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寒武纪股价异动背后的真相(图)
有“中国英伟达”之称的寒武纪市值一周蒸发1600亿。图为一片电脑芯片。(Oleksii Pydsosonnii/英文大纪元)
近期,寒武纪科技(简称“寒武纪”)以其惊人涨势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新焦点。8月28日,该股创下1,587.91元(人民币,下同)/股的收盘价,市值飙升至6,637亿元,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然而,短短一周后,寒武纪股价跌至1,202元/股,累计下跌超25.93%。总市值从6,643亿元缩水到5,029亿元,6个交易日蒸发超1,600亿。
这场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从低点520.67元/股狂飙到最高点1,595.88元/股、涨幅超200%的狂欢,究竟是国产AI芯片崛起的标志,还是政策与资本催生的泡沫?本文将从寒武纪的背景、股价异动原因以及潜在风险这三个维度,剖析其背后的真相。
寒武纪崛起:中共对抗美国科技封锁的政治工具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AI芯片领域头部企业之一,专注于数据中心AI模型训练与推理,代表产品为“思源”系列芯片。公司由陈天石、陈云霁兄弟创立,二人出身中科院计算所,具备科研背景。
2017年,寒武纪凭借为华为麒麟芯片提供NPU(人工智能处理单元)崭露头角,一度成为国产AI芯片的“先锋”。2020年,公司登陆科创板,被媒体包装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承载了“中国科技硬实力”的期待。
寒武纪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云边端一体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其核心产品思源590采用中芯国际7nm工艺,算力达512T,显存带宽2TB/s,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2020年产品,其后发布H100算力性能是A100的3倍,2025年量产出货的B200约是其15倍)的80%~90%,但价格低30%。
从财务角度看,寒武纪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明显呈现出“烧钱换未来”模式。2017—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超38亿元,研发投入常年高于营收。例如,2023年研发费用11.18亿元,占营收157%;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6.59亿元,远超同期营收1.85亿元。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实现营收28.81亿元,净利润10.38亿元,首次扭亏为盈。但这一阶段性业绩提升,主要得益于AI算力需求短期爆发及政策支持。截至8月28日,公司最新滚动市盈率高达5,117.75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中国半导体企业市盈率中位值为137.25倍)。
寒武纪的崛起离不开国有资本强力加持和政策深度背书。中共将AI与半导体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核心,寒武纪成为政策扶持重点对象。在其股权结构中,国有资本占据核心地位。作为早期孵化者,中科院计算所通过旗下产业基金直接持股,其它国资股东包括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国投基金)、国新资本以及多个地方政府科创基金(如北京、上海科创基金)。
公开数据显示,国资股东合计持股比例约30~40%,与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63%)共同构成寒武纪实控力量。“国家队”光环使寒武纪在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科技自立”的标杆,被纳入科创50、沪深300、上证50等指数,吸引ETF与公募基金重仓,机构持股占比近50%。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一期(2014年,1,387亿元)、二期(2019年,2,041亿元)累计向半导体行业投入超3,400亿元,寒武纪获得直接投资与间接补贴。地方政府平台还为寒武纪提供低成本贷款、税收减免及土地优惠等支持,缓解其财务压力。
中共不仅为寒武纪提供了资金与市场保障,还将其塑造成“中国英伟达”形象,寒武纪不仅是企业市场故事,更被官方用作对抗美国科技封锁的政治工具,俨然成为继“国酒茅台”后的“民族科技希望”。
股价暴涨的驱动力:政策、需求与投机
寒武纪股价暴涨并非偶然,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合力推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涨势更多源于外部环境与市场情绪,而非企业内生竞争力。
第一、AI算力需求爆发。2024—2025年,中国AI大模型热潮席卷,百度文心、阿里通义、腾讯混元等项目纷纷上马,带动算力需求激增。中共“东数西算”工程及相关政策明确要求国产算力占比超50%,与此同时,美国制裁导致80万片高端GPU缺口,寒武纪成为受益者,获字节、阿里等大厂的批量订单,订单短期内激增。
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的2024年中国市场AI芯片出货量显示,英伟达出货量超过190万片,占比70%,国产芯片占比30%。其中,华为昇腾出货量超过60万枚,占比约23%;百度昆仑芯6.9万枚、天数智芯3.8万枚、寒武纪2.6万片。随着AI芯片国产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产占比到今年年底将进一步升至40%。
第二、地缘政治与国产替代。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对中共科技制裁加剧。2019年,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2023年高端芯片制造设备与设计软件被禁,2025年7月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强硬表态:“不卖最好、次好甚至第三好的产品给中国。”
寒武纪作为AI芯片领域的头部企业,被中共视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的关键棋子。英伟达H20芯片被质疑存“后门”风险,网信办、工信部通过“窗口指导”要求互联网大厂优先采购国产芯片,国内大厂被迫转向国产芯片,寒武纪成为政策红利核心受益者。
第三、政策扶植与国有资本推动。中共将国产算力列为国家战略,寒武纪成为政策重点扶持对象。工信部推动算力设施建设,国资大基金注入数千亿元,部分数据中心要求国产AI芯片采购比例达50%~70%。
通过强制地方政府与数据中心采购国产芯片,寒武纪订单获得“兜底”,订单与政策支持短期内推高营收与股价。但一旦政策转向(如采购比例要求放松),寒武纪可能面临订单锐减与估值回调。
第四、资本与投机情绪。寒武纪的暴涨离不开资本热潮与投机情绪的推波助澜。媒体热炒“国产AI芯片首股”与创始人励志故事,吸引散户与机构追捧,形成“羊群效应”。寒武纪被纳入主要股票指数后,ETF被动买入放大股价波动,397只公募基金持股15.09%。
高盛等机构预测其2025—2030年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2%,目标价1,835元,进一步刺激市场热情。然而,散户因高股价(一手14万元)难以直接参与,大多通过基金间接“接盘”,推高泡沫。投机情绪与政策叙事叠加,形成短期翻倍行情,但脱离基本面,埋下暴跌隐患。
第五、舆论与市场催化。近期,DeepSeek宣布下一代模型适配国产芯片(FP8格式),被市场解读为利好寒武纪与华为,点燃股价狂热。此外,阿里采购15万片芯片的传言(后被辟谣)进一步放大情绪,刺激散户通过基金间接入场。
虽然阿里否认采购,但其自研AI芯片与“一云多芯”战略,间接凸显国产芯片热潮。寒武纪股价因此被推至高位,然而,这种政策驱动的繁荣更像政治工程,而非市场竞争的胜利,暴涨更多是资本与舆论的“狂欢”。
本周股价暴跌的深层逻辑:
寒武纪的暴涨看似光鲜,实则暗藏多重风险,其高市值更多是政策与投机的产物,而非技术与盈利的体现。其在本周股价暴跌不仅是短期市场调整,更反映了其商业模式、行业竞争与资本市场逻辑的深层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基本面与估值脱节:
寒武纪在8月28日市盈率达5,117.75倍,这意味着投资者需等待数千年回本,即便回调后仍远超行业合理水平(如中芯国际约30倍)。英伟达2024年收入600亿美元,净利润290亿美元,市盈率约40倍。而寒武纪营收规模仅为英伟达的1/200,盈利能力更弱。
这种高估值与基本面的严重脱节,是寒武纪暴涨暴跌的核心原因。当前寒武纪的估值严重透支未来业绩,而机构资金(如ETF)被动持仓占比高,主动资金撤退可能引发恶性循环,殃及散户投资者。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羊群效应,使普通投资者处于被动接盘位置。
第二、技术与生态短板:
AI芯片竞争不仅是硬件,更是生态之争。尽管寒武纪有一定技术积累,但与全球霸主英伟达相比,存在“代际差距”。英伟达凭借GPU+CUDA生态(20年积累,数百万开发者)占据全球91%市场份额,而寒武纪的CNEWare平台开发者基础薄弱,工具链与第三方库不成熟,兼容性差。
此外,寒武纪7nm制程依赖中芯国际,高端工艺(5nm、3nm)受制于台积电、三星及ASML设备,供应链风险高企。国产AI芯片前三位依次为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及寒武纪,而阿里、腾讯启动自研芯片分流市场,随着国内竞争加剧,寒武纪的稀缺性减弱,难以维持高估值溢价。
第三、盈利不稳定:
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盈利主要源于AI算力需求短期爆发,类似“季节性盈利”,而非技术或商业模式突破,长期现金流稳定性存疑。高研发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超营收3倍)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一旦市场需求回落,可能重陷亏损。
此外,公司客户结构集中度极高,前五大客户贡献超95%收入,最大客户(传为字节跳动)占79%,一旦核心客户流失,收入将大幅波动。类似风险发生在2019年,当时华为转向自研NPU后,寒武纪收入骤降90%,一度陷入生存危机。本周股价大跌就显示出市场对其盈利可持续性的质疑。
第四、政策依赖与估值泡沫:
过度依赖政策可能会导致寒武纪产生“温室效应”。类似互联网泡沫时期,过高预期与缺乏盈利支撑的企业最终崩盘。科技崛起真正需要的是市场化创新机制,减少行政干预,确保企业靠技术与商业模式立足,而非仅靠政策“输血”。
寒武纪的暴涨高度依赖政策红利,而非市场竞争力。乐视、恒大等案例显示,政策驱动的繁荣易随红利消退而坍塌。然而,政策驱动的繁荣存在不确定性,寒武纪若无法从政策导向转型为市场化竞争驱动,暴跌可能是常态化调整的开端。
第五、资本市场投机情绪:
寒武纪暴涨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顽疾:政策驱动、指数拉动、机构资金主导与散户追高共同作用。股价飙升掩盖了基本面风险,短期效应对市场形成示范效应,引发追捧。然而,市场资金具有波动性,短期投机资金撤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寒武纪股价回调,不仅影响自身,还波及相关AI芯片及科技类企业,引发市场恐慌。9月4日,中芯国际等芯片股同步下挫,电子板块市值退居A股第二(11.14万亿元)。若寒武纪持续回调,可能引发AI芯片板块连锁下跌,影响华为昇腾、海光信息等企业的估值。
结语:
寒武纪崛起的背后,是AI算力需求、政策红利、国有资本与媒体包装共同作用的结果。国资股东提供资金与信誉背书,政策红利保障订单与市场,然而,这种“政策+资本”模式也掩盖了寒武纪的技术短板、盈利不稳定与估值泡沫。寒武纪及其它国产AI芯片公司面临长期供应链限制与技术壁垒挑战,短期政策红利难以替代持续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化竞争能力。
寒武纪的暴涨是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结果,政策红利与地缘政治推高其市值。然而,超高市盈率、客户集中风险与技术生态短板,揭示寒武纪高市值更多是泡沫,而非科技神话。寒武纪的繁荣高度依赖政策与短期订单,而非内生竞争力。而其股价本周的大跌也证明,靠政策驱动的“虚假繁荣”难持续,寒武纪不是“财富密码”,更可能是“接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