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读书思考 > 正文

「性罢工」行动《我们不是弱者》

她们是平凡的妻子、女儿、姐妹,向来是非洲沉默的一群,却在充满血腥的内战期间,以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带来了改变,为利比里亚换来久违的和平。

今天要读的书《我们不是弱者》讲述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蕾嫚.葛博维的生命故事。然而,这个奖并不只属于她个人,更属于所有与她并肩、为国家带来改变的女性。她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无论个人力量多么微不足道,只要团结,改变依然可能,也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

葛博维的青春岁月因利比里亚内战而陷入混乱。这场残暴血腥的武装冲突,撕裂她年轻的心,夺走无数亲友的生命;长年的战乱,摧毁了她的国家,也粉碎了她少女时代的希望与梦想。战火中成长的她,年纪轻轻即為人母,并且饱受家暴梦魘的箝制,但她却从困顿中找到勇气,将悲苦化作行动,同时也意识到,战争中受害最深的是妇女,但若妇女能团结在一起,就能凝聚无坚不摧的力量。

二○○三年,热血沸腾、深具领袖魅力的葛博维,号召基督教与穆斯林妇女共同静坐抗议,发动所谓的「利比里亚和平大团结」;她们对抗残暴的总统及内战的各派军阀,甚至展开一场「性罢工」行动。葛博维带领这支妇女军团,协助国家走上和平之路,从而崛起成為国际领袖,改变了近代非洲历史。

本书分为“战火中失去自我”,“突破小我困境凝聚妇女力量”,“重新燃起热情与专注力”三大部分,分别讲述葛博维人生的三个重要的阶段。

在本书序言“听听我的故事”中,葛博维说,现代的战争故事听来经常如出一辙,军事指挥官满口皆是胜利的自信;男性外交官义正辞严。至於几乎清一色男性的作战人员,无论是国军或叛军,无论他们被塑造成英雄或暴民,都同样爱吹嘘、恫吓、炫耀骇人的战利品,文攻武吓样样来。这就是我的国家──利比里亚。一直以来,人们诉说战争的故事时,女性总是背景的一部分。我们的苦难只是故事主轴之外的花絮;我们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让故事更有「人情味」。若是非洲女性,更容易边缘化,或被描绘成悲情的角色──神情绝望、衣衫襤褸。「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形象,是国际社会习惯看到的形象,也是「卖相」最佳的形象。

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承认,曾经对非暴力策略有所怀疑,却逐渐体会其中的真理。诉诸残酷暴力的领导人不可能永垂青史,例如希特勒斯大林掌权数十年,最后被全世界视為恶徒。但我们永远景仰甘地、曼德拉达赖喇嘛、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她说,利比里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领导人,能够捍卫和平,也有远见与实力。

利比里亚战争期间,几乎无人报导女性生活的真实面:妇女们如何藏匿丈夫、儿子,以免他们遭士兵徵召或杀害。如何在混乱中长途跋涉,为家人寻找食物与水。还有,如何团结女性力量,代表所有利比里亚人,为和平而大声疾呼。

本书并非传统的战争故事。它述说的是一群身著白衣的女性兵团,在无人声援时挺身而出,且毫无畏惧,因為她们已承受过超乎想像的苦难。它述说的是我们如何坚守道德勇气,怀抱著毅力,厉声对抗战争,在我们的国土重建理性与秩序。

在第三部最后一章“故事尚未结束”中,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这样说,写书之际的我三十九岁,书中的故事只是我人生旅程的第一部。感谢上帝引导我走的路。我时常来回奔波,参加会议,主持座谈,演讲。我将自己视為信差,任务就是在国际平台上诉说迦纳、刚果等地妇女的故事。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法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103/27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