发"牢骚",说延安的黑暗方面只是"些微拂意的事","算不得什么",这丝毫不能解决问题。是的,延安比"外面"好得多,但延安可能而且必须更好一点。

   当然,青年常表现不冷静,不沉着。这似乎是《碰壁》作者的主题。但青年如果真个个都是"少年老成"起来,那世界该有多么寂寞呀!其实,延安青年已经够老成了,前文所引那两位女同志底"牢骚",便是在昏暗中用低沉的声音发出的。我们不但不应该讨厌这种"牢骚",而且应该把它当作镜子照一照自己。 

 

说延安"学生出身"的青年是"家庭和学校哺乳他们成人,爱和热向他们细语着人生……"我认为这多少有些主观主义。延安青年虽然绝大多数是"学生出身","入世未深"没有"尝够人生冷暖",但他们也绝大多数是从各种不同的痛苦斗争道路走到延安来的,过去的生活不见得有那样多的"爱和热";相反他们倒是懂得了"恨和冷",才到革命阵营里来追求"爱和热"的。依《碰壁》作者底看法,仿佛延安青年都是娇生惯养,或许因为没有糖果吃就发起"牢骚"来。至于"丑恶和冷淡",对于他们也并不是"陌生";正因为认识了"丑恶和冷淡",他们才到延安来求"美丽和温暖",他们才看到延安的"丑恶和冷淡"而"忍不住"要发"牢骚",以期引起大家注意,把这"丑恶和冷淡"减至最小限度。

   一九三八年冬天,我们党曾大规模检查工作,当时党中央号召同志们要"议论纷纷",意见不管正确不正确都尽管提,我希望这样的大检查再来一次,听听一般下层青年底"牢骚"。这对我们底工作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三、"必然性""天塌不下来"与"小事情"

   "我们底阵营存在于黑暗的旧社会,因此其中也有黑暗,这是有必然性的。"对呀,这是"马克思主义"。然而,这只是半截马克思主义,还有更重要的后半截,却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大师"们忘记了。这后半截应该是:在认识这必然性以后,我们就须要以战斗的布尔塞维克能动性,去防止黑暗底产生,削减黑暗底滋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要想在今天,把我们阵营里一切黑暗消灭净尽,这是不可能的;但把黑暗削减至最小限度,不但可能,而且必要。可是,"大师"们不惟不曾强调这一点,而且很少提到这一点。他们只指出"必然性"就睡觉去了。

   其实,不仅睡觉而已。在"必然性"底借口下,"大师"们对自己也就很宽容了。他们在睡梦中对自己温情地说:同志,你也是从旧社会里出来的呀,你灵魂中有一点小小黑暗,那是必然的事,别脸红罢。

   于是,我们在那儿间接助长黑暗,甚至直接制造黑暗!

   在"必然性"底"理论"之后,有一种"民族形式"的"理论"叫做"天塌不下来。"是的,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可是,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是否因为"天塌不下来"就不受损失呢?这一层,"大师"们底脑子绝不会想到甚至从未想到。如果让这"必然性""必然"地发展下去,则天——革命事业的天——是"必然"要塌下来的。别那么安心罢。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种叫做"小事情"的"理论"。你批评他,他说你不应该注意"小事情"。有的"大师"甚至说,"妈底个x,女同志好注意小事情,现在男同志也好注意小事情!"是呀,在延安,大概不会出什么叛党叛国的大事情,但每人做人行事的小事情,却有的在那儿帮助光明,有的在那儿帮助黑暗。而"大人物"生活中的"小事情",更足以在人们心里唤起温暖,或是引起寂寞。

 

四、平均主义与等级制度

   听说,曾有某同志用与这同样的题目,在他本机关底墙报上写文章,结果被该机关"首长"批评打击,致陷于半狂状态。我希望这是传闻失实。但连稚弱的小鬼都确凿曾有疯狂的,则大人之疯狂,恐怕也不是不会有的事。虽然我也自觉神经不像有些人那么"健康",但自信还有足够的生命力,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至陷于疯狂,所以,敢继某同志之后,也来谈平均主义与等级制度。

   共产主义不是平均主义(而且我们今天也不是在进行共产主义革命),这不须要我来做八股,因为,我敢保证,没有半个伙夫(我不敢写"炊事员",因为我觉得这有些讽刺画意味;但与他们谈话时,我底理性和良心却叫我永远以最温和的语调称呼他们"炊事员同志"——多么可怜的一点温暖呵!)会妄想与"首长"过同样的生活。谈到等级制度,问题就稍微麻烦一点。

   一种人说:我们延安并没有等级制度;这不合事实,因为它实际存在着。另一种人说:是的,我们有等级制度,但它是合理的。这就须大家用脑子想一想。

   说等级制度是合理的人,大约有以下几种道理:(一)根据"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原则,负责任更大的人应该多享受一点;(二)三三制政府不久就要实行薪给制,待遇自然有等差;(三)苏联也有等级制。

   这些理由,我认为都有商量余地。关于一,我们今天还在艰难困苦的革命过程中,大家都是拖着困惫的躯体支撑着煎熬,许许多多人都失去了最可宝贵的健康,因此无论谁,似乎都还谈不到"取值"和"享受";相反,负责任更大的人,倒更应该表现与下层同甘苦(这倒是真正应该发扬的民族美德)的精神,使下层对他有衷心的爱,这才能产生真正的铁一般的团结。当然,对于那些健康上需要特殊优待的重要负责者,予以特殊的优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一般负轻重要责任者,也可略予优待。关于二,三三制政府的薪给制,也不应有太大的等差;对非党人员可稍优待,党员还是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感动更多的党外人士与我们合作。关于三,恕我冒昧,我请这种"言必称希腊"的"大师"闭嘴。

   我并非平均主义者,但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却实在不见它必要与合理——尤其是在衣服问题上(笔者自己是所谓"捕耗服小厨房"阶层,葡萄并不酸),一切应该依合理与必要的原则来解决。如果一方面害病的同志喝不到一口面汤,青年学生一天只得到两餐稀粥(在问到是否吃得饱的时候,党员还得起模范作用回答:吃得饱!),另一方面有些颇为健康的"大人物",作非常不必要不合理的"享受",以致下对上感觉他们是异类,对他们不惟没有爱,而且——这是叫人想来不能不有些"不安"的。

   老是讲"爱"讲"温暖",也许是"小资产阶级感情作用"吧,听候批判。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zhongkang

来源:作者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