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中共科学院的院士制度




        小议中国科学的院士制度

          朱长超 张坤和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研究的主力部队。科学院院士是主力部队中的
能征惯战的先锋和将军。科学院院士的设立对于崇尚科学精神、发展
创造精神,是具有深厚意义的。

中国科学几十年来是有成就的。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超导研究的深
入,航天科学的发展,等,都是很注目的成就。院士制度对于中国科
学的发展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但是,与世界科学发展的潮流相
比,中国科学又有着明显的不足。比如说,我们的邻国日本、印度、
巴基斯坦、俄罗斯等都多次获得过诺贝尔奖。我们至今仍然在努力争
取之中。科学发展的某些欠缺与院士制度的某些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认真观察下来,中国科学的院士制度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


院士活动家

科学家是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人。而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创造性,
前沿性。它需要大量精力、智力和时间的投入。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
曾经在给青年科学家的一封信中指出,“科学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精力
和时间。即使你有两个生命,对于科学来说,仍然是不够的。”牛顿
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据记载,牛顿实验室的灯光经常到下半夜还
亮着。有时候通霄不灭。爱迪生一生发明众多,单是专利就有140
0多项。他80岁时在一次演讲中说,他已经活了160岁了,因为
一般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他每天工作15-6个小时。一天当作两
天用。可以说,科学成就是科学家投入精力、智力和时间的函数。即
使你是最大的天才,不投入你的精力和智慧,也是不会有收获的。

然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们大都兼职太多,精力太散,科学研究的时间
太少。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有着科学院院士头衔的政治家、社会活
动家、宣传家。他们忘记了自己最主要的角色。

中国科学院相当多的院士有较多的兼职。这些兼职,有些是行政性
的,例如他们是院士,又担任着某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如有个院士
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有个院士担任着某大学的院长;有的兼职
是学术性的,有的院士担任学会的领导,如有的院士担任着中国科学
技术协会的副主席,有的院士是某个学术委员会的主任;有的兼职是
政治性,例如有个院士是中共某省的常委,有的是某个地区的副市
长,有的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有的担任全国或某省的政协委员,有的
担任着民主党派的某个重要职务。等等。例如,水稻专家袁隆平当工
程科学院院士之外,还兼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还有
的兼职是荣誉性的。如担任某某公司的顾问,某某大学的客座教授,
某某机构的特约研究员,某某单位的名誉主席等等。相当多的院士,
好像都是三头六臂的巨人,都是无所不能的能人。

除了硬的兼职之外,有的院士有着许多软兼职。有的物理科学的院
士,也许会参加到评论某种生物学理论的浪潮中来,有时候则评论起
中医是否科学的大问题中来。这样的院士很少看到他的自己学科的研
究成果,却不断地在革命大批判的前沿舞刀弄枪。局外人往往搞不明
白他是科学家还是科学评论家、科学批评家、政治家还是社会活动
家。有些院士自己的自留地里芳草萋萋,不去耕作,却时不时地在别
人的园田里指手划脚地说这说那。这一类院士不是个别的。即使在国
际上有名的院士,也一会评论中国的教育,一会儿评论中国的孔子
似乎已经改了行,成了新科学家。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人的聪明才智总是有限的。据我向某些院士了
解,他们一年的会议要占到全年的20-30%以上。例如,如果是
全国人大代表兼某地某民主党派的副主委,每年省市的两会少则有十
来天,接着是参加全国的人大、政协两会要十多天,会前还要准备提
案,听取民意;会后回到本单位,还要参与传达,一起讨论。如果充
当某个民主党派的领导,共产党的每个重要会议,每个重要指示和讲
话,都要组织学习,都要参加讨论,有时候还要接待媒体,表态紧
跟,一一计算下来,一年的工作量也起码要十来天,几项工作加起
来,每年一个月的时间还不够。他们每年还要在电视上作宣传,在电
台上谈体会,在某个会议上作报告。他们的社会活动如此之多,连自
己的研究生也常常难得见到一面,难得说上几句话。科学外的活动占
去了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查表明,认为“社会活动过多”和
“社会兼职过多”是妨碍院士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同意率
分别为82.69%和68.63%。这说明,连院士们自己也认识到他们投入
科学研究的时间是太少了。但是,除了有些人非常乐意之外,不乐意
的院士似乎也是身在江湖,无可奈何。

院士兼职过多和活动过多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社
会历来有强烈的马太效应。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科学
现在成了一个香饽饽,连小商小贩们也知道打出科学的招牌可以多挣
钱。他们会宣传说,他们生产的、销售的袜子是纳米袜子、食品是纳
米食品,其实他们根本搞不清楚纳米是什么东西。科学吃香了,院士
更吃香了。院士是科学家中的科学精英,自然会有各种机构的人来请
你作报告,请你去当顾问,请你去当董事,当委员,给你送上各种荣
誉,占用了你的不少时间。有的院士一身兼职几十个,忙得不可开
交。以至有的院士出场,竟表示要出场费。科学院院士正在明星化,
日益成为耀眼的科学明星。

第二是院士们自己守不住自己,开始耐不住寂寞。随着中国社会商业
经济的发展,有些院士的心理发生着悄悄的变化。有的院士过于相信
自己的能耐,他们搞科学,也搞教育,也从政,甚至也参加一些时髦
活动,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以为这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实际
上是本末倒置,忘记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浪费自己最大的资
源。他们不懂得如黑格尔所说的,人要学会限制自己。他们也不懂得
如苏格拉底所说的,人要认识自己。他们没有科学地认识自己,也没
有科学地限制自己。以为自己的才华在什么样的园子里都可以开花结
果。实际上,人的才能总是十分有限的。就是与科学关系密切的科学
普及,也不是每一个院士都能胜任的。某地请一些院士写了一些科普
读物。但院士们能深入,却不能浅出,结果,大堆的书躺在仓库里,
新书当作旧书打折处理,还是没有人要买。科学家不等于是天生的科
普作家。


院士老爷爷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老化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由来已
久。据2005年底前的统计资料表明,年龄最大的101岁,最小的
39岁,平均年龄73.51岁(图1)。院士的年龄分布最集中的有两段,
66—75岁(297人),占总数的44.39%,其次是76—85岁(159人),
占总数的23.77%。60岁以下的院士明显偏少(58人),占8.67%,而
81岁以上161人,占24.07%。

院士当选年龄也是偏高的。61岁以上年龄上当选的占50%。

表8.1:1955-2007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年龄分布情况


名次年龄段院士人数所占比例
140岁以下201.81%
241-50岁11710.59%
351-60岁39335.57%
461-70岁45941.54%
571-80岁938.41%
680岁以上10.09%


工程科学院院士的当选年龄更高。61岁以上当选的人数占68%。

表8.2:1994-2007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年龄分布情况

名次年龄段院士人数所占比例
140岁以下10.13%
241-50岁263.47%
351-60岁20226.97%
461-70岁40554.07%
571-80岁10714.29%
681岁以上81.07%

 

(备注:以上院士统计不含外籍院士

总体而言,科学院士年龄的老化,是不利于出成果的,更不利于出创
造性成果。因为科学研究是需要精力的投入的。研究主要靠大脑,大
脑虽然重量只占人的体重的2%,但它消耗的氧气和葡萄糖占全身供
应量的20%。年纪过大,精力不济,创造欲不强,是会影响科学研
究的质量和数量的。

科学家的最佳年龄问题,有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美国一些学者
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出获奖成果时的平均年龄是,108位物理学
家在31-35岁,91名化学家的作出获奖成就的年龄在31-4
0岁,102个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的年龄是36-40岁,美国学者
K。亚当斯对当代4000名科学家的最佳创造年龄的研究分析表
明,数学家的创造高峰在37岁,化学家在38岁,生物学家为46
岁,人类学家为47岁,心理学家为40岁。科学创造的高峰期在生
命的一半左右。虽然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科会有些差异,但是,中
青年是创造的最佳年龄,他们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这是由许多研究
成果所证明了的。中国科技人员的研究表明,45岁以下的中青年发
表的国际论文的数量占到总数的70%。

中国科学院院士们的年龄为什么相当老化呢?首先,中国是个有着两
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重要理念是崇老。因为农业社会中
老人的阅历广,经验多,而且历史上由于社会平均寿命不长,老年人
比较地稀少,物以稀为贵。第二,中国有着悠久的论资排辈的历史传
统。做什么事情都要一级一级上,一步一步上。20年媳妇熬成婆,
这20年就是锻炼的过程。评教授,当领导,都有这样一种倾向。科
学院院士的年老化倾向,正是这种论资排辈倾向在科学界的表现。

年龄老化现象的后果是影响科学创造力。正如王选教授非常冷静明白
地说的,等到这个科学家经常在电视上说三道四走红的时候,他已经
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了。人们相信,像杨政宁教授那样来往穿梭于中美
之间,不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发表各种评论的时候,
他的科学创造力已经不怎么活跃了。科学院院士由一群创造力已经低
迷的老年科学家来担任,那么,科学院院士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它成了曾经有过成就、作出过贡献的科学家的荣誉俱乐部了。而
更重要的是,一些年富力强最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学家,却因为中青
年年龄的原因,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缺乏将创造性思想的萌芽变成
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的便利条件,常常错失了最佳创造期。


院士大竞选

科学现在成了时尚,院士成了天才。社会对于科学院院士敬爱有加。
如果某个单位有了一个科学院院士,这个单位有获得研究经费、升
级、获奖、课题、评奖等方面的优先权,在科学资源获得的竞争如就
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因此,争取本单位的某位科学家评上院士,成了
这个单位领导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成了这个单位全单位的重要任
务。甚至把能不能帮助某位科学家拿到院士资格,当作是这个单位领
导政绩大小的一项重要标志。

重视、支持本单位的科学家评上院士,这还可以说是人情之常。而奇
怪的是,不少单位为本单位科学家选上院士而呕心沥血。他们会全体
动员,最充分地动用各种人脉资源,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派出要
员充当说客,拿出大笔资金用于请客吃饭送礼。其规模之浩大、工作
之认真、领导之重视,真是有声有色,组成了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院
士竞选图。

科学院士的遴选毕竟不是美国总统的竞选。用竞选、拉票、游说的办
法去选院士,大家各显神通,这种办法很可能不能遴选出真正的科学
院院士,而很可能遴选出科学活动家来。比如说,用这种办法选院
士,陈景润这样有数学才能而缺乏人际关系能力和演说能力的科学家
很可能被挤出局。他当年虽然在科学上有研究精神,有学术成就,但
是,落落寡合,被挤在全所最小最黑的小屋子里。要不是毛主席表扬
了他,他这样的人在中国社会里是不会吃香的,评院士是困难的。袁
隆平是水稻之父,他使水稻的产量大大提高,由此增加的粮食,足以
解决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他的科学成就不可说不大,但是,他没有
评上科学院院士,(但评上了工程科学院院士)倒是美国科学院选他
当了院士。还有一个女科学家,在中国更加不知名,但美国科学院也
选她当了院士。第二,科学追求的真实,真理,如果科学院院士也要
靠拉票、游说这样的手段去争取,这对科学的形象是有损害的,对科
学院的形象是有损害的,对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培育也不无损害。如
果用这种办法去竞选各级领导,代替历来盛行的指定制,这倒是一种
社会进步。而用这种办法去选出科学院院士,这就成了一种滑稽的闹
剧了。


几点小建议

为了推动中国的院士制度建设,为了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我们觉得
需要修正、完善院士制度。周光召等科学家鉴于院士工作中的一些问
题,提出取销院士制度的建议,这似乎有些不妥。院士制度在实际中
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也确实有许多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是,尽管如
此,院士制度仍然是需要的,它需要的是改进,是完善,撤销是简单
的,但是,撤销固然使许多令人恶心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但是,院士
制度对中国科学的推动作用也就随之失去了。

第一,改进院士的遴选制度。由科学院组织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对某个
领域的科学家的成就和创造力进行评估,评估要不受社会干扰。不受
人事影响,不搞平衡。科学家评选委员会可吸收部分海外科学家参
加,院士评选要接受社会监督。评选人员如果发现有违反科学道德的
行为,被评选人员如果发现有贿选行为的,则取销在某一时段中的评
选资格。

第二,要重视中青年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创造力。如果在某个领
域有开创性的成就,即使年龄较轻,资历较浅,也可以破格遴选。同
时,在科学系统内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有科学创造力的年纪相对较轻
的科学家担任一定的工作,推动他们脱颖而出,为其中的一些优秀科
学家晋升院士创造条件。

第三,创造一种科学家埋头科学的风气,对于长期脱离科学岗位,长
期从事行政、党务、政治、社会活动的科学家,动员他们安心从事他
们热心的行政党务政治类的工作,要求他们主动让出科学院院士的资
格,不挡中青年科学家和其他专业科学研究者的道。

第四,科学是个大概念。它包括系统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
维科学等广阔的领域。这些领域中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应该选入科
学院院士。或者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科学院院士。相信这对于科学
和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

朱长超,上海社会科学院

张坤和旅美访问学者

2008-7-11修改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网路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1015/10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