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红尘已忘的邵亦波惊人升维了!如果他在 没马云啥事了!

—红尘已忘邵亦波

图:邵亦波

我知道,大部分人看到“邵亦波”这个名字,只会一愣,说,这是谁呀?

还有少部分人看到这个名字,也会一愣,说,邵亦波,我似乎听说过,那是好久好久之前的事了。

还有极少数人看到这个名字,也会一愣,不寒而栗地想起被邵亦波的光芒笼罩的那些日子。

如果我告诉你,有这么一个互联网企业家,帅气程度不输李彦宏雷军,求学履历比张朝阳、梁建章和黄峥更牛逼,创业成就连马云都甘拜下风,宣称“如果他还在,我绝对不敢创立淘宝”,你相信吗?

你肯定不信,大多数人都不会信。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人,长得又超级帅、学习又超级好、事业又这么成功……而且他还有最幸福的家庭。

何加盐不是写现实中的牛人的吗?难道要改行写霸道总裁小说?

但是,等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改变看法。

因为,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他拥有明星一样的长相、高二就全奖被哈佛录取、二十来岁创业做成中国最大的电商网站、二十九岁退休兜里揣着几个亿享受生活、三十来岁业余做投资做成中国顶级、拥有挚爱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生命中大多数时间不是扑在工作上而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他就是邵亦波。

那么,邵亦波究竟有过怎样的经历?他现在到哪去了?在干嘛?

别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1973年9月1日,邵亦波出生于上海

邵家曾经非常显赫。爷爷是上海滩呼风唤雨的银行家。不过,在新中国,这个身份并不怎么讨喜。后来在特殊年代,他作为资本家被打倒,家也被红卫兵给抄了。

邵亦波的父亲叫邵振平。他没有继承父业做银行家,而是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一所高中教数学。不过,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也没有能够逃掉那命定的厄运:他曾被带上高帽子,在几百人的大会上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

那时候,人们的经济状况与政治待遇是紧密相关的,随着家被抄,人挨斗,邵家的经济状况也都随之跌到谷底。若干年后的邵亦波还记得,家里的餐桌上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肉。爸爸要拿出珍藏的烟票,去跟邻居换成粮票、布票,才能紧巴巴地养活他和姐姐。

也许是生活的苦难让邵振平的内心极度压抑,他总是充满着一股无名火气,这种火无法对外发,就只能发在家里,而且总是毫无预兆地爆发出来。莫名其妙的怒火,带着劈头盖脸的痛打,让小小的邵亦波常年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惊恐之中。

如同每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邵亦波小时候总是时时刻刻被任何能吃的东西诱惑。有一次,邵振平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些番茄酱,装在一个绿色的啤酒瓶子里。那些番茄酱是如此诱人,紧紧地抓住了邵亦波的眼睛和胃,以至于他忘了巨大的危险,趁父亲外出时,偷偷地尝了一些。

结果,这在家里引起了滔天大祸,爸爸发现后,陷入了不可遏制的狂怒之中。或许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涉及到有限的一点物资如何分配,更是涉及到:这孩子居然敢没经过我的允许就偷吃。在拥有强烈控制欲的邵振平来说,这是完全无法忍受的。

许多年以后的邵亦波已经记不清楚具体惩罚的细节,但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哭得很厉害,心中无比恐惧,似乎觉得世界到了末日。

但就像每一个曾经失去控制的父亲一样,邵振平也一样为自己的发火而悔恨万分。过了两天,邵亦波从学校回家,饥肠辘辘之下又忍不住嘴馋,看到爸爸似乎心情很不错,他怯生生地问:爸爸,我还能吃一点点那个番茄酱吗?

这一回,邵振平没有再生气,而是笑眯眯、温和地说:小波,吃吧,你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说完,还弯下腰来抱了一下邵亦波。

很多年以后,邵亦波依然能清晰地记得,那是在厨房的门口,父亲的拥抱除了给他温暖,也有怪异和惊讶。根据中国人相处的传统,儿子长大了之后,爸爸很少会抱他。邵亦波的爸爸由于严厉,更是抱邵亦波的时候很少,何况是在那样一个奇怪的瞬间。

不过,谜底很快揭晓。爸爸之所以今天如此开心,如此慈爱,是因为邵亦波参加数学竞赛的成绩下来了,他得了上海市的第一名。

邵亦波得到一个非常深刻的经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成为第一名,我才能有价值,才会被爱。如果不是第一名,我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爸爸就不会爱我。

后来他得了很多的第一名,这让他感到很安全。而且在他的印象中,他也因为这些第一名,而获得了很好的待遇。自从邵亦波开始大量获奖之后,爸爸的脾气好了很多,很少再对他发火。

2

邵亦波的数学天才,部分来自于天赋,部分来自于邵振平的训练。从邵亦波三四岁起,邵振平就让他开始大量做题。刚开始是把题目写在纸上,如5+8等于几,29+36等于几,但很快,这些题目都完全难不倒他了。

姐姐给爸爸出了个主意:题目不用写在纸上,可以拿一副扑克牌,循环利用。邵振平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开始用扑克牌训练邵亦波。邵亦波很快算出,一副牌去掉大小王,JQK当成11、12、13,全部加起来是364。

再后来,邵振平每次就随意从扑克牌里抽出一张或两张,让邵亦波把剩下的加总计算,并推算抽掉的牌是哪张。每天至少要算10遍,算对了就奖励一颗瓜子

邵亦波练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在12秒之内就完美作答。也就等于,他平均每一秒钟都需要看清楚至少任意4-5张牌,还要把这些数字瞬时准确加总。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后来在美国看了大量脑科学的书和论文才知道,这个表现已经接近了人类大脑的生物极限。

这里面最重要的能力,其实还不是计算能力,而是专注力。这意味着在做题的时间段里,邵亦波不能有任何杂念,否则会连牌都看不清楚,更别说还要做加法运算了。我们很难说清楚这种超强的专注力是邵亦波本来就具备的天赋,还是被他爸爸训练出来的。总而言之,后来邵亦波发现,只要自己认真想做好一件事,他就能够很快进入极度专注的状态。这种能力在日后一次又一次帮助邵亦波在不同的陌生领域获得巨大成功。

从10岁第一次参加全市数学竞赛得奖后,邵亦波就成了得奖专业户,不管是参加同级别的比赛还是跨级参加高年级的比赛,他总是处在第一的位置。以至于同学、老师和熟人都不再称他的名字,而是叫他“大头神童”。另一个外号是“人形计算机”。

顺便一提,邵亦波的超强表现,也极大地改善了他们家的经济状况。由于邵振平培养了这么厉害的孩子,很多家长也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跟着他学数学。于是邵振平办起了数学培训班,赚到的培训费远远超过了在学校教书的工资。

从建襄小学毕业后,邵亦波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就读,此后初中和高中总共五年,在这所学校度过了寄宿生涯。

初三暑假时,为了学好英语,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什么事都不干,就听新概念英语的磁带,每一卷都听了无数遍,以至于最后他不仅能把所有的文章倒背如流,连版权信息(例如,本磁带由某某出版社出版)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心底。从那之后,他再接触英语,就感觉比较自如了。

其实,没有任何人强迫他这样去做,但是他一旦开始学英语,就强烈地害怕自己学不好,害怕父母会怪自己懒、不用功。所以一定要把它学好不可。

由于初中时他拿遍了所有能拿的奖,刚上高一,上海交通大学就找到邵亦波,表示希望能特招他进入交大就读。

那是邵亦波人生中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此前,他的所有人生决策,都是由父母帮忙作出。这一回,邵亦波陷入到纠结之中。16岁以高一学生身份,就能进入上海交大这种名校,无疑是巨大的荣光,也必将有一个很光明的前途。但他又觉得,这并不是自己能达到的顶峰,他还想再往上攀一攀。

那个年代,对中国学生来说,最荣耀的事情还不是上清华北大,而是出国留洋,尤其是如果能进美国名校,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所以邵亦波的梦想,是到美国去,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去。

由于自己从来没有决定过自己的命运,邵亦波不清楚父母会怎么想。回到家后,他忐忑不安地告诉了父母上海交大要特招他的消息,同时说明了,他想放弃这个机会,准备去美国留学。

事实表明,这个想法和爸爸的想法不谋而合。邵振平这回没有生气孩子自作主张,反而很高兴,觉得孩子有志向,没有枉费自己苦心孤诣的培养。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邵亦波开始全力冲刺美国名校。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把托福和GRE都考出来,并都得了高分;此外,他还两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高中生数学邀请赛,都以满分的成绩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

由于数学是邵亦波的专长,他梦想中的学校是以理工科实力享誉全球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但MIT要求必须有SAT(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成绩,而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参加SAT考试的渠道,邵亦波和MIT几番沟通,这个条件都无法突破,他只好退而求其次,申请了哈佛和斯坦福,为保险起见,还申了几家其他的大学作为保底。

事实证明,邵亦波低估了自己的实力,哈佛和斯坦福都慷慨地给出了全额奖学金录取的offer,奖学金高达10万美元,覆盖了邵亦波在校4年的所有学费、生活费和杂费。这对90年代初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笔超级巨款。

最终,邵亦波选择了哈佛。他也是哈佛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全奖本科生。

1991年8月底,刚刚读完高二的邵亦波,从上海起飞,飞抵美国洛杉矶。到达时,已经是北京时间9月1日。这一天,他刚好满18岁。

从此,他开始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在广阔的世界尽情绽放他的光华。

3

那个年代,中国和美国因两年前的事件影响,关系尚未缓和。邵亦波去到美国,在父母和邵亦波本人的概念中,以后要见一面都很难。虽然这种想法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当时他们确实都抱着这样的心情。为了怕孩子照顾不好自己,他们把能想到的物品全都买好,打包在行李箱里,光牙膏就准备了22管,连铅笔、信封、裤子等,应有尽有。

到了洛杉矶机场,邵亦波给爸妈打电话,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公共电话,不会用。他塞了硬币进去,但是接不通。他以为是钱不够,就又往里塞,塞了一个又一个,还是没有接通。直到后来换了另一台电话,才终于接通了。他告诉爸爸妈妈,一切都很好,让他们放心。爸爸妈妈祝贺他18岁生日快乐,叮嘱他照顾好自己。

正在通电话的时候,来了一位清洁大妈。只见她熟练地把手伸到刚刚邵亦波没有接通的那部电话,按了一个键,一堆硬币哗啦哗啦跳出来。大妈手里整整捧了一大捧,大概得有十美元之多。见邵亦波在盯着她看,大妈回给他一个眉开眼笑的大笑脸。

后来好几天,大妈手里捧着的一大把钱和她的笑容,老在邵亦波的脑海里回荡,形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画面。这是邵亦波对美国的最初印象。而他大概过了一个星期才反应过来,大妈按出来的那些钱,原来是他没有通话成功而退出的币。

到了哈佛之后,他的所有注意力依然放在如何获得好成绩上面。哈佛的第一堂课是写作课,邵亦波写的是自己第一次坐飞机出国的经历。虽然那是他第一次用英语写正式的文章,但文章被老师评了A,还在课堂上作为优秀范文当众朗读。这个良好开端,预示着他在美国的学校继续着在国内的传奇。

不过,这门课期末的总成绩,他没能继续得A,而是得了A-,他非常沮丧,还很愤怒,打电话去给教授争。教授都给他整懵了,告诉他,A-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邵亦波一直对这个A-耿耿于怀,不过,那是他本科四年唯一的一个A-,此后的所有成绩,就全部都是A了。毕业时成绩绩点高达3.92。

刚入哈佛的邵亦波,还保留着当科学家、拿诺贝尔奖的梦想。他选的专业是物理,辅修电子工程。在这两个专业,他依然保留着全优的好成绩。不过,此时他并不需要像中学那样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凭他超强的数学能力和专注力,学习那些课程对他而言没有一点压力。没有了父母在身边,他放飞了自己,花了很多时间玩乐和社交。

随着课程的深入,邵亦波渐渐发现,自己对花毕生精力就研究科学上某个细节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什么“二十六维空间”之类的问题,离现实世界太远。通过观察给他上课的物理学家们,邵亦波发现,他们就是在日渐庞大的物理世界的极小一个角落中度过每一天,以及整个人生。

另一方面,邵亦波发现自己对和人打交道很感兴趣,而且很擅长的。他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被埋没在与人隔绝的研究之中,而希望做一个能同时发挥自己的逻辑能力和社交能力的事情。渐渐的,他对商业产生了兴趣,而离科学越行越远。

1995年,邵亦波以“summa cum laude”的身份从哈佛光荣毕业,这个拉丁文短语,表示“最高荣誉生”的意思,当年哈佛1600名本科生,只有12人获得,邵亦波是第4名,也是唯一进入最高荣誉名单的外国学生。

至少有8家美国顶级大学的物理研究院给邵亦波发来了读博的offer,对他感兴趣的包括好几位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牛。但最终,邵亦波还是放弃了学术,选择了商业。

对当时的哈佛学生来说,最好的工作是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邵亦波把简历投给了麦肯锡和波士顿咨询(BCG),并且都顺利通过了面试。两边给的条件差不多,由于BCG的人力资源总监更为热忱,冒着大雨在哈佛宿舍楼下等邵亦波,邵亦波最终选择了BCG。

在BCG,邵亦波参与了很多大企业的咨询、并购等案子,积累了很好的商业基础。虽然这些经验在日后他创业的早期似乎显得没什么作用,但在他把公司做大,并进入到大规模融资、并购等阶段的时候,就帮了他很大的忙。

他在BCG也继续着他的传奇,第二年就被评为最优秀员工,并获得公司资助9万美元,去哈佛大学商学院读MBA,条件是读完了他还要回到公司去上班,否则就要全额归还这9万美元。

就这样,离开校园两年后,邵亦波重回哈佛,只不过这次不再是研究物理学,而是研究商业了。

读研的第一年,邵亦波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学业。但从第二年起,他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学习成绩大幅下滑。

他先是去高盛实习了一个暑假,参与了一些公司的上市过程,他负责利用自己神奇的大头,来计算这些拟上市公司究竟值多少钱,帮他们确定合理的发行价。这段经历同样让他学到了很多,但同时也让他看到,这种纯粹和钱打交道的工作他并不喜欢,如果说早先没有进入高盛前,还对金融行业感兴趣的话,现在就可以确定,金融并不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事情。所以尽管后来高盛给出优厚条件想让他由实习生转为正式员工,他一点都没有动心。

研二时,他应新加坡政府之邀,给他们做了一个调研项目。当时美国的互联网开始风生水起,而在广阔的亚洲地区,还属于未被互联网开垦过的处女地。新加坡政府想知道有哪些互联网项目能够在新加坡落地,给新加坡带来发展机会。

邵亦波调研了一圈,发现新加坡市场太小,美国已经兴起的互联网项目,基本上都不太适合新加坡。甚至他觉得,很多项目不仅不适合新加坡,连美国都不适合,因为那时正处于互联网泡沫开始剧烈膨胀的时期,有很多创业项目都是泡沫催生的,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但在所有的互联网新兴行业中,邵亦波看到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那就是电子商务。当时在美国已经有了亚马逊和eBay,邵亦波觉得eBay的模式很适合复制到中国。他还想到,这么好的机会,不会只有我一个人看到吧?应该市场上早就有人在中国做了。但他回国调研了一圈,发现竟然还没有人开始做这个事情。

于是他想,既然这是个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很好的发展前景的事,既然还没有人做,要不毕业之后,我就回国干这件事?

这个想法冒出来时,邵亦波自己都吓了一大跳。因为对邵亦波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无比确定的,他从来没有做过像创业这种眼前全部充斥着不确定性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数学极客,最厉害的是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最追求的就是强大的确定性。此前不管是读书,还是做咨询、投行,都是出一份力就有一份收获的事情,都无比安全、无比确定。而如果回国创业,眼前只有一片迷雾,谁知道迎接自己的是鲜花还是礁石呢?

这里面最关键的,还不是对创业可能失败的恐惧,而是对创业失败可能会打破自己“无所不能的天才”形象的恐惧。这么多年来,只要是邵亦波想做的事情,没有那件事是不成功的,而这也让邵亦波心里充满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小时候来自于以学业成绩向爸爸证明我很聪明、我很努力,以换取爸爸对自己的爱;到长大后,就扩展为要向全世界证明我很牛,我做什么都是第一,换取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和崇拜。

而如果去创业,万一失败了,他就要承受“别人会不会认为我不行”、“我是不是不如别人厉害”、“爸爸妈妈会不会认为我表现不好,不爱我了”的心理打击,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

但是,创业就是这样。这个念头一旦兴起,就再也难以平复,它就像一把火一样,时时刻刻在灼烧着人的心。

他试图通过自己擅长的理性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在纸上写下“回国创业”和“留美工作”两个选项,分别列出“pros”(赞成因素)和“cons”(反对因素)。但这回,这个方法完全不管用了,不管他列了多少条,依然还是决定不了。

BCG的一位资深合伙人看他这么就纠结,就问他:如果不管所有这些pros和cons,你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

这个问题让邵亦波直接愣住了,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在他25年的人生历程里,从来没有人问过他“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以前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安排,由命运安排,他从来没有真正自己“想要”做过一件事,他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已。

从那一刻起,邵亦波才第一次意识到,他可以有自己的欲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只不过,由于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当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时,他茫然了。

好在,学业还没有结束,毕业之前,他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而与此同时,命运还把邵亦波放置在另一个十字路口,这件事在邵亦波生命中的地位,甚至远远比要不要回国创业重要得多。

4

邵亦波在哈佛商学院第二年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他落入了深深的情网。

1998年春,邵亦波参加哈佛商学院一年一度的亚洲商业大会,他的座位紧挨着一个可爱的女孩。

据若干年后邵亦波回忆,看到女孩的那一刻,他放佛被卡车撞了一样,一下子就神魂颠倒。为了博得女孩的注意,他时不时侧过头去和女孩说话,对台上的每一个演讲嘉宾都评头论足,批得一无是处。在提问环节,他第一个站起来,用标准而流利的英文,提了很有深度的问题。

女孩名叫鲍佳欣,英文名Jenny,来自台湾。在台湾也是颇有名气的学霸,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药学院,以打破当时台湾记录的托福成绩(660分,满分677分)和打破世界纪录的GMAT成绩(780分,满分800分)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读研,当时还有三个月就要毕业。

鲍佳欣除了学霸身份外,在台湾也是有名的电视台主持人,主持着台湾收视率最高的英语教学节目《魔法ABC》,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她当年主持的节目视频。

她还是一系列在台湾很畅销的书籍的作者,在哈佛开过新书发布会。不过,邵亦波第一次见可不知道这些身份,只知道自己完全沦陷了。

鲍佳欣对邵亦波的第一印象比较复杂,由于他老是在旁边喋喋不休,吵得她都没法认真听嘉宾演讲,所以她觉得他“聒噪”、“令人讨厌”,但是他又长得很帅,温文尔雅,提问环节非常出彩,“给中国人争了光”,又让她觉得邵亦波有思想、有主见。后来在她的书《英文小魔女在USA》中,她把邵亦波以化名“赵二浪”写进去,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当晚,邵亦波就给鲍佳欣发了一首拜伦的情诗表白,不过一激动忘了署名,鲍佳欣以为是垃圾邮件,直接给删掉了。后来,邵亦波约鲍佳欣出去吃饭,鲍佳欣没有拒绝。

邵亦波每次都精心安排,变着花样带鲍佳欣吃遍了波士顿的各种美食,时不时给她一些小惊喜,让鲍佳欣充分感受到被宠爱的甜蜜感觉。起初她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激烈又短暂的艳遇”,自己早晚要回台湾生活的,她与邵亦波终究会是两个世界的人。但一来二去相处下来,她自己也完全沦陷了。

其实邵亦波当时本来有一个女朋友,但是经常闹矛盾,总是分分合合。现在由于有了鲍佳欣,他就必须处理掉前一段感情。女友本来之前和他吵吵闹闹,但现在一看真的要失去他,又感到万分不舍了,流着泪恳求他不要分手。

看着女友的泪眼,听着她苦苦的哀求,邵亦波心一软,答应了和她“重新再试一次”,然后他到鲍佳欣的住处去,沉重地和她说明情况,然后道声“再会”,转身离开。

开门后,邵亦波只下了四步楼梯,就走不动了,眼泪哗哗地流。他坐在台阶上一边哭一边想:我是不是做了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这时,鲍佳欣开门出来——她也意识到自己不想和邵亦波分开,便跑出来追赶——看到邵亦波就在台阶上坐着,她哭着扑了上去。邵亦波和她紧紧相拥,哽咽地说:“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经历过这一番波折,俩人的感情更加浓郁。鲍佳欣毕业后回台湾继续当主持人,而邵亦波在美国,抑制不住思念,每天都要打电话给她,一个月电话费都要花掉一千多美元。每个月,他都从波士顿飞到香港去和她会面(当时中国大陆居民还无法直接去台湾),加上转机,单程都要25个小时;鲍佳欣也从台湾飞到香港,俩人共度一个周末,又各自飞回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直到邵亦波回上海创业,鲍佳欣到上海和他团聚,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牛郎织女一般的跨洋异地恋。2001年俩人在上海成婚,此后先后生下三个孩子,一直相伴,再未分开。

5

原本邵亦波一直在考虑毕业后何去何从,现在加上鲍佳欣的影响,天平就在朝着回国创业倾斜,这样还能离鲍佳欣近一些。最终,邵亦波决定放弃BCG工作机会和十几万美元的年薪,放弃美国绿卡,宁愿背上9万美元的债务,也要回国创业。

邵亦波的父母完全搞不懂邵亦波要干什么。他给爸爸解释来解释去,爸爸还是听不懂。在爸爸的概念中,觉得你要做生意,起码要有一个店铺吧?起码要有能卖的东西吧?可是你自己连一个店铺都没有,而且你自己也不卖东西,而是建立一个平台帮别人卖东西,而这个东西还在什么互联网上?那时的人们对这完全没有概念,跟邵亦波差不多前后脚创业的马云,讲的也是同样的故事,到哪都被人当成是传销头子。

不过,尽管完全看不懂,父母也没有说任何反对的话。他们知道,孩子的思维与眼界,早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给不了指导,所以只能是默默支持孩子做出的一切决定。

回国之前,邵亦波先去了硅谷一趟,敲定了创业所需的天使投资。凭着骄人的履历和良好的表现,他很容易就从一些个人投资者以及第一波士顿银行、万通、IDG等投资机构那里筹到了40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邵亦波想要,他完全可以很轻易拿到更多钱。他见的每一个投资人,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是没聊几句就说:好,我投,你要多少都行。但是邵亦波自己觉得应该用不了多少钱,甚至认为,公司一辈子用10万美元也就够了,毕竟后面业务开展起来了,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了,他需要的只是投资人帮助启动一下而已。但所有投资人都建议他多拿点,他左推右挡,实在拒绝不了,最后拿了40万。

由于融资还需要办理一些手续,但是创业时间不等人,邵亦波决定不等融资到位就先行开始,先用自己的个人积蓄把公司办了起来。1999年6月,他在上海租了一间一室一厅的小小民房,就启动了他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的一切都很艰难,最难的是招不到人,因为大家听不懂邵亦波要干什么。第一个员工是邵亦波的高中同学——这哥们本来也没有工作,每天就在家里炒股,反正也没啥事干,于是就稀里糊涂地成为了邵亦波的第一个员工。

邵亦波最想找的是能帮他做网站的IT工程师,但那个年代,全中国都找不到几个能干得了这活的人。邵亦波好不容易找到两个,和对方谈薪资待遇的时候,慷慨地给了每个人2%的stock option。

但这两个工程师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邵亦波在讲什么。邵亦波抓耳挠腮,也不知道怎么给人解释stock option这个词,后来他翻遍字典,决定翻译成“股票期权”——这可能是这个词在中文里最早的起源。

尽管邵亦波信达雅地翻译了股票期权这个词,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人对此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两个工程师的感觉是:这怕不是个骗子吧?于是就拒绝了邵亦波。他们不知道的是,这2%的股票期权在两三年后就会价值几千万人民币。这可能是“人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这句话的最佳例证。不知道这俩人后来有没有悔断肠子。

自己看中的工程师不愿意来,邵亦波只好另外再找。后来好不容易经熟人介绍,找到了两个在上海电力局工作的IT维护人员,虽然他们不会做网站,但好歹会编程,便一边学一边干,总算解决了邵亦波的大问题。这两名员工抱着电力局的铁饭碗,自然是不愿意离职,就兼职帮邵亦波干活,每天晚上从六点干到半夜,白天就在电力局的办公室睡大觉,反正也没人管。

到了七月,邵亦波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得力的合伙人——他的高中校友兼哈佛商学院同学谭海音。

谭海音也是上海人,超级学霸。1990年以上海市高考理科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上海交大,毕业后进入麦肯锡中国工作——她是麦肯锡在中国招的最早的两名员工之一。1997年,她也考入了哈佛商学院,成为邵亦波的同班同学。和邵亦波一样,她也在高盛实习过,毕业前,她已经拿到著名投行美林证券年薪十几万美元的offer,准备留在美国工作,这次回来是休假探亲。

邵亦波找到谭海音聊了以后,谭海音陷入纠结之中。能进入美林证券工作,也是人中龙凤,放弃十几万美元年薪和眼看可得的美国绿卡,离开豪华的纽约曼哈顿世界金融中心大厦,回到上海这个小小的、破败的一室一厅,创一个前途未知的业,对谭海音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谭海音整整考虑了一个星期,最终决定加入邵亦波的团队,担任公司执行总裁。她说:这是我人生中做过的最疯狂的决定。

事后证明,谭海音的加盟不仅是邵亦波创业以来最大的收获,也是谭海音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他俩的风格完美互补。邵亦波是个纯靠理性思考的人,与人打交道只有商业的冰冷,但是谭海音是一个非常感性温情的人。邵亦波擅长于战略思考,融资,讨厌做杂事;谭海音擅长于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把邵亦波感到厌烦的繁杂事务全部接过去,而且非常善于运用富有创意的温暖手段,打动公司员工和用户的心。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何加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514/205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