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民生 > 正文

张小泉:拍蒜不行,装蒜第一名

“中国人原来的菜刀都是方方正正的,我们把刀前面的头变成这样(斜过来),这不是设计感,这是消费者教育。”

由此视频引发的#张小泉总经理称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词条在当日迅速登上热搜。该词条当日阅读量达1.4亿人次,讨论量达6443人次。

正是因为张小泉拥有百年的传奇经历,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视频出现后大家才会如此的失望。

不只失望,张小泉算是惹了众怒。

网友气急:“你一卖刀的跟一卖轮胎的比什么?”“米其林就是个玩营销的,你学它?”

要知道,米其林1900年才出现,比张小泉晚了300多年。

张小泉创始人要听到这番言论,恐怕得气活过来。/图虫创意

随着舆论发酵,当日晚,张小泉总经理夏干良不得不亲自出面道歉并表示,“网传视频是很久以前的视频,且并非视频全部,现传视频中并未根据当时的情境和语境进行描述,从而造成了误解”。

之后,夏干良还向观察者网等媒体解释,网传视频中的对话内容,是被当时的记者问到“销量好的刀具本身做了什么创新”及“创新的理念是怎么来的”而做出的回答。

也就是说,张小泉现在的刀具是从米其林厨师手势上吸收了一些经验,融到了中式菜刀的创新当中。

对于这次的解释,消费者不愿再买账。

知乎答主@SylvainY正是夏干良口中的“米其林”厨师,他从专业角度表示自己不认同夏干良的观点。

“网传视频中,夏干良说的其实是中餐常见刀法——跳刀与西餐常见刀法——铡切(直刀法的一种行刀技法)的区别。”

“他(夏)说米其林厨师从不用跳刀,这是错的。可以说几乎所有东方菜系的从业者,切菜都以跳刀刀法为主。”

西餐其实也会用到跳刀。“我在博古斯学院见过主厨用跳刀,在法国的米其林三星餐厅和米其林一星餐厅,都见过跳刀刀法……”

对米其林也有点想当然了。/视觉中国

只学到皮毛,就来“消费者教育”了?张小泉总经理的这波对“创新理念”的解释,好像也站不住脚。

至此,有关张小泉风波的重点已经不在那把不能拍蒜的菜刀身上了,而是张小泉作为百年国产品牌,没有真正尊重传统菜刀文化及国人的饮食习惯。

三先做好张小泉

在中国,刀剪生意并不好做。

虽然王麻子此次踩着张小泉出了一波风头,但是话题的热度与网友的关注并未转化成直接的购买力。

7月14日,王麻子在短视频平台上创下了单日直播21小时44分钟、观看人次达45万的纪录,不过当天的直播销售量仅有989件,销售额勉强超过8万元。

说起这样依靠情绪带货的直播,我们都见过鸿星尔克和白象方便面创造的热销态势。到了王麻子这,怎么就不灵了?

这或许与国人的用刀习惯有关。

老刀可是传家宝。/视觉中国

在以前,一个铁匠打的菜刀是能用几十年的,能切能砍能拍,钝了就磨锋利接着用。如果卷刃了、崩口了甚至还能拿去换。

“一把菜刀能用到餐厅倒闭”是对制刀手艺人的最高褒奖。

然而,这样低频次的消费,的确成为了制约刀剪行业规模的关键因素。

因此,想要保持业绩高速增长,张小泉就得从提高单价走高端化及扩充品类两方面着手。

让刀剪走向高端化并不容易,而夏干良在网传视频中所说的“消费者教育”就显得必不可少——

国人用刀素来崇尚“一刀包打天下”。而在西式厨房却“重器轻道”,恨不得每个菜都有一把适配的刀。

如果让中式菜刀融入西厨概念,那张小泉菜刀不论是产品定位还是销售量,都有能够继续上升的空间。所以,其所谓的“消费者教育”就是重新讲一套品牌故事。

中西厨房的用刀逻辑不同。/视觉中国

不过,讲故事是得花钱的。

2021年9月6日,张小泉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达46亿元。据其招股书显示,张小泉计划募资45531.71元,用于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企业管理信息化改造等项目。

但是2021年张小泉销售费用达1.17亿元,是研发投入的5倍。

2022年一季度,张小泉公司又加大抖音等平台推广力度致销售费用激增70%,这也导致其净利润大降46%。

这些年来,张小泉的确在营销上下了不少功夫。

2015年,在美剧《汉尼拔》中,张小泉的刀以特写镜头出现,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有人笑称这是“最恐怖的刀”;

同时张小泉还冠名《中国有嘻哈》等潮流综艺节目,并顺势推出了“泉叔”这一IP。

一个戴着圆墨镜、表情俏皮的国潮大叔。/张小泉官方旗舰店

此外,张小泉陆续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设旗舰店入局电商平台,还推出了变形金刚、鬼冢等刀具。

现在打开张小泉的官方旗舰店,你会疑惑它究竟是不是个刀具专卖店。既有桃木梳、粉刺细胞夹、刮眉刀、嫁接睫毛镊子等美容个护产品,还有护手霜、洗手液等洗护用品。

或许消费者很难理解,美妆日化赛道都“卷”成那样了,谁会在买刀时给自己来个润肤露?

但张小泉频繁跨界的原因却不难理解,其所在的刀剪具行业竞争激烈,挣钱效应减弱。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张小泉刀剪具、厨具厨电、家居五金的毛利率分别为37.67%、35.29%和51.13%。

这一系列操作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年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度,一方面就是为了赚钱,但张小泉或许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怎样更精准地取悦消费者

“发散式”地扩张,效果可能并不能尽如人意。

最后,想与正处于“热锅上”的张小泉分享“广告教父”大卫·麦肯兹·奥格威的一句话:

大多数厂商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品牌形象有局限,它们想要成为面面俱到的大众品牌,属于男性也属于女性,是上流社会的也是市井小民的。这种四处讨好的心理只会让品牌完全丧失个性,成为平淡无味的无性商品。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证明,大众就想要一把“耐造”的刀,而这就需要你张小泉有对得起自己400年品牌的本事呀。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新周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725/178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