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经常听人们说起“一亩三分地”,却不知这个典故出自北京的先农坛。

    那天在北京乘七○七次公交车由劲松路去永定门,过了天桥之后,发现下一站就是先农坛。难得偶遇,于是决定下车看个究竟。先农坛的东大门就在公交车站旁,但这个大门却关着。想绕进去,要费不少工夫。原来这里的大片地盘,都被一所学校占据。幸亏遇到一位该校职工,七拐八拐,才把我们带到可供参观的古建筑群区域。

    一看游览示意图,竟有“皇帝的一亩三分地”。急问工作人员:“这里有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答曰:“是呀。俗语‘一亩三分地’的典故,就由此而出。”因此急匆匆地赶过去,果见一座观耕台,旁树一标示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只可惜,这“一亩三分地”,已被辟为一所中学的篮球场。被一道铁栏横挡,我们只能扶着栏杆,悠然地想象。这时走过来一个中学生,我问他:“这里是‘一亩三分地’吗?”他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跑开了。所幸旁边的观耕台和具衣殿保存都非常完好。玉石累累,古木参天。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各代皇帝常常举行“祈年”和“亲耕”大典。除了祭祀先农神外,皇帝还要亲自参加农活劳动,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鼓励,也为文武百官做出榜样。所以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年)建先农坛的时候,就专门辟出一块土地,供皇帝每年春天到此亲耕。而且这块“演耕田”不多不少,正好为一亩三分。 

    据《翁同龢日记》载:光绪帝演耕时,先在丰泽园陈设黄幄。二月亥日,已正一刻皇帝驾临。由顺天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进鞭,户部尚书播种,前后百官呼拥,另有老农二人牵牛,皇帝扶犁,开耕播种。按照古制,“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也就是说,皇帝亲耕三个来回,王公五个来回,大臣九个来回。但到清乾隆皇帝时,觉得“三推三返”不过瘾,于是就改为“四推四返”。从那以后,历任清帝都是“四推四返”。然后就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等到秋后,这块地上长出的“玉谷”,被盛在金盘里,荐之于天地、鬼神、祖宗。

    有一年,乾隆皇帝在“一亩三分地”里对和珅说:“你就此情此景给朕作一首诗,里面要回答什么高来,什么低?什么东来,什么西?”和珅答应第二天早晨交卷。当晚,他就去大学士府找刘庸,问这诗怎样才能写好。刘庸说:“这还不简单。黄瓜高来,茄子低;冬瓜东来,西瓜西。”第二天早朝乾隆问起,和珅赶紧回答:“黄瓜高来,茄子低;冬瓜东来,西瓜西。”乾隆大怒,又问刘庸。刘庸说:“君臣高来,微臣低;文臣东来,武臣西。”乾隆大悦,斥责和珅。这当然是一个笑谈,但也增加了我们观赏“一亩三分地”的乐趣。

    细想,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表示了对农业的重视。国有百业,以农为重;人有百好,以食为先。第二,说明了劳动的重要。即便是皇帝,也要下地干活。第三,强调了责任。每一个人,都必须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第四,加强了监督。站在观耕台上,皇帝可以监督群臣,群臣也可以监督皇帝。

    只可惜,现在有些人曲解了“一亩三分地”的含义。把自己的地盘,当成可以恣意妄为的地方。他们最常用的思维逻辑,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天高皇帝远,我就是老大。在我的势力范围内,就必须由我说了算。其实,每个官员的“一亩三分地”,都是他们“演耕”的岗位。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民,造福乡里。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贵阳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627/13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