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博主揭中国车企营销造假内幕
中国新能源车企生存艰难,为活下去各出“奇招”。日前有知名汽车博主透露,为吸引客户下单和“哄领导开心”,新车发布时普遍存在订单数据造假的乱象。消息引起业内人士共鸣,纷纷揭露行业黑幕。
国内车企普遍存在“小订过万”式的营销造假
拥有三百多万粉丝的知名汽车博主吴佩日前在微博发文指出,汽车行业普遍存在“小订过万”的数据造假行为,不少车企为了“哄领导开心”和“营造爆款假象”,在新车发布前就安排广告公司炮制虚假订单。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几个月后就交付了、进入平销期,藏都藏不住的。
所谓“小订”,是指客户有了购买某款汽车的意向,先预付数千元人民币订金,将来后悔了也可以退款。“小定”数据用于向市场和投资者展示产品受欢迎程度,但其中含有大量“水分”,转化率不确定。
而“大定”则意味着消费者与车企签订了正式购车合同,启动了车辆的生产和准备流程,支付较高且通常不可退的定金,并确定车辆的所有配置细节。
吴佩还表示,他的爆料并非针对特定品牌或企业,而是对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警示。
(网络截图)
博主“小李车评李建红”直言,几年前,某国产新能源新车上市,宣称上市72小时订单破6万辆,结果这款车上市一年之后,销量也没有突破6万辆,在被戳破谎言后,就在网上到处删稿了。
吴佩这则爆料揭开了中国汽车行业营销黑幕的一角,引起了网络舆论深入讨论。
营销数据造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都市快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披露,这种数据造假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广告公司会提前好几个月为汽车厂家设计”小订过万”的营销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包括做假的订单数据,还得组织水军在网上造势,连跟用户说的营销话术都得提前编好。
汽车新媒体“差评”文章称,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营销负责人更是直言:“这是行业的潜规则,尤其是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新车型,根本卖不动,但又不能让上层看出来。”
一位资深公关从业者就表示,他在帮车企做项目的时候,如果遇上发布会项目,就一定需要在发布会后下够一定数量的订单,否则就不能拿到全部的项目款项。
另一名供应商负责人也表示,说自家的企业也被主机厂绑定了所谓意向金的指标(本质上就是小订)。
在新车官宣之后,光他一个人就下了23个意向金订单。甚至于很多品牌的内部员工,都被要求在新车发布的时候用自己的钱“自愿支持”一个订单。
在风阻系数、碰撞测试、续航能耗、智驾能力都被玩坏了以后,订单量也彻底变成车企们营销的一环,失去本应具备的参考价值了。
中国车企营销造假长期存在
从2023年开始,政府停止了对于新能源车企造车的补贴政策,很多车企为了降低成本,在补贴结束前尽可能多的把车子造出来、上牌,薅补贴的羊毛。
他们先用自己的员工或者供应商企业们的购车指标,把车子先过户到他们的名下,假装是已经卖出去的。再用更低的价格和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用户,等有真的消费者下单再配合过户。
延续到现在,就成了很多车企都在用的刷量套路:零公里二手车。这种行为本质上,其实是把未来的销量数字提前预支,用来给现在撑脸面了。
新能源车企为活下去被迫营销造假
不过,营销数据造假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车企价格战不断,企业长期亏损,大批新能源车企被淘汰出局。
今年上半年,中国多家上市车企的财务报告显示,亏损普遍加剧、业绩持续下滑。其中,蔚来汽车和另外六家车企上半年合计亏损180亿元,整个汽车产业的利润率已降至近年来的低点。
据中国乘联会数据,2024年1~5月,中国汽车市场降价规模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九成,新能源汽车已普遍处于亏损销售状态。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3%,利润率仅剩4.4%;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9%,创十年新低。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技术迭代加速,补贴政策退出,以及供应链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将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推向历史低点。
结果,留存下来的车企则抱着活过今天再管明天的心态,零部件偷工减料、用手机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和营销数据造假等乱象层出不穷。
根据《懂车帝》2025年3月的抽查报告,部分7万元以下新能源车型为压缩成本,取消气囊、改用低成本控制器、甚至省略OTA升级功能。在使用初期难以察觉的品质问题,可能在中长期成为安全与可靠性的风险。
示意图,汽车经销商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