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每週懂一点人情世故(4) 为什么那些无功也无过的人地位最稳固

作者:

第十一章

  为什么那些无功也无过的人地位最稳固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毋巧。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对,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没说对,那么就会受到众人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把功劳给你,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么批评、责难之声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装作笨拙也不显露机巧。

  世界上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那些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的人,无功也无过,地位最稳固?而有的人做得非常棒,为什么却得不到上司的重用?甚至稍稍有一点疏漏,就会遭到上司责骂?其中究竟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诀?

  究其原因,就是前者深谙人情世故。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知道如何做才恰到好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为人处世的黄金标准——中庸之道。而后者则固执己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晕头转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为了图一时口舌之快,得罪了不少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或者逞一时之强,偏激猛进,直至步入人生的死胡同,在墙上碰个头破血流,脑浆涂地……以一句话概括,就是说话做事欠策略。说不到点子上,说了也白说!做事不到位,做了也白做!

  乱吃东西可以死人,乱说话可以遭祸。此话虽俗,却是真理。在现实中我们一般不会乱吃东西,更多的则是说话办事上的错误。不懂人情世故,胡乱说话确实让人多走弯路、头破血流!

  三国时期的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到许昌。有人劝他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劝其参拜当时的名流苟某、赵某,他回答道:“苟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厨房了。”这位才子只与孔融、杨修意气相投,尽管如此,他还对人说:“孔是我大儿,杨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可见,他乱说话到了何种程度!

  献帝初年,大将军曹操召见祢衡。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宫。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

  曹操心想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便把他送给荆州的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乱说话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管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此时,祢衡年仅26岁。

  不怕没文化,就怕乱说话。祢衡的文化不可谓不高,但他以一点文墨才气便轻看天下,到处乱说话,最终因一言不慎冲撞权势人物而被杀。这就是乱说话的下场。很多时候,十个正确抵不了一个错误!话说多了,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因此说话做事之前需先冷静判断——哪句话不该说,哪件事不该做!

  《菜根谭》中说:“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它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世不必想方设法去追逐名利,其实只要能够做到不犯常识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施舍恩惠给别人不必要求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别人没有怨恨自己,就是最好的回报。那些深谙人情世故的“人精”都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处处小心,保证自己不在处世中犯傻。

  说得多、做得多,显露出来的错误也就越多。内心的真实想法就会暴露,让人轻易抓住你的弱点。就这样,你不知不觉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整你。比如在单位内部,一些同事看你出错的时候,会抓住你的把柄,跑到上司那里说坏话,将你的缺点无限放大。上司如果不是明白人,就会对你举起大棒,于是你就会因多说话、多做事而遭受打击。

  说错话的危害,比闭紧嘴巴不说话还要大。由此可见,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能说不代表会说,只有在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沉默,这才真正称得上聪明和有口才!

  某外贸公司,新来了一位美女,震惊了整个部门,大家都讨论与她有关的一切话题。这天,几个同事聚到王晋的跟前,让他帮忙分析一下这个美女的来路。

  王晋被问得实在烦了,就随口说了句:“你们真是笨,难道没注意吗,她经常从老板的办公室门口经过,有时还会进去呆一会。而且,经理见了她都要主动点头微笑!”

  “哇,原来如此!”同事们张大嘴巴,像听到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兴奋至极地走开了。

  王晋并没把自己的这句话当回事。但次日中午刚下班,女孩就一脸严肃地把他叫到公司的会客室,把门关上,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质问他:“你昨天瞎编什么?”王晋晃着脑袋想了想:“没有啊,怎么了?”女孩哼地冷笑一声:“你是不是不编故事就活不下去,为什么说我是老板的情人?”王晋出了一身冷汗,这才想起来,昨天自己的一句敷衍之语,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女孩耳中,竟成了“她是老板的情人”。

  他急忙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是跟他们开玩笑。而且,我只是实话实说,说你经常去老板办公室而已,‘你是老板的情人’绝对不是我说的。”事情到了这一步,越解释只会越说不清楚。事实上,女孩确实跟老板有关系,只不过并非“小蜜”,而是老板的小女儿,刚从国外留学回来,想悄悄在公司实习一段时间。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可以信口开河;千万不要因为缺乏经验,就放纵自己成为让人讨厌的大话筒!一个聪明的人懂得独善其身,懂得沉默的力量,这样才会让人刮目相看!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说话和办事的“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在倾听与回应、幽默与玩笑、赞美与批评、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辩解与圆场、问话与答话中,掌握了这个“度”,你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有个公关经理,在外面偶遇多年不见的朋友,两个人去饭馆喝酒。他被几句好话和几杯好酒灌得迷迷糊糊,把自己正负责的项目全盘托出。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友如今已是竞争对手的公关经理了。公司的商业机密就这样轻易地被窃取,他因此被解雇了。

  我们一定要牢记——话多不是福,沉默才是金!谨言慎行未必能保证你万事无忧,但至少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态度。宁可成为别人眼中笨拙的人,也不要成为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整天抖机灵、耍心眼,把自己树为别人打击的靶子,这不是傻蛋是什么?

  下面是过来人袁岳先生总结的几条必须掌握的人情世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即使不是大人物,也要用请教的态度和口吻与之对话,因为人不可貌相,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即使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来时也应该主动倒水。这样会让朋友、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同事很有威望。他们会特别感谢你的姿态。

  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那些内向、不为人注意、可能有点儿自卑的朋友。在社交中帮助弱势者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对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尤其是自己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时,尽量不要表现出厌恶的表情。

  4.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时候,用“争取”与“尽量”这样的口吻回答别人的邀约,承诺了就要尽最大能力去履行。

  5.好汉不吃眼前亏,如果问题争执不下,就不要继续火上浇油。冷静下来,多收集一些数据材料,想得更明白点儿再说。


第十二章

  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生性好动的人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不定,又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一个嗜好安静的人就像火已经熄灭的灰烬,又像已毫无生机的枯木。以上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在静止的水中有跳跃的鱼儿,这才算是达到有道的境界。

  读大学的时候,我很不喜欢孔圣人,认为他的中庸之道是鼓励抹杀个性,势必造成平庸之辈的泛滥。等后来踏入社会,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庸之道的真正价值。刚入社会时,天不怕地不怕,总想表现自己最强的一面,什么都想做都想争,结果不仅吃尽苦头,而且还遭受周围人的白眼和冷笑。残酷的现实让我明白:为人处世,中庸必不可少。中庸是为人处世的法宝。

  对于什么是中庸,并不是人人都了解。宋朝程伊川先生说:“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所以,中庸也就是合乎规律,符合规律也就是符合“道”。所谓中庸,在哲学上讲就是一个做人做事的“度”。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为人处世恰到好处。在做人方面,《菜根谭》有过这样的要求:“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旷达,但是不能太狂放不羁;心思要细致周密,但是不能太杂乱琐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单调枯燥;节操要严正光明,但是不要偏激刚烈。具体来说,就是看待问题,要有一个合理客观的尺度,不偏不倚。

  我经常听朋友说做生意的关键就在于做人。人做得好,生意自然就做得好。但如何做人呢?如何把人做好呢?这正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我认为做人要恪守中庸之道。只要我们做人恪守中庸之道,就不会偏激愤青,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和谐,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事物,有各具特点和特色的人。以中庸的态度做人,那么我们就能接受不同的人或事,就能忍受各种不同人和事物的刺激和激发。我们观察人或事物才会更加全面,得出的结论就会更加的接近真理。

  这个不偏不倚的中庸,绝非“和稀泥”,而是公平与合乎理性。若是理解错误,效果可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有不少人对中庸理解错误,认为它就是提倡得过且过什么都不做。其实恰恰相反,中庸要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追求极致,一定要达到最好的效果。

  有人问知名导演李安为何有勇气拍《色·戒》这样限制级电影?李安这样回答:“我的个性比较温和,一般不会做比较悲怆或者比较决绝的事情,可是我的勇气和诚意让我可以去触摸这些题材。在生活中,我不是一个爱走极端的人。我觉得做人可以很温柔很中庸,做艺术不能手软。这是我的个性,探索题材要大胆、要深入,言别人不能言,掷地有声!”

  做事要一流,就是做事一定要走极端!古人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的目标是一流,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只是中流,最后得到的效果可能就是末流;如果刚开始的目标只是末流,那么你就会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绝对不可采取中庸的办法。对于一件事,我们不仅要把目标定位最上等,而且在实际的执行中也尽量做到最好,这才是中庸要达到的效果。如果开始就追求不上不下,结果肯定是什么都做不好。

  现在许多人做事浮夸马虎、敷衍了事,每天早晨往单位的椅子上一坐,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做,就知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的人,投机钻营、偷工减料,把工作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平台。这样做事,既称不上一流,也达不到中庸的要求。我们看看全国出现多少豆腐渣工程就知道了!有人开玩笑说,从楼顶使劲砸一块砖,可以直接贯穿到楼底——这就是关于豆腐渣工程辛辣的讽刺!盖一座百年不倒的房子和盖一座20年就要推倒重来的房子,其对质量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日本人、德国人生产的产品那么受世人推崇,由于他们做事一流的态度,做工精细、一丝不苟。难道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比德国人、日本人差很多吗?非也!只是我们中国人实在过于“聪明”了,把做人要中庸的智慧,错误地用在了做事上。实际上,在做事情时一定要追求一流,这两者岂能混为一谈?如果在本应认真做事的时候还阴险地玩“太极”,这不是忽悠全国人民忽悠你自己吗?

  真正懂得中庸的聪明人,就会区别对待做人和做事,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格调,不偏激、不糊涂,以理性为基础,以公正为前提,以通达为尺度,从而实现做人与做事的双成功!

  

  让对方做主角,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处在低矮的位置,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在昏暗的地方,才知道当初的光亮过于刺眼;持宁静的心情,才知道奔波的辛苦;保持沉默的心性,才知道多言带来烦躁。

  一部电影中往往只有一个或两个主角,这个主角该由谁来扮演呢?自然是最合适的人出演,这样的话做主角的只是那么一两个,多数人都将出演配角的角色。

  在社会交际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的选择,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演主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表现的本能。但是你不可能永远做主角,大多时候你都将以配角出现。在一些特别的社交场合中,有些聪明的人总会心甘情愿当配角,让对方当春风得意的主角。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种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决策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真正聪明的人总能一眼看出这其中的诀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最巧妙的办法就是让他做主角,而你心甘情愿地当配角。你满足了他的表现欲,他就会满足你的一切。比如你想与某个重要人物结交,或是有什么事需要朋友帮助,这时你就需要把主角让给对方,使对方过一把主角瘾。等对方心理满足后,他就会配合你,心甘情愿地帮你解决一切难题。

  三国时期,有一单“生意”可称经典之作,那便是“三顾茅庐”。刘备听说南阳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亲身前往相邀。一顾茅庐,诸葛亮避而不见,张飞耍起了牛脾气,大骂诸葛亮,可刘备制止了他;二顾茅庐,诸葛亮仍不相见,一向稳重的关羽也耐不住性子了,可刘备仍然毕恭毕敬,以表诚意;三顾茅庐,诸葛亮故意刁难迟迟不与相见,三位当世英雄站在阶下几个时辰,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山。

  这里刘备可谓给足了诸葛亮面子,心甘情愿做配角且毫无怨言,诸葛“村夫”过足了“主角瘾”。可刘备更是个聪明人,他做了一回配角,却赢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谓赚大了。生意场上也是如此,人们都希望被尊重,特别是一些已经有了较高社会地位、有所建树的能人学者,往往都有一丝清高和些许傲气。与他们交往时,就须礼让三分,让对方当一回“主角”,一旦你的诚心感动了他们,他们会加倍地信赖你,以各种形式来回报你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地创业同伙,做事专注的得力助手都是这样来的。

  如何把主角让给对方且“让”得不露痕迹呢?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主动为你的“上帝”服务

  一个关键人物,可能就是改变你命运的“上帝”。当你遇到了自己的“上帝”,一定要抱着主动为之服务的心态,了解“上帝”的爱好、习惯、性格等等,这是最基本的步骤。在此基础上,为其量身打造一部主角的情节,对方很快就能入戏,你的“生意之戏”将进行的有声有色。

  2.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如果你想把生意做成,尤其是一单大生意,你就得时刻保持着低姿态,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备受尊崇,心理上会有一种极大的满足。其实,你的低姿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世界上第一流的企业家都是大智若愚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条规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因此,要想把事办成,把生意做好,你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别人有了安全感,你才有安全感。

  3.莫让他人丢面子

  英格丽·褒曼因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而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是在她领奖的时候,她却一再地称赞与她争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的获奖者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她十分真诚地对弗沦汀娜·克蒂斯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本来没有打算获奖的。”

  褒曼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她并没有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辉煌成绩,而是对差点抢走自己奖杯的对手推崇备至,这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第十三章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小人并不难,难的是内心并不憎恶他们;恭敬品德高尚的君子不难,难的是做到真正有礼。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信奉“对事不对人”这一处世原则。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针对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某个人。参加工作以后,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纠纷和矛盾,我都会想起这一处世法,作为自己处理事务的准则。

  关于这种处世法,台湾作家柏杨曾以一个故事解释得淋漓尽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向一个乞丐施舍。朋友告诉他,该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他品格之坏,在整个莫斯科都非常有名!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这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在法国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具体是“虽然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却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确实如此,我们可以不同意一个人做事的方式,但是对这个人我们要保持尊重,因为他在人格上拥有天赋的人权和平等!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官员因手下一名小吏的工作犯了低级错误而严加批评,把他教训得狗血喷头、眼冒金星。但在回府的路上遇到他,官员又亲切地对他礼貌相待,真诚地关心他的生活所需。

  小吏惭愧道:“我这么不称职,大人为何还如此礼待我?”官员笑说:“你的错在衙门之内,与衙门之外有何相干?”小吏听了很受感动。

  这就是对事不对人的处世原则。对事不对人,无论事情做成什么样,这个做事的人在人格上跟自己是平等的。上班的时候有失误,不代表他下班之后可以继续被训斥。随着时间的流逝,错误可以更改,而原本不犯错的人也许会出错。正所谓,坏人可以变成好人,好人也能变成坏人。

  人有贵贱之分,对坏人、弱者或自己不需要的人,许多人骨子里就带着轻蔑的态度,缺乏基本的尊重。可一旦见到强者、富人、名人,立刻就表现得十分殷勤,以崇拜者的姿态仰视对方,不拿自己的人格当回事,让受者不屑,观者不耻。这就是不懂做人做事之道的表现,这样的人处世是相当轻率的。

  一个人,今天是小偷,明天换个新环境,可能就会成长为勤劳能干的好人。而一个曾经勤政为民的好官,经受的诱惑多了,也有可能自甘堕落,变成与国为敌的腐败分子。所以,我们要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人和事——你可以指正评论别人做的错事,但绝不可看轻他的人格,不要把人一棍子打个半死。

  为人处世,最困难的就是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不对人性进行扭曲、伤害,不对人做道德说教、评判,不对人的素质妄下推论、结论。只针对一个人做过的错事进行批评和指责,不是由于讨厌其本人,就把他做的所有事都批得一无是处。反过来看,对那些春风得意的成功人士,我们充满羡慕之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结,但如果过了头,就成了谄媚,把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位置。这当然不是聪明人应采取的态度。要知道,一个人贬低自己,不仅得不到对方的尊重,而且遭受世人的耻笑——瞧,这人是个马屁精!这就是不对具体的事,只见人就先臣服的不客观心态。谁能瞧得起一个总是点头哈腰的人呢?你自己选择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俯视你!

  

  为人处世的大忌——固执偏激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很多老人一张口,你会看见舌头还在,但牙齿已经掉光了,刚硬的东西终究无法战胜柔弱。我们还经常看见门被虫蛀了,但门轴的地方却完好无损。由此可见,偏激固执远远比不上圆融灵活。

  记得在中学时候,教我们数学课的李老师,为人嫉“恶”如仇,原则坚定,最看不惯打架、偷懒和早恋的学生。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当然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他因为过于坚持原则,任教之后不到一周,就闹出了人命。

  一个早恋的女生,和男同学在楼道偷偷接了一个吻,被他发现了。一时火大的他想都没想,就让这名女生罚站两节课,还把她的“丑事”当众讲给全班学生听,警告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下可好,犯错的女生性格刚烈,忍受不了这种屈辱,直接从五楼跳了下去。

  李老师就犯了走极端的毛病——这正是为人处世的大忌!操守严明是好事,但如果执行的时候过于激烈,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就必然会造成致命错误。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李老师当时不声不张,下午放学后再单独跟这位女生谈谈心,用聊天的方式了解她的性格与真实想法,然后对症下药,给出合适的建议,效果自然就会好得多。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如果固守一种模式,一味偏激地为人做事,固执到底,就必然会走进偏激的死胡同。这样的人往往抱着教条原则不肯放手,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还自认为完全是为了别人好。其实,他已经犯了为人处世的大忌!他们不管活了多大年龄,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笨蛋。

  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咱们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也正因如此,现在国家又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意思就是中庸,让人们不要偏激和走极端。圣人著书立传,言传身教,大力推崇中庸之道,我揣摩有可能就是感觉到这种走极端的危害,以圣人的慧眼洞察到如此下去,将祸及后人,才下决心矫枉过正,但很遗憾,世世代代的华夏子民,一面在学习着圣人的教诲,一面却不知其真谛,继续在做着走极端的事情。

  中国还有句成语叫做非此即彼,大意是说一个人在做选择时,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而“这样”和“那样”之间的关系就是“是”与“否”的关系,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绝对的对立。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如此绝对,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种中庸处理的方法。

  美国著名的埃菲尔建筑公司在承建某山区一条铁道的过程中,就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当工程进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却在铁道的断头处发现了十几棵树,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进度。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用电锯把这十几棵大树彻底地砍伐掉,给铁道让道儿。但如果这样的话,树上的鸟儿就将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显然,这有悖于公司的一贯提倡的“环保、博爱”的宗旨。二是,绕开这十几棵大树,重新选择区域修建铁道。如果这样,既可以与公司的宗旨相吻合,又可以提高公司的信誉,在业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是这样一来,公司则会在工程预算款的基础上要多出很大的一笔额外开支。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后来,副董事长约翰在董事长联系不上的情况下作出决定:为了维护公司的形象,宁愿花费巨额开支,也要保护鸟儿的家园,绕道选择区域重新修建铁道。正当大家准备执行他的决定之时,董事长劳斯顿从国外回来了。劳斯顿在听取了董事会的情况汇报后,毅然推翻了约翰的第二套方案。当然,劳斯顿也没有选择第一套方案。而是让工程队将这些大树连根拔起,一棵又一棵地平移到距离隧道十英里的地方,并把它们培植起来继续生长。平移走这些树,一方面可以让公司的铁道工程继续进行下去,从而避免一笔巨额的额外开支,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小鸟继续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同时,还保持了公司的经营宗旨,维护了公司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么“这样”或要么“那样”的选择,令我们头痛不已,这时候,我们试着想一想劳斯顿的这个小故事,辩证地处理一下“棘手”的两难选择,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只有你开动脑筋,总能从这些看似只有走极端的情况下,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总是带着“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有罪”的偏激去做人,必然遭受众人排斥。对我们来说,坚持某种为人处世的标准固然是对的,但如果变成一种偏激和固执,用教条似方法地去执行,就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许多事情都要视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合理的方式去执行。

  《菜根谭》说:“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意思就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就像炽热的烈火,仿佛跟他接触就会被烧毁;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寒冷的冰块一样冷酷,仿佛碰到他都会被无情地伤害;一个固执呆板的人,就像静止的死水和腐朽的枯木,毫无一线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业,造福于人。

  “中庸”这个词,阐释的就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既让我们讲原则,又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居于中正。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太过分。另外,我们在处世中还必须懂得灵活变通,不能太依着自己的性子,而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做事合情合理,做人适可而止。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磨铁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225/37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