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 娱乐评论 > 正文

梅兰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作者:
(博讯 )

     1922年,为了更好地按自己的意图施行艺术创新,养活一大帮子人,梅兰芳成立了私人剧团“承华社”。 为什么他能做中共建国之后第一个私营企业家,且从电影《梅兰芳》说起----
    
     影视本是遗憾的艺术,电影《梅兰芳》把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处理成现在这样,遗憾之处甚多,最为遗憾的就是没有充分再现梅兰芳的美:人美、戏美、人格美。梅兰芳是中国人格典范“君子”之集大成者,和中国文化的绝佳宣传广告,历经清朝、北洋、民国、日伪时期、中共而声誉日隆,一百年来,一人而已。
    
    
     先说人美、戏美:电影《梅兰芳》里的少年梅兰芳,落落大方、静若处子,举手投足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韵味。因改戏与十三爷大唱对台戏,颇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弦外之音。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规律与十三爷虽败犹荣的悲壮,令人唏嘘不已。
    
     风度翩翩的梅兰芳,不仅在舞台上是美的,舞台下也很美,那是一种仪表和内在气质结合的完美。同时代人回忆,梅兰芳平常就是在那里默默地坐着,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会觉得很美。姿态和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是那么和谐,让人看着打心眼里舒服。
    
     黎明扮演的青年梅兰芳,偏胖不说,而且,太过压抑、拘谨,眼神都不对,没有梅兰芳谦和、不卑不亢、风神潇洒的味道。
    
     “蓄须明志”是《梅兰芳》的重头戏,也是梅兰芳传奇人生里高扬民族气节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因为缺乏必要的铺垫,未能充分表现梅兰芳的人格之美,是为最大的遗憾。1919年4月,梅兰芳首次出国演出便是东渡日本,一出《天女散花》令岛国出现“万人空巷,争看梅郎”的景象;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震惊世界,梅兰芳举行赈灾义演,捐献了一万元现大洋,是第一个向日本捐款的外国人,在日本家喻户晓,至今令日人感念不已。
    
     电影里日军用军刀胁迫梅兰芳答应演出,完全是无稽之谈。导演这样处理,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只能说他既不懂梅兰芳,也不懂得日本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梅兰芳的人性、人格和舞台之美,获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交口赞誉,绝非浪得虚名----
    
     陈凯歌说他一直到现在都想不通,为什么梅兰芳在抗战爆发之后,坚决不去重庆,而要一直留在上海?如果他看过唐德刚的《梅兰芳传稿》,也许就会茅塞顿开:梅兰芳是罕见的飞黄腾达而不忘故旧之人,那些穷困潦倒的父执之交、梨园旧识,甚至是破落了的昔日捧过他场子的戏迷,都是他念念不忘的感恩对象:
    
     “每逢严冬腊月,当兰芳把孝敬他们的红色纸包儿(那里面的蕴藏往往超过他们几个月的收入)递过去时,你可看到那些老人们昏花的眼角内涌出丝丝的热泪,透过蓬松的白色胡须,滴到满是油渍子的破皮袍子上去。”
    
     读到此处,能不百感交集,叹息梅兰芳之美实为天地之造化!其他剧团吃的都是开口饭,惟独梅剧团既养老又养小,1950年代中共特许保留梅兰芳的私人剧团(1960年4月改为“梅兰芳剧团”)。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梅兰芳是唯一名副其实的私营企业家。
    
     忍辱负重、出污泥而不染的梅兰芳,有太多的负担与无奈。但凡对生活和艺术,“一笑万古春”的他都讲究一个“不争之争”:你说你的,说的都是好的;我做我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不伤害人,不忘本。“梅派”尚有传人,梅兰芳舞台之下的人生艺术已成绝响。

责任编辑: 刘诗雨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1211/11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