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如何避免晕针?医教“手勾手”简单6招有助预防!

台湾持续拼疫苗覆盖率,近日民众相当关注的除了疫苗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外,也相当关注“晕针”的问题,这情况也在年轻、学生族群相当常见。对此胸腔内科暨重症医学黄轩医师在社群上分享,包括晕针的起因以及如何避免。

为什么会发生晕针?哪些族群容易晕针?

黄轩医师指出,一般晕针为“迷走神经性昏厥”的一种现象,又称“血管迷走性昏厥”,迷走神经是人体的第十对神经,主要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等,当中副交感神经主要掌管的就是血液相关、心跳、呼吸等生理反应。

当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过度兴奋等情况时,就容易造成心跳变慢、血压降低、呼吸变慢、血管扩张等情况,甚至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良而昏倒。

会有晕针问题的民众,往往是害怕打针、过度紧张等,这类情绪高涨就有可能刺激副交感神经导致昏倒,形成晕针。而年纪越小往往越害怕打针,因此也多在青年人、青少年、小朋友身上出现。除此之外,也包括了常有“情绪困扰”者,也容易诱发迷走神经性昏厥,这类族群女性较为常见。

晕针前有迹可循?医指常见前驱症状!

黄轩医师指出,晕针、迷走神经性昏厥常常是突然就发生的,没有征兆,突然就昏过去。不过也有不少人在发生前会有迹可循、可意识到即将发生。

从医护端来看,患者会有血压上升、心跳变快,其后心跳逐渐减慢、血压下降,然后丧失意识,时间约几秒至几分钟不等。

从病人可观察的症状来看,患者容易出现包括脸色苍白、恶心、视力模糊、头晕、无力、手脚冰冷、冒冷汗等,接着就眼前一片漆黑、失去知觉。

如何避免晕针?医教6招预防、6招改善!

黄轩医师建议,会害怕打针、容易紧张、已知自己会晕针的民众,在施打疫苗前可先调整心理状态,包括避免喝咖啡等咖啡因或酒精饮料;避免看太多负面新闻;适度的补充水分,避免空腹打针;前一晚也不要熬夜,让睡眠充足;听音乐、歌曲、观看影片等休息放缓情绪,这些都有助避免副交感神经过度刺激,降低晕针的发生率。

在晕针的前驱症状出现时,也可以视现场情况作出相对应自救,包括缓慢地躺下来,并且把双腿垫高。若现场无法躺平可坐下或蹲下,起身留意姿势性低血压。若必须站着或这些尝试前述方法后,症状仍持续着,可尝试“身体反压力动作”。

“身体反压力动作”包括了坐在椅子上屈颈至胸口或将头埋在两膝盖之间;也可以将双手手指互扣,同时用力对拉;或者在站立的状态下,双脚交叉重叠,并且收紧腿部肌肉及腹部肌肉。黄轩医师表示,身体反压力动作,可减少迷走神经性昏厥、晕针等发生率约39%,是相当不错的方法。

打针晕倒未必是晕针,风险族群先告知以策安全

黄轩医师也提醒,打针时昏倒有时也未必就是晕针,若有相关疾病史等族群,在施打疫苗前建议先与医护人员知会,包括了心血管疾病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孕妇、曾多次昏倒在地数次、昏厥后持续呼吸困难、平躺后休息30分钟后血压及心跳依旧偏低,以及家族成员中曾有40岁前猝死者,需先排除遗传基因,导致先天性的心律不整。上述这些情况都需多加留意,更有助保障生命安全。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王和

来源:今健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