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我们冒冒失失地揣摩着父母的爱情

“一封信”栏目这次征集到的33封关于“父母爱情”的来信里,像读者Yang那样以笃定的语气讲述“父母清澈的爱意”,是其中的一部分。“冒冒失失地揣摩”、“像个透过自家墙缝窥探爱的小偷”,也是很多人旁观父母爱情的贴切写照。

爱是没人能够了解的东西,而父母爱情可能更难被我们了解。因为距离太近,立场太主观,或者生活本身稀释了它。爱情,有时像一部悬疑剧。我们可能要化身为一名情感私人侦探,从日常的缝隙里,情绪的轮动中,发掘、捕捉和辨析:父母是否爱过,是否还爱着,以及他们的爱里包含着什么复杂成分。

在一些来信里,也有人记录下父母关系里痛苦甚至崩塌的时刻。但几乎一致的是,他们主观上又确认——不管如何,父母之间还是有爱的,甚至是浓烈的爱情,哪怕只有一些蛛丝马迹。作为孩子的我们,在看待父母爱情的时候,好像统一加上了一层滤镜。不管我们是否想歌颂它,但我们还是想相信它。

有时,相信什么,比是什么,更能支撑我们。让我们还是继续相信爱情、相信爱吧。

第一封信

人物君,见信好。

我想讲述的是一件关于父母爱情的深埋已久的小事。

大概在我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我爸妈有一回在厨房里吵架,吵得惊天动地。

他们之所以在厨房里吵,很大一部分原因肯定也是因为怕影响我。当时我家不大,只有厨房位于整个家的角落。那里还有几扇明亮的窗户,窗户一开,吵架的声音就不会困在屋内。但他们吵得太凶,我很快听到了,并且开始坐立不安。

厨房是个比较危险的地方,里面包含了一个家庭里所有的易碎性和攻击性的东西,某种意义上,那是一个家庭的军火库。也不知我爸妈是怎么想的,要跑到那个地方去吵。作为一个6岁的儿童,当时的我对争吵还不具备免疫力,我立刻跑到厨房,轮番拉他们的衣服,哭着说:

“爸爸妈妈,求求你们,别吵架了。”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无助时刻,这应该算是印象里我最早的无助时刻。现在我结婚了,也成为一个吵架高手,所以我也能想象出,当时他们的感受。事与愿违,我的阻止,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吵架,他俩心里估计都在想同一件事:

“儿子都这样了,你还在跟我吵,这日子还过不过了?就让儿子好好看看你的丑态!”

眼睁睁看着剧烈的吵架无法平息,6岁的我选择了一个奇葩又自毁的方式,我说:“你们如果还吵架,我就不停转圈,我会转圈到你们停止吵架为止。”

那时我刚刚在小区的小伙伴之中,获得了“转圈王”的称号。我是如此精通于转圈,以至于没有一个人能有我转得那么快、那么久。选择用转圈来制止吵架,潜意识里,我可能也是想用一种更擅长的方式来掌控局面。

很遗憾,我失策了。我在吵架声中开始转圈,如同一个舞台上的小丑。他们的争吵声,简直就像在给我喝彩。我越转越快,越转越快,天旋地转之间,突然,我失去平衡,一头撞到了家里的棕色米缸上。

正如我所说,厨房就是一个家庭的军火库,还好我撞到的是一个肚子圆滚滚的米缸,要是撞到某些尖锐的东西上,我可能也没法写这封信了。当时我就晕了过去,后面的事情我就不记得了。

很多人一说到父母的爱情,浮现在脑海里的可能是两人扶持或恩爱的场面,但我听到这四个字,首先浮现的就是这次厨房吵架事件。它如同一个记忆中的坐标,准确地把我钉在天旋地转的那一年,提醒我关于我父母爱情的底色。在这份爱情中,自然有温情和关爱的一面,但也有激烈的争吵,和争吵中恐惧、无力的自己。

恩爱是爱情的一面,但吵架,无疑是爱情的另一面。

如今回想起来,严格来说,他们并不算是吵架很频繁的父母。后来再吵架,随着成长,我也有了多种应对方式,比如躲进屋里听歌,比如用比他们更大的声音吼“别吵了”,比如摆出一张嫌弃烦躁的脸。很多时候,你记不清吵架的内容,但能记得身处其中那种焦躁不安,而我,对于这种情绪太熟悉了。

在我长大之后,有时候吃饭,我会跟父母聊起天旋地转的那一年。但是,他们不约而同摆出一副如听天书的表情:什么?怎么可能?我们家什么时候发生过这种事?进而,他们甚至会说:“我们什么时候吵过架?那不过是辩论罢了。”

看着他们如今互相夹菜、相敬如宾的样子,我除了“无语”想不出别的词汇。

但毋庸置疑,贯穿于他们爱情之中,贯穿于我成长之中的这大大小小的吵架事件,一定也塑造了我。如此,我在工作和生活里,总被说成是“脾气很好”“性格稳定”“好相处”,但我深深知道,在我内心深处,一定潜伏着某种激烈的风暴。它与我的成长密切相关。我厌弃它,憎恨它,却又无法消灭它。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如此排斥旷日持久的冲突。人和人的争吵如果一定会出现,那么我不会回避,也不会激化,我会千方百计预警它,标记它,解决它。这也是我从我父母爱情故事中习得的一项能力。

那次年少时的旋转,也给我留下了生理上的缺陷——我再也不能转圈了。时至今日,只要我原地转一圈以上,我的世界必然天旋地转。这也是为什么,有一年我看到春晚上,火了一位转了4个小时的小彩旗,别人看到的是她的美,而我看到的,是我逝去的少年。

编辑部回信

苏东:

你的信写得很像一个短篇小说,烟火气弥漫而潜藏杀机的老式厨房,惶惑的试图用转圈化解父母矛盾的孩子,看似平静而经不起推敲的大人,被三言两语打散的记忆……里面大概是在你身上打下深刻印记又在时光里必须缓慢消化的伤痕。

我想起自己最初的记忆,是一些画面,包括乡村小学苔藓密布的青砖路,两座小桥夹角处一棵倒映在池塘中的大柳树,还有的,就是某次父亲在门外推着自行车一脸不耐烦地催促,让我去喊妈妈,我走向厨房的深处,抬起头,看到妈妈朝着墙壁,在哭。

果然,又是厨房,常被冠以温馨之名又情绪浮动的厨房。

有几年,我家真是戏剧频出,在那些似乎看不到休止的争执里,我家的三个女性,我妈,我,妹妹,都深受伤害。一度,我和妹妹都鼓励妈妈离婚,但她还是没有离。她勉力地做一个好妻子,在我爸因病住院的一个多月里,兢兢业业地照顾,寸步不离。而在那些漫长岁月里,我和妹妹逐渐拼凑出父母最初的轨迹:爸爸本来和一个高挑俊美的姑娘恋爱,但对方家里觉得他出身农村,不愿意,经人介绍,他和妈妈认识,三个月就结了婚。这段关系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一直是妈妈勉力维持。

前年,妈妈来京,我和妹妹陪她逛街,在东四九条清淡的国槐香气里,妹妹突然问,妈,你喜欢我爸吗?妈妈不说话。妹妹又问,喜欢吗?妈妈绷紧了嘴巴,说啥呢!

其实她已经回答了。

那次生病之后,我发现,爸爸对妈妈客气了一些。两人退休后,形势发生了进一步逆转:爸爸闷在家里刷抖音,妈妈出门去跳操,越来越成为核心。有时候,是妈妈的老朋友撺掇大家出去玩,爸爸成了那个被安排的对象,他给我发图片,“看看我给你妈照的相”。我妈穿着花旗袍,站在花丛里,眉眼平滑地笑着。

看得出,我爸渐渐老了,这真是一句废话,但就这么发生着,以前会说的“你再这样,就别回这个家”也不提了,他终于学会了平心静气(相对而言)地说话,与此同时,显著地越来越依赖我妈。他们来北京,我爸要去书店逛逛,我妈不想去,她去了只会发困,拣个沙发角落打呵欠,我爸说,去呗,于是也就去了。我看到两人紧密地上了车,又紧密地回来。在老家散步时,他们总是一前一后,离得三五米远,在北京,他们站得紧紧的,因为这城市里是彼此最可亲近。

苏东,相较你对父母的“无语”,我其实很可懂得令尊令堂的“不认”,记得那些干嘛呢,几十年里,叠加了欢愉、不堪、忍耐、算计的经历变得粘稠,成了陪伴,成了生命最终的确认。我们很难将此称之为爱,因为离我们想象的纯粹的爱情差太远太远,远到使我们中的很多人都难以确信“真爱”的存在,但也许使我们对爱有了平常心,有了沉于细节的行动,这可能就是“父母爱情”的意义。

当然,仍旧渴慕纯粹的、超越性的爱的存在。

祝有爱有情。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人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23/194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