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孩子犯错后教育改正就OK?NO 这3方面做到位 才算一次成功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怎么才算一次成功的教育呢?

比如说孩子抢别的小朋友玩具,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不良行为,那么如果让父母来教育,父母觉得怎么教育才算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呢?

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父母会认为通过教育后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以后避免再犯这种错误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但是,仅仅这样就够来吗?事实上这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离真正成功的教育还有一段距离。

怎么算一次成功的教育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一次不良行为中,一般来说包括2个方面: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

行为主体不用多说,就是孩子自己了,但是行为对象不一定,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比如孩子可能是抢别的孩子的玩具,有可能是孩子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这行为对象就分别是人和物。

而我们的教育通常是只关注了行为对象,比如对别人造成了什么影响,产生了什么破坏,然后教育孩子不能这样做,这就完了。这好像没有什么错误,毕竟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不要再犯这种错误。但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父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对象,也就是行为主体,我们的孩子本身。我通过不良行为教育孩子认识外在的规律规则,但是在不良行为中,孩子本身的内在思想、情感变化,我们却没有关注,我们把孩子的行为与他的内在思想感情割裂开了。

举例来说,当孩子抢别的孩子玩具玩时,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不应该这么做,要考虑对别人的不利影响,还应该引导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你抢别人东西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你得不到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为什么当时没有产生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只有这样不断的引导孩子引导自身,他们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避免出现不良行为。

所以,总体来说,对孩子不良行为进行一次成功的教育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可以分为3步依次展开:

首先,以自我为中心,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

父母在问题发生后,等孩子心情平静下来,就应该让孩子从自我角度出发,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是愤怒还是恐惧,还是怨恨?让孩子真正的理解自己,看清自己。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倾听孩子,引导孩子敞开心扉,描述下事情的经过,展示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在孩子描述完整个事件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后,父母可以再针对孩子叙述中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概述、点评。

比如说别的孩子抢了孩子的玩具,孩子当时肯定感到很愤怒,想抢回来,这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孩子意识这样是不对的,所以又克制住自己行为,在这其中表现出很好的自制力,非常棒。

这样通过概括点评,进一步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接受自己,强化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点,帮助孩子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内在的优缺点,也就可以更好的从内部控制自己。

其次,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

当孩子认识清自我后,我们就应该在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再来思考问题。

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站在了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的问题会更加全面,进而也更容易看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时,最好的方式是父母提问,让孩子回答。因为孩子年龄小,他们通常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单靠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现实,所以这时需要父母引导孩子来换位思考。

通常来说,换位思考包含的问题主要包括这几个:

行为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你?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会变得怎样?

最后,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

之前我们引导孩子认清自己和认清问题,是在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反思,现在孩子从能到外反思清楚后,我们就应该在引导孩子展望未来,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应该怎么做了,有没有更好的问题处理方式。

其实当我们引导孩子从内外两个角度思考整个问题后,孩子本身就应该能隐约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当然,他们光意识到还不够,需要我们引导孩子把意识表达出来,强化这种认知。同时让孩子表达出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是不是真的认识到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认识的不够充分,就需要父母适当的引导提醒。

这样通过三步,从内到外,从过去到未来帮助孩子全面的认清问题,也就能帮助孩子以后能更好的处理类似问题。

总结

在过去,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多的是注意孩子外在行为的表现,并没有太多关注孩子的内在感情和思想,因此注定孩子在认识问题上也只思考外在行为。孩子的内在思想感情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关注。这不利于孩子的内在自我成长。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外在行为,更要关注孩子的思想感情,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做出改变。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神通奶爸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106/139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