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每週懂一点人情世故(4) 为什么那些无功也无过的人地位最稳固

作者:

第十一章

  为什么那些无功也无过的人地位最稳固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毋巧。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对,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没说对,那么就会受到众人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把功劳给你,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么批评、责难之声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装作笨拙也不显露机巧。

  世界上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那些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的人,无功也无过,地位最稳固?而有的人做得非常棒,为什么却得不到上司的重用?甚至稍稍有一点疏漏,就会遭到上司责骂?其中究竟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诀?

  究其原因,就是前者深谙人情世故。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知道如何做才恰到好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为人处世的黄金标准——中庸之道。而后者则固执己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晕头转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为了图一时口舌之快,得罪了不少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或者逞一时之强,偏激猛进,直至步入人生的死胡同,在墙上碰个头破血流,脑浆涂地……以一句话概括,就是说话做事欠策略。说不到点子上,说了也白说!做事不到位,做了也白做!

  乱吃东西可以死人,乱说话可以遭祸。此话虽俗,却是真理。在现实中我们一般不会乱吃东西,更多的则是说话办事上的错误。不懂人情世故,胡乱说话确实让人多走弯路、头破血流!

  三国时期的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到许昌。有人劝他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劝其参拜当时的名流苟某、赵某,他回答道:“苟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厨房了。”这位才子只与孔融、杨修意气相投,尽管如此,他还对人说:“孔是我大儿,杨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可见,他乱说话到了何种程度!

  献帝初年,大将军曹操召见祢衡。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宫。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

  曹操心想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便把他送给荆州的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乱说话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管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啰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此时,祢衡年仅26岁。

  不怕没文化,就怕乱说话。祢衡的文化不可谓不高,但他以一点文墨才气便轻看天下,到处乱说话,最终因一言不慎冲撞权势人物而被杀。这就是乱说话的下场。很多时候,十个正确抵不了一个错误!话说多了,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因此说话做事之前需先冷静判断——哪句话不该说,哪件事不该做!

  《菜根谭》中说:“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它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世不必想方设法去追逐名利,其实只要能够做到不犯常识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施舍恩惠给别人不必要求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别人没有怨恨自己,就是最好的回报。那些深谙人情世故的“人精”都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处处小心,保证自己不在处世中犯傻。

  说得多、做得多,显露出来的错误也就越多。内心的真实想法就会暴露,让人轻易抓住你的弱点。就这样,你不知不觉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整你。比如在单位内部,一些同事看你出错的时候,会抓住你的把柄,跑到上司那里说坏话,将你的缺点无限放大。上司如果不是明白人,就会对你举起大棒,于是你就会因多说话、多做事而遭受打击。

  说错话的危害,比闭紧嘴巴不说话还要大。由此可见,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能说不代表会说,只有在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沉默,这才真正称得上聪明和有口才!

  某外贸公司,新来了一位美女,震惊了整个部门,大家都讨论与她有关的一切话题。这天,几个同事聚到王晋的跟前,让他帮忙分析一下这个美女的来路。

  王晋被问得实在烦了,就随口说了句:“你们真是笨,难道没注意吗,她经常从老板的办公室门口经过,有时还会进去呆一会。而且,经理见了她都要主动点头微笑!”

  “哇,原来如此!”同事们张大嘴巴,像听到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兴奋至极地走开了。

  王晋并没把自己的这句话当回事。但次日中午刚下班,女孩就一脸严肃地把他叫到公司的会客室,把门关上,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质问他:“你昨天瞎编什么?”王晋晃着脑袋想了想:“没有啊,怎么了?”女孩哼地冷笑一声:“你是不是不编故事就活不下去,为什么说我是老板的情人?”王晋出了一身冷汗,这才想起来,昨天自己的一句敷衍之语,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女孩耳中,竟成了“她是老板的情人”。

  他急忙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是跟他们开玩笑。而且,我只是实话实说,说你经常去老板办公室而已,‘你是老板的情人’绝对不是我说的。”事情到了这一步,越解释只会越说不清楚。事实上,女孩确实跟老板有关系,只不过并非“小蜜”,而是老板的小女儿,刚从国外留学回来,想悄悄在公司实习一段时间。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可以信口开河;千万不要因为缺乏经验,就放纵自己成为让人讨厌的大话筒!一个聪明的人懂得独善其身,懂得沉默的力量,这样才会让人刮目相看!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说话和办事的“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在倾听与回应、幽默与玩笑、赞美与批评、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辩解与圆场、问话与答话中,掌握了这个“度”,你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有个公关经理,在外面偶遇多年不见的朋友,两个人去饭馆喝酒。他被几句好话和几杯好酒灌得迷迷糊糊,把自己正负责的项目全盘托出。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友如今已是竞争对手的公关经理了。公司的商业机密就这样轻易地被窃取,他因此被解雇了。

  我们一定要牢记——话多不是福,沉默才是金!谨言慎行未必能保证你万事无忧,但至少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态度。宁可成为别人眼中笨拙的人,也不要成为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整天抖机灵、耍心眼,把自己树为别人打击的靶子,这不是傻蛋是什么?

  下面是过来人袁岳先生总结的几条必须掌握的人情世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即使不是大人物,也要用请教的态度和口吻与之对话,因为人不可貌相,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即使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来时也应该主动倒水。这样会让朋友、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同事很有威望。他们会特别感谢你的姿态。

  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那些内向、不为人注意、可能有点儿自卑的朋友。在社交中帮助弱势者会得到别人的感激。对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尤其是自己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时,尽量不要表现出厌恶的表情。

  4.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时候,用“争取”与“尽量”这样的口吻回答别人的邀约,承诺了就要尽最大能力去履行。

  5.好汉不吃眼前亏,如果问题争执不下,就不要继续火上浇油。冷静下来,多收集一些数据材料,想得更明白点儿再说。


第十二章

  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生性好动的人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不定,又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一个嗜好安静的人就像火已经熄灭的灰烬,又像已毫无生机的枯木。以上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在静止的水中有跳跃的鱼儿,这才算是达到有道的境界。

  读大学的时候,我很不喜欢孔圣人,认为他的中庸之道是鼓励抹杀个性,势必造成平庸之辈的泛滥。等后来踏入社会,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庸之道的真正价值。刚入社会时,天不怕地不怕,总想表现自己最强的一面,什么都想做都想争,结果不仅吃尽苦头,而且还遭受周围人的白眼和冷笑。残酷的现实让我明白:为人处世,中庸必不可少。中庸是为人处世的法宝。

  对于什么是中庸,并不是人人都了解。宋朝程伊川先生说:“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所以,中庸也就是合乎规律,符合规律也就是符合“道”。所谓中庸,在哲学上讲就是一个做人做事的“度”。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为人处世恰到好处。在做人方面,《菜根谭》有过这样的要求:“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一个人的气度要高远旷达,但是不能太狂放不羁;心思要细致周密,但是不能太杂乱琐碎;趣味要高雅清淡,但是不能太单调枯燥;节操要严正光明,但是不要偏激刚烈。具体来说,就是看待问题,要有一个合理客观的尺度,不偏不倚。

  我经常听朋友说做生意的关键就在于做人。人做得好,生意自然就做得好。但如何做人呢?如何把人做好呢?这正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我认为做人要恪守中庸之道。只要我们做人恪守中庸之道,就不会偏激愤青,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和谐,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事物,有各具特点和特色的人。以中庸的态度做人,那么我们就能接受不同的人或事,就能忍受各种不同人和事物的刺激和激发。我们观察人或事物才会更加全面,得出的结论就会更加的接近真理。

  这个不偏不倚的中庸,绝非“和稀泥”,而是公平与合乎理性。若是理解错误,效果可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有不少人对中庸理解错误,认为它就是提倡得过且过什么都不做。其实恰恰相反,中庸要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追求极致,一定要达到最好的效果。

  有人问知名导演李安为何有勇气拍《色·戒》这样限制级电影?李安这样回答:“我的个性比较温和,一般不会做比较悲怆或者比较决绝的事情,可是我的勇气和诚意让我可以去触摸这些题材。在生活中,我不是一个爱走极端的人。我觉得做人可以很温柔很中庸,做艺术不能手软。这是我的个性,探索题材要大胆、要深入,言别人不能言,掷地有声!”

  做事要一流,就是做事一定要走极端!古人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开始的目标是一流,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只是中流。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只是中流,最后得到的效果可能就是末流;如果刚开始的目标只是末流,那么你就会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绝对不可采取中庸的办法。对于一件事,我们不仅要把目标定位最上等,而且在实际的执行中也尽量做到最好,这才是中庸要达到的效果。如果开始就追求不上不下,结果肯定是什么都做不好。

  现在许多人做事浮夸马虎、敷衍了事,每天早晨往单位的椅子上一坐,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做,就知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的人,投机钻营、偷工减料,把工作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平台。这样做事,既称不上一流,也达不到中庸的要求。我们看看全国出现多少豆腐渣工程就知道了!有人开玩笑说,从楼顶使劲砸一块砖,可以直接贯穿到楼底——这就是关于豆腐渣工程辛辣的讽刺!盖一座百年不倒的房子和盖一座20年就要推倒重来的房子,其对质量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日本人、德国人生产的产品那么受世人推崇,由于他们做事一流的态度,做工精细、一丝不苟。难道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比德国人、日本人差很多吗?非也!只是我们中国人实在过于“聪明”了,把做人要中庸的智慧,错误地用在了做事上。实际上,在做事情时一定要追求一流,这两者岂能混为一谈?如果在本应认真做事的时候还阴险地玩“太极”,这不是忽悠全国人民忽悠你自己吗?

  真正懂得中庸的聪明人,就会区别对待做人和做事,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格调,不偏激、不糊涂,以理性为基础,以公正为前提,以通达为尺度,从而实现做人与做事的双成功!

  

  让对方做主角,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处在低矮的位置,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在昏暗的地方,才知道当初的光亮过于刺眼;持宁静的心情,才知道奔波的辛苦;保持沉默的心性,才知道多言带来烦躁。

  一部电影中往往只有一个或两个主角,这个主角该由谁来扮演呢?自然是最合适的人出演,这样的话做主角的只是那么一两个,多数人都将出演配角的角色。

  在社会交际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是做主角还是做配角的选择,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演主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表现的本能。但是你不可能永远做主角,大多时候你都将以配角出现。在一些特别的社交场合中,有些聪明的人总会心甘情愿当配角,让对方当春风得意的主角。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种失败,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决策性的胜出,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

  真正聪明的人总能一眼看出这其中的诀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最巧妙的办法就是让他做主角,而你心甘情愿地当配角。你满足了他的表现欲,他就会满足你的一切。比如你想与某个重要人物结交,或是有什么事需要朋友帮助,这时你就需要把主角让给对方,使对方过一把主角瘾。等对方心理满足后,他就会配合你,心甘情愿地帮你解决一切难题。

  三国时期,有一单“生意”可称经典之作,那便是“三顾茅庐”。刘备听说南阳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亲身前往相邀。一顾茅庐,诸葛亮避而不见,张飞耍起了牛脾气,大骂诸葛亮,可刘备制止了他;二顾茅庐,诸葛亮仍不相见,一向稳重的关羽也耐不住性子了,可刘备仍然毕恭毕敬,以表诚意;三顾茅庐,诸葛亮故意刁难迟迟不与相见,三位当世英雄站在阶下几个时辰,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山。

  这里刘备可谓给足了诸葛亮面子,心甘情愿做配角且毫无怨言,诸葛“村夫”过足了“主角瘾”。可刘备更是个聪明人,他做了一回配角,却赢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可谓赚大了。生意场上也是如此,人们都希望被尊重,特别是一些已经有了较高社会地位、有所建树的能人学者,往往都有一丝清高和些许傲气。与他们交往时,就须礼让三分,让对方当一回“主角”,一旦你的诚心感动了他们,他们会加倍地信赖你,以各种形式来回报你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地创业同伙,做事专注的得力助手都是这样来的。

  如何把主角让给对方且“让”得不露痕迹呢?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主动为你的“上帝”服务

  一个关键人物,可能就是改变你命运的“上帝”。当你遇到了自己的“上帝”,一定要抱着主动为之服务的心态,了解“上帝”的爱好、习惯、性格等等,这是最基本的步骤。在此基础上,为其量身打造一部主角的情节,对方很快就能入戏,你的“生意之戏”将进行的有声有色。

  2.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如果你想把生意做成,尤其是一单大生意,你就得时刻保持着低姿态,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备受尊崇,心理上会有一种极大的满足。其实,你的低姿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世界上第一流的企业家都是大智若愚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条规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因此,要想把事办成,把生意做好,你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别人有了安全感,你才有安全感。

  3.莫让他人丢面子

  英格丽·褒曼因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而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是在她领奖的时候,她却一再地称赞与她争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的获奖者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她十分真诚地对弗沦汀娜·克蒂斯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本来没有打算获奖的。”

  褒曼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她并没有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辉煌成绩,而是对差点抢走自己奖杯的对手推崇备至,这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豁达的胸襟。


第十三章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小人并不难,难的是内心并不憎恶他们;恭敬品德高尚的君子不难,难的是做到真正有礼。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信奉“对事不对人”这一处世原则。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针对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某个人。参加工作以后,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纠纷和矛盾,我都会想起这一处世法,作为自己处理事务的准则。

  关于这种处世法,台湾作家柏杨曾以一个故事解释得淋漓尽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向一个乞丐施舍。朋友告诉他,该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他品格之坏,在整个莫斯科都非常有名!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这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在法国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具体是“虽然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却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确实如此,我们可以不同意一个人做事的方式,但是对这个人我们要保持尊重,因为他在人格上拥有天赋的人权和平等!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官员因手下一名小吏的工作犯了低级错误而严加批评,把他教训得狗血喷头、眼冒金星。但在回府的路上遇到他,官员又亲切地对他礼貌相待,真诚地关心他的生活所需。

  小吏惭愧道:“我这么不称职,大人为何还如此礼待我?”官员笑说:“你的错在衙门之内,与衙门之外有何相干?”小吏听了很受感动。

  这就是对事不对人的处世原则。对事不对人,无论事情做成什么样,这个做事的人在人格上跟自己是平等的。上班的时候有失误,不代表他下班之后可以继续被训斥。随着时间的流逝,错误可以更改,而原本不犯错的人也许会出错。正所谓,坏人可以变成好人,好人也能变成坏人。

  人有贵贱之分,对坏人、弱者或自己不需要的人,许多人骨子里就带着轻蔑的态度,缺乏基本的尊重。可一旦见到强者、富人、名人,立刻就表现得十分殷勤,以崇拜者的姿态仰视对方,不拿自己的人格当回事,让受者不屑,观者不耻。这就是不懂做人做事之道的表现,这样的人处世是相当轻率的。

  一个人,今天是小偷,明天换个新环境,可能就会成长为勤劳能干的好人。而一个曾经勤政为民的好官,经受的诱惑多了,也有可能自甘堕落,变成与国为敌的腐败分子。所以,我们要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人和事——你可以指正评论别人做的错事,但绝不可看轻他的人格,不要把人一棍子打个半死。

  为人处世,最困难的就是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不对人性进行扭曲、伤害,不对人做道德说教、评判,不对人的素质妄下推论、结论。只针对一个人做过的错事进行批评和指责,不是由于讨厌其本人,就把他做的所有事都批得一无是处。反过来看,对那些春风得意的成功人士,我们充满羡慕之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结,但如果过了头,就成了谄媚,把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位置。这当然不是聪明人应采取的态度。要知道,一个人贬低自己,不仅得不到对方的尊重,而且遭受世人的耻笑——瞧,这人是个马屁精!这就是不对具体的事,只见人就先臣服的不客观心态。谁能瞧得起一个总是点头哈腰的人呢?你自己选择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俯视你!

  

  为人处世的大忌——固执偏激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

  很多老人一张口,你会看见舌头还在,但牙齿已经掉光了,刚硬的东西终究无法战胜柔弱。我们还经常看见门被虫蛀了,但门轴的地方却完好无损。由此可见,偏激固执远远比不上圆融灵活。

  记得在中学时候,教我们数学课的李老师,为人嫉“恶”如仇,原则坚定,最看不惯打架、偷懒和早恋的学生。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当然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他因为过于坚持原则,任教之后不到一周,就闹出了人命。

  一个早恋的女生,和男同学在楼道偷偷接了一个吻,被他发现了。一时火大的他想都没想,就让这名女生罚站两节课,还把她的“丑事”当众讲给全班学生听,警告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下可好,犯错的女生性格刚烈,忍受不了这种屈辱,直接从五楼跳了下去。

  李老师就犯了走极端的毛病——这正是为人处世的大忌!操守严明是好事,但如果执行的时候过于激烈,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就必然会造成致命错误。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李老师当时不声不张,下午放学后再单独跟这位女生谈谈心,用聊天的方式了解她的性格与真实想法,然后对症下药,给出合适的建议,效果自然就会好得多。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如果固守一种模式,一味偏激地为人做事,固执到底,就必然会走进偏激的死胡同。这样的人往往抱着教条原则不肯放手,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还自认为完全是为了别人好。其实,他已经犯了为人处世的大忌!他们不管活了多大年龄,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笨蛋。

  有句话说:“呼唤什么缺什么。”咱们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也正因如此,现在国家又提倡和谐社会,其核心意思就是中庸,让人们不要偏激和走极端。圣人著书立传,言传身教,大力推崇中庸之道,我揣摩有可能就是感觉到这种走极端的危害,以圣人的慧眼洞察到如此下去,将祸及后人,才下决心矫枉过正,但很遗憾,世世代代的华夏子民,一面在学习着圣人的教诲,一面却不知其真谛,继续在做着走极端的事情。

  中国还有句成语叫做非此即彼,大意是说一个人在做选择时,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而“这样”和“那样”之间的关系就是“是”与“否”的关系,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绝对的对立。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如此绝对,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种中庸处理的方法。

  美国著名的埃菲尔建筑公司在承建某山区一条铁道的过程中,就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当工程进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却在铁道的断头处发现了十几棵树,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进度。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用电锯把这十几棵大树彻底地砍伐掉,给铁道让道儿。但如果这样的话,树上的鸟儿就将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显然,这有悖于公司的一贯提倡的“环保、博爱”的宗旨。二是,绕开这十几棵大树,重新选择区域修建铁道。如果这样,既可以与公司的宗旨相吻合,又可以提高公司的信誉,在业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只是这样一来,公司则会在工程预算款的基础上要多出很大的一笔额外开支。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后来,副董事长约翰在董事长联系不上的情况下作出决定:为了维护公司的形象,宁愿花费巨额开支,也要保护鸟儿的家园,绕道选择区域重新修建铁道。正当大家准备执行他的决定之时,董事长劳斯顿从国外回来了。劳斯顿在听取了董事会的情况汇报后,毅然推翻了约翰的第二套方案。当然,劳斯顿也没有选择第一套方案。而是让工程队将这些大树连根拔起,一棵又一棵地平移到距离隧道十英里的地方,并把它们培植起来继续生长。平移走这些树,一方面可以让公司的铁道工程继续进行下去,从而避免一笔巨额的额外开支,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小鸟继续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同时,还保持了公司的经营宗旨,维护了公司的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么“这样”或要么“那样”的选择,令我们头痛不已,这时候,我们试着想一想劳斯顿的这个小故事,辩证地处理一下“棘手”的两难选择,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只有你开动脑筋,总能从这些看似只有走极端的情况下,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总是带着“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有罪”的偏激去做人,必然遭受众人排斥。对我们来说,坚持某种为人处世的标准固然是对的,但如果变成一种偏激和固执,用教条似方法地去执行,就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许多事情都要视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合理的方式去执行。

  《菜根谭》说:“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意思就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就像炽热的烈火,仿佛跟他接触就会被烧毁;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就像寒冷的冰块一样冷酷,仿佛碰到他都会被无情地伤害;一个固执呆板的人,就像静止的死水和腐朽的枯木,毫无一线生机。这些人都难以建立功业,造福于人。

  “中庸”这个词,阐释的就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既让我们讲原则,又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居于中正。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太过分。另外,我们在处世中还必须懂得灵活变通,不能太依着自己的性子,而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做事合情合理,做人适可而止。

[page]
第十四章

  祸起多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什么琐事可牵挂;最大的灾祸莫过于疑神疑鬼。只有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少一事的好处;只有平心静气的人才明白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有个乡下绅士来到城里看牙医。医生说要打麻药,那位绅士马上掏出他的钱包。牙医说:“先生,现在不用付钱。”绅士回答:“哦,我只是想确定一下被麻醉前还有多少钱。”

  这位绅士就犯了疑心过重的毛病。当然,在险恶的社会上行走,保留警惕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过度就成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后来变成我们常说的“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陆象先经常对人说:“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事,只是庸人自找烦恼,把事情越弄越复杂。处理问题只要能弄清是非,正本清源,事情自然就简单了。”人生中的不幸和祸端,大都因多心而起。如果一个人凡事多心,就会“疑心生暗鬼”,本来很正常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

  记得曾在某报读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自卑的丈夫,因怀疑漂亮的妻子有外遇,整天心神不宁,上班的时候瞎琢磨:她都去哪了?做了什么?然后回到家就开始像审问罪犯似的,对妻子这一天的行踪刨根问底。妻子当然受不了,就跟他吵架。彼此失去了信任,关系越来越疏远,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后来妻子无法忍受,郑重提出离婚。这时候丈夫的疑心一下变成了“现实”,觉得妻子果然背叛了自己,一定是想跟外面的小白脸远走高飞,现在想一脚把自己给踹了。由疑生恨,由恨生怒,于是当天晚上就对妻子实施暴力谋杀。等他戴上镣铐,读到妻子写下的日记后才明白,原来妻子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兼职,为经营这个家一直奔波劳碌。自卑的丈夫这才醒悟:原来错的那个人是自己!因为自己的疑神疑鬼,彻底毁掉了美满幸福的家庭。

  由于多心和疑神疑鬼,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被搞得越来越复杂。就好像一根简单的毛线,被我们绕来绕去,结果绕成了解不开的乱线团!烦恼和灾祸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一开始我们就保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去处理,很多麻烦和悲剧就能避免。

  古语曾说:“相由心生,相由心灭。”如果你看谁都不像好人,结果一定会成为众人眼中的“恶人”。你对别人有猜忌,怀疑这儿,猜测那儿,别人发现你的这种心理之后,第一,会主动疏远你;第二,有好处也不念着你。你看,猜忌之心轻易就让你变成孤家寡人了!

  一个人如果陷入多心的境地,就会变成不可救药的“庸人”。这个时候,心里想的多了,迷惑自然就会多。一旦理智失控,就会为自己惹来是非和灾祸。友情、爱情、亲情,都会让他搞得鸡犬不宁,生活充满了痛苦。这样的人生不是我们想要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因为多心,或许就会演化出你根本预想不到的局面。但事后回想,就会发觉责任其实全在自己,还不如避开起初的那一事呢!可是,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就免不了因多心而招祸。

  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这种心态呢?郑板桥有四个字的条幅广为流行:“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不失为一剂良药。生活中,我们不妨多琢磨、多体悟这几个字。何时糊涂,何时又聪明?怎样才不多心,如何才能少事为福?这就需要我们谨守自家田,莫管他家事,尤其是别人的私事不要瞎掺和。除非对方在做违法之事,否则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自己解决为好。

  同时我们还应该明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非让我们不干事,而是让我们不操无谓的闲外心,干好自己的分内事。也就是说,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将最复杂的事情处理好,而不是因自己的多心多事,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一团糟。

  

  诚信是最好的“还魂药”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对方未必都诚实,但自己首先做到了以诚示人;怀疑别人的人,对方尽管未必是虚伪的,自己却先变成了虚伪的人。

  公元前4世纪的意大利,一个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被判绞刑,马上要被处死。但他是个孝子,希望自己在临死之前,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

  他的这一要求被告知了国王。国王感动于他的孝心,决定让皮斯阿司回家与母亲相见,但条件是他必须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如果他到时不回来,就要杀掉替他坐牢的人。有谁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如果皮斯阿司言而无信,就此逃之夭夭,代替者岂不是自寻死路?不过,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站出来说:“我相信你,所以我替你坐牢!”

  达蒙住进牢房以后,皮斯阿司回家与母亲诀别。人们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关注着事情的发展,认为那小子一定带着自己的母亲逃得无影无踪了,怎会回来送死?果不其然,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眼看刑期在即,一点影子也见不着。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达蒙上了皮斯阿司的当,成了可怜的替死鬼。

  行刑日是个雨天,达蒙被押赴刑场,围观的人都在笑他的愚蠢,幸灾乐祸。但刑车上的达蒙不但面无惧色,还有一种慷慨赴死的豪情,好像这是一件美差似的,一点都不担心自己今天会被绞断脖子。追魂炮被点燃了,绞索也已经挂在了他的脖子上。有胆小的人吓得紧闭了双眼,他们为达蒙深深地惋惜,那个出卖朋友的小人皮斯阿司,实在太坏了。

  就在此时,在风雨中突然传出一阵高喊:“我回来了!”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没有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也没有辜负好友达蒙的信任。这个消息宛如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到国王的耳中。他亲自赶到刑场,要亲眼看一看这位诚实的国民。当他验证了此事的真伪之后,亲自为皮斯阿司松绑,赦免了他的罪刑。

  皮斯阿司值得我们肯定,因为他重信守诺,但最值得赞颂的却是对朋友无限信任的达蒙,不管这位身为死囚犯的好哥们是否会真的上演乾坤大挪移,成功利用自己逃跑,他都首先做到了“信任”两个字。自己以诚示人、相信朋友,在信任危机的今天无疑是一种优秀品质。

  或许会有人摇头晃脑地说:“这年头还有谁值得信任啊?”确实,骗子无孔不入,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都提高了警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过度小心,看谁都不是好人,才导致了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假如你能够反向思维一下,一切问题就清清楚楚了。当这个世界上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的时候,诚信就是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正确运用它,你就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你就能利用这把诚信的金钥匙打开世界上最丰富的宝藏。因为你手里拥有的诚信,在别人那里都找不到。

  这个道理容易理解,就好像农民种庄稼,当大家都种植土豆,都不愿意种植地瓜的时候,地瓜就能卖个好价钱。在信任空前缺乏的时代,如果你懂得诚信的运用法则,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什么时候应该诚信,什么时候要慎用诚信,那么你还愁自己在“人际市场”上没有好价钱吗?

  芝加哥一场大火烧毁了许多商铺,许多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可是惊人的是有家商铺一个月后居然重新崛起,营业额也是有增无减。原来这家商铺早年留下的诚信口碑,让许多银行都愿意主动借款给它,而许多老顾客也继续光顾。

  由此可见,只有讲诚信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作为人类本性中最美丽的那朵花,诚信自古便被人们歌颂赞扬。不讲诚信的人,只能是被人唾弃,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哪怕家财万贯,位高权重,最终只落遗臭万年的下场。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可以丢掉一切,但是你绝不可以丢掉诚信。丢掉了诚信,那么就终将丢掉一切。反之,如果有了诚信,你即使一无所有也能转眼拥有一切。

  《菜根谭》中说:“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意思就是,做人如果没有真诚恳切的念头,就会变成一个滑头,做任何事都很虚伪,处世如果没有一些随机应变的技巧,那么就成了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时时处处都会碰到阻碍。

  一个人对什么都不信任,就会把周围的人当成假想敌,这样必然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同时还会让自己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长期生活在忧虑的氛围之中。事实上,世人都愿意真诚,只是互相担心上当受骗而已。这时,只要你掌握了诚信的运用法则,尽最大可能去播种诚信,怀揣诚信为人处世,相信大多数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回应,你也就因此多了一个新的朋友以及合作机会。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信任对方,并不是让你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完全托心。如果有人利用你的真诚去作奸犯科,难道你也要毫不犹豫地投怀送抱吗?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信任的前提是明辨是非。


第十五章

  人活脸,树活皮——伤什么都别伤别人面子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厉,要想想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太高,要考虑别人是否能够做到,不要使其感到太为难。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珍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他面子,他就会给你一切!可如果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

  一位17岁女孩好不容易找到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机会。在圣诞节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个中年男人,穿着破旧,满脸悲伤,眼睛一直盯着那些高级首饰,似乎非常想买一个回去。

  这个时候,女孩接了一个电话,在其间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掉了,而那六枚钻石戒指也落到地上。她慌张地去捡,但发现只剩下了五枚。她一抬头,发现那个中年男人正急忙往外走。她顿时意识到戒指被他拿去了。

  当那人快要出门的时候,女孩柔声道:“对不起,先生!”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有几十秒之久。“有事吗?”男人在说话的时候,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先生,这是我头一回工作,现在找个工作很难,想必您也深有体会,是不是?”女孩神色黯然地说。

  男人看了小女孩很久,笑了:“没错,找个工作很难。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做得不错。我可以为您祝福吗?”他向前一步,把手伸向女孩,把戒指还到了女孩的手里。

  “谢谢您的祝福。我也祝您好运!”女孩说道。

  女孩因为给了那男人一个台阶,使他可以全身而退,从而保住了这枚戒指,也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就这样让一起窃盗案轻松化解。如果小女孩不这样做,而是大喊抓贼,结果就可能变得非常糟糕。人活脸,树活皮,当你不给别人面子的时候,自己的处境相信必定极其艰难。

  面子是个什么玩意儿呢?就是一个人在众人眼中的形象。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别人对你赞扬,对你恭维,称之为有“面子”;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别人对你否定,对你批评、漫骂,称之为没“面子”。

  “好话一句严冬暖,恶言半声三春寒”。有的人之所以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大都因为他在提意见的时候,没有真正意识到别人也是需要面子和自尊的。《菜根谭》中说:“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意思就是,当我们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懂得委婉地为人家掩饰。如果故意暴露宣扬,是在证明自己的无知,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对于别人的固执,要善于教诲劝解,如果因为别人的固执而怨恨,这不仅不能使他改变,同时还等于用自己的固执来对抗别人的固执。

  这就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懂得保全对方的面子。如果不照顾对方的情绪,一味撕破脸皮,双方肯定发生冲撞。哪怕以前的关系再铁,也将在眨眼之间搞僵。

  一对情侣坐公共汽车去郊外旅游,因为琐碎小事,刚才还柔情蜜意的两个人转眼间就发生了争执。女孩大声地说:“喜欢上你这个穷鬼,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车里人很多,女孩的声音又很大,大家都侧目观看,窃窃私语。

  当着这么多人被骂穷鬼,男孩怎么受得了?他尴尬地看了眼众人,然后挥手打了女孩一个耳光,在下一站独自下车离开了,留下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车里哭泣。

  当我们批评、指责别人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否则我们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傻蛋!一个热情的人,往往能够善待自己,同样对待别人也温和仁厚;而一个冷漠淡薄的人,不仅处处苛薄自己,同时也处处苛薄别人,于是事事显得枯燥无味而毫无生机。真正聪明有修养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既不过分热情奢侈,也不会过度冷漠吝啬。

  另外,我们还要看对方是否能接受批评或提议。如果对方在心理上有很强的排斥倾向,哪怕建议再好,起到的作用实质上是个零。就像教育辅导,父母总希望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弹钢琴的时候,两三个音节不对,就大训特训;练书法,几个字没写好,就大骂“笨蛋”。这就是对孩子的面子缺乏基本的尊重和重视。这样下去,孩子的逆反心理必定越来越强,哪怕提供再好的精神营养,孩子仍然是越教越坏。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怎么可能一夜建成罗马城呢?

  在批评或提议时,我们不妨柔和一些、渐进一些。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思其堪受”、“使其可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对方能接受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达到积极效果!

  切忌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千万不要轻易评价对方的人格、兴趣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若能提供解决方案,就更加具有建设性。批评时也不要忘记肯定别人的长处。此外,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方法,所收到的效果往往会更佳。

  

  阶梯递进心理法则——恩要自淡而浓,威需从严至宽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给人恩惠应该从淡薄到浓厚,如果开始浓厚而逐渐淡薄,那么人们就容易忘掉你的恩惠;树立威信要先严厉而后宽松,如果先宽松而后严厉,人们就会怨恨你的冷酷。

  冬天下雪的时候,一个快饿死的乞丐,躺在街角的阴冷处,可怜巴巴地望着路人。有一位农夫实在不忍心,就把刚买来的鸡腿送给了他。乞丐感激涕零,拿过去就狼吞虎咽,吃完了还跪下给他磕头。没几天,农夫又经过那里,乞丐见他来了,眼睛顿时一亮。这次农夫给了他一个热乎乎的饭团,希望他能填饱肚子。没想到,乞丐失望地摇摇头,像看吝啬鬼一样瞪着他,十分不情愿地接过饭团,说他是小气鬼,诅咒他活不过这个冬天。

  农夫回到家,气得睡不着觉。老婆听他讲了事情的原委,对他说:“人心就是这样,永远不知足。如果你先给他一个饭团,再给他鸡腿,他一定很感激你。”

  这就是阶梯递进心理在作怪。如果同时有两种食物,先吃美味佳肴,后吃粗茶淡饭,就发觉难以下咽;反之就觉得这餐饭吃得很香甜。在管理中同样如此,老板先给员工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看到自己严厉的一面,日后管理起来就比较容易。若开始宽松地要求他们,就会惯出毛病来,当你再想上紧发条的时候,难度已经增加了百倍,他们对你的严厉会感到非常的反感。

  有人听到这样的分析,或许会认为,帮助别人竟然还不讨好,那么我们就不要帮助他们好了,有了恩惠自己留着,何必给他们讨嫌呢?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绝对不可忽视帮助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凡是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给别人小恩小惠是开拓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常规武器”。一个从不帮助别人的人,很难想象怎么能在这个社会上吃得开?因为人情就是财富,让别人欠你一个人情,就等于写下了一张不定期归还的欠条,将来一旦有机会,别人肯定加倍地还给你。但是,帮助人也绝非饿虎扑食,不分轻重、不讲策略地扑上去这么简单,像上面这位思想单纯的农夫,他虽然做了助人为乐的好事,却得不到好评,原因就在于第一次给的太多太好了,反而提升了乞丐对他第二次施舍的期待。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翻成喜也。”意思就是,用千金来馈赠他人,有时难以打动人心换得一时之欢喜,相反有时候一顿饭的恩惠却能使人终身感激。这是因为有时过分的关爱反而变成仇恨,而一点小小的恩惠反而容易讨人欢心。善于运用小恩小惠的技巧,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小恩小惠,实际上就是一种感情投资,最好时刻就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大家都送的时候,你的作用就显现不出来,别人也无从感受你的诚意,但是在危难时送,他就会感激你。在困难中得到了帮助,他将会记得长久,感受最为深刻。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什么要报?因为没有这滴水,可能就没命了,这滴水就是活命之水。宋江为什么得到梁山好汉的尊敬?就是因为他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以致人们称他为“及时雨”。在情感投资中,及时非常关键,帮得早,不如帮得巧。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的塑胶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由于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而此时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并抬高物价,致使许多厂家停产,濒临倒闭。在这个关键时候,李嘉诚出现在了风口浪尖。他倡议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并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与国外原料商直接交易。由于他们现在的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所以购进的原料价格降低,并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于是,进口商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了。之后,李嘉诚还将长江公司的1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卖给了一些濒临倒闭的厂家。在这次危难之中,有几百家塑胶业的厂家得到了李嘉诚的帮助,他因而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从此以后,他在业内的威望更大,而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顺利。

  最高明的情感投资就是急人之难、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如果你能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手,那么你就成了他的恩人。什么时候你有了困难,别人肯定会在重要时刻助你一臂之力。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总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东西。事实上,要想得到,必先施予。但施予也要讲究技巧,并不是所有的给予都会有效果。对别人的帮助,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如果别人这个时候不需要帮助,为了表示你的友好,你非要主动帮忙,这样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别人反倒以为你是故意要让他欠人情,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帮助。

  由此可见,施恩应该从小到大,不可一下就满足对方,否则会惯坏他的胃口,导致你后来的帮助失去意义。同时还要记住——不可过于直露,以免对方感到不好意思,导致脸上无光。另外,如果别人帮过我们什么忙,也不要傻乎乎地四处张扬,这样会使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开始让别人吃鸡鸭鱼肉,到后来慢慢让别人吃糠咽菜,这只会把自己之前对别人的好全部毁掉。

  立威从严至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树立自己威望的时候,切不可一开始就与下属嘻嘻哈哈,这会让他们觉得你并不比他们强多少,从而在工作中不会认真对待。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这就是《菜根谭》教给我们的管理技巧,可以说是CEO的智慧——每一个欲做大事者都要懂的。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宋云

来源:磨铁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