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首发:中医是艺术?名医:医书不是写出来的

—【饾饤医语】医书不是写出来的

唐代的许胤宗:“作为一个良医来说,高明之处就在于诊脉准确,而脉之妙处不可传,也不好传。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如果脉诊断不好,只是留下一些药方,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也就不打算写书了。”清代的名医高世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高:现在流行的分门别类的医方书,都是医门糟粕

《汉书》所载的医书只有六七种,但那时名医却非常神奇,到了今天,医书越来越多,却再难看到扁鹊、华佗这样的名医了。因此,很多名医们都认为医术主要靠经验与心领神会,不主张著书。

唐代的许胤宗是位有名的医生,但是最初的官做的不大,只是一个小小的参军。有一次,王太后中风不能说话,脉象也难以诊断出来,所有的医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束手无策。这时,许胤宗看到太后不能服药了,就用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放到床下面煮,蒸气如雾,用药气熏病人,当天晚上王太后就能说话了。因为这件事皇帝一下子升他作了义兴太守。

有人劝许胤宗著书留给后人,许胤宗回答曰:“‘医’就是‘意’啊!是要靠人的主观上不断的精思熟虑才能得到的。最主要的我看还是脉象幽隐而难辨,我虽然心里非常清楚,却不能把他讲出来。古代的上医,他们超出人的地方就是脉断的准确,那么患者得的是什么病,也就非常明白了。所开的处方正好针对那个病症,往往专用一味药就足矣了,病好得也很快。

“今天当医生的却不是这样,由于脉断不好,造成主观上以不能肯定到底患者是什么病。为了以防万一,只能多多的用药,以碰巧赶上那味药对症。这就好比打兔子,把打兔子的人分守在整个原野,希望其中一个人能逮住它,这正证明了他们医术不精。即使其中偶然有一味药对症,但是由于受到了其它药物的牵制,使得药物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病人的病用这的方法去治,那么治不好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所以作为一个良医来说,高明之处就在于诊脉准确,而脉之妙处不可传,也不好传。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如果脉诊断不好,只是留下一些药方,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也就不打算写书了。”

清代的名医高世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和名医张志聪是邻居,读了当时的医生们所写的很通俗的医书。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去给人治病,而且还颇得病家的赞许。后来高世栻自己生病了,请来俗医治疗,不但没有好,反而使病情加重了;过了很长时间没有吃药,没有想到病好了。于是高世栻翻然悔悟道:“我给别人治病也是这样的,真是草菅人命。”就跟从张志聪学习轩、岐、仲景之学,学了十年,尽窥精奥。遇到了病,一定要究其本末,开出的处方也于不同流俗。高世栻批评那些庸医、俗医们说:“学习医术就像剥蕉一样,剥至无可剥时,才是至理。用这个至理来论病,大中至正,一定不移。而现在流行的分门别类的医方书,都是医门糟粕,象薛已、赵献可这样的人,虽然有颖悟变通的才能,但是不是轩、岐、仲景一脉相传的大道。古人云:‘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病有标有本,求其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这是在指示医门的正道,以用来分辨流俗的方书,使学者有鉴别能力。”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716/58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