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大纪元:转基因中美国情论

美国进行转基因,原因之一是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主食供应系统,即使失败也不影响食品安全。

对比美国,中国农业系统足够脆弱,没有条件建立“第二农业系统”。


文◎李佳

1995年美国人布朗发表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文中提出:中国人口的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因为破坏环境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也不可逆转。以后谁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污染加剧,中国仅有的全球7%的可耕面积步步缩减。2006年3月,当局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然而据中国国土资源部调查,从1997年至2009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1.23亿亩,200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只有16.35亿亩,大大突破了18亿亩红线。

民以食为天,对于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确实是头等大事。近几年来,每年的10月,中国的粮仓,黑龙江、江西等省已经上演“抢粮”大战,在进口粮食的同时,为提高粮产,政府也引进了转基因技术。

北京当局对粮食生产信心不足似乎显而易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务院研究中心专家对中国记者表示。实际上,中国社会现在的权力阶层──50岁左右的人对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记忆犹新;40岁左右的人也同样有着相似的经历。

全球唯一批准转基因主粮的国家

截至目前,中国共批准发放七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包括1997年发放的耐贮存番茄、抗虫棉花(Bt棉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安全证书;(在国内获得商业化种植许可的转基因作物)1999年发放的改变花色矮牵牛和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安全证书;2006年发放的转基因抗病番木瓜安全证书;以及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为“华恢1号”、“Bt汕优63”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和 BVLA430101转植酸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研发者称“转基因主粮将在五年内上餐桌”。

因为这次批准的是转基因主粮,且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水稻,从而引发了上至专家下到普通百姓的不安和质疑:既没有种植经验,也没有多年人体健康跟踪,如何保证它的安全性?

人民网2010年11月报导,为转基因水稻开路,中国农科院生技所所长林敏再次发话:“水稻也是我国人民的重要口粮,发展转基因水稻,别的国家可以说 NO,但中国不能。”云云。他给出理由:如果不搞转基因水稻,短则五年、长则十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就要落后国际水平。“我国转基因技术等方面均居于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商品化增强竞争力。当前欧美转基因水稻研发相对滞后,我国抢占制高点才能保持优势。”

林敏的话引来质疑:发展转基因是因为人多,化学添加剂多是因为众口难调,食品监管不利是因为人多不好管理等,中国人是吃还是不吃,是要先活着还是先要健康?

美国如何管理转基因技术

一篇在〈转基因水稻已有危害,中国人不必重蹈覆辙--评农业部林敏〉一文中,作者直言:“正因为水稻是中国的主粮,所以要更谨慎甚至停止转基因水稻。

文章引用路透社报导,2006年,Bayer公司从美国开始推出的LLRICE601等LibertyLink系列转基因水稻造成污染危害,导致的直接损失高达12亿美元;30个使用该品种的国家不得不采取关闭相关市场和停止使用转基因水稻等严厉措施,欧盟和日本等国则干脆拒绝转基因水稻产品进口。

文章说,为赚钱和为推行转基因水稻,利益官员学者们制造了一个美国转基因食品“大跃进”的虚构故事。其实,在美国转基因搞了几十年,没有一个品种是美国社会的“主粮”。美国官方统计,甚至孟山都等转基因公司自己的统计公告,都清楚说明,美国进行的转基因产品绝大多数是为工业材料(特别是能源)和动物饲料使用,而不是人类食品消费。

就此问题,美国政府早有清楚的底线管理政策:严防转基因技术入侵现有天然农业系统和天然食品供应系统。为此,转基因产品商业化一开始,美国政府就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和颁发管理措施。美国白宫更是颁布了行政命令,要求各部门和各州政府在限期内落实强化以基因武器和转基因技术杀伤力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国防计画。

美国有建立天然农田战略储备,现有农田一旦受转基因危害不得不全部抛弃时,美国可以启用第二农业系统:足够的后备天然农田和天然作物来保障全国人口生存安全,这也是美国之所以能大胆放手让公司们研究转基因的原因。

此外,经过反思,美国的转基因作物技术已经开始向RNA水平发展,即不是像DNA水平作业那样在改变天然作物基因机构方面作文章,而是在保留机构和“基因沉默”一类技术内容研究。换句话说,即便中国让BT水稻上市,那也属于被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技术产品。

作者认为,美国进行转基因,原因之一是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主食供应系统,即使失败也不影响食品安全。对比美国,中国农业系统足够脆弱,没有条件建立“第二农业系统”。

此外,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新着《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中讲述了四家跨国公司是如何实施在中国的转基因作物战略的。他披露:一些跨国公司贿赂中国的一些官员,偷偷摸摸地推广转基因作物。中国的大豆和棉花产业链早已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玉米正在步前者的后路。跨国公司正在阴谋控制中国的农业,以图让中国重蹈巴西农业覆辙,来攫取超级利润……

主管农业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大力推广转基因作物,曾有消息透露其从中挣下不少黑钱。

2012年5月31日回良玉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

对于转基因是否安全,美国夏威夷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顾秀林教授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转基因是否有问题可能需要几代人来证明,但对于中国来说,水稻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品种,是每家每户都要食用的底线,应该坚守。”

“转基因从事者须有严格道德自律”

转基因技术开拓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保尔.伯格(PAUL-BERG)博士,一开始就明确说明: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制造发动生物战争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因此,国家必须对转基因技术实行严格的法治管理限制、从事者必须有严格的道德自律。

著名的“伯格论文”(The Berg's Paper),明确指出:不要以为掌握了基因重组知识和转基因技术,就是掌握了全部生命知识和生命制造技术而可以随意改变生命形态;不要忽略自己改造的食品作物可能成为规模杀伤的武器。

伯格博士提出的一条建议是“道德和法治”(Ethic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要点是:基因重组和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都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的严重威胁的,误用转基因食品作物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无法挽救和无法弥补的灾难性后果。伯格博士的另一条建议是“公众信任”(Public Trust),要点是:任何科技转化为产品能够成功,关键是获得了民众的信任,是行家们向公众坦白地说明了该科技产品的危害风险(注:而不是向公众说可以赚多少钱等商业利益),向公众坦白说明自己并不全懂。伯格博士的建议得到美国学界、官方和民众社会的高度赞赏,每隔数年,美国卫生部就发表一次“伯格论文”,那不但是为了标志和纪念,更是为研究转基因产品开发的人再做警醒。◇

新纪元第304期2012/12/06


附:中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2012年06月18日

来源:《农民日报》(2012年06月18日01版)

回良玉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国务院首次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突出农业科技教育,全党、全国上下对农业科技认识空前统一,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去年年底,我们以国务院名义首次表彰了300名农业科技人员。今天,我们又在安徽省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这必将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三化同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业“八字宪法”到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的重要论断,从“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方向指引,每一次农业科技教育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带来农业科技教育实践的一次大的飞跃,都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我们明确了“三化同步”的指导原则,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规划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要求,部署了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培养新型农民的重点工作,出台了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的保障措施。加大了“211”、“985”工程对涉农高校的支持力度,强化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在中央大政方针指引下,我国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培育和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研发了禽流感、猪蓝耳病等一批动物疫苗和健康养殖技术,保障了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育种专家袁隆平、李振声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二是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建立,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大范围开展统防统治、跨区机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规模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科技进村入户等科技专项活动,有力促进了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人才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农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大规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亿多人次。我们在耕地资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际市场剧烈波动的复杂背景下,能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和农民增收“八连快”的骄人成绩,农业科技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凝结着全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固然可喜可贺,但今后面临的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对质量、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转移、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快速上升、耕地刚性减少、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的强大压力。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粮食供求不平衡日趋加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大豆和食用油主要依靠进口,水稻、玉米、小麦三大谷物从去年开始转变为净进口。加强国际贸易,进行品种调换是完全必要的,但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不能保持较高的自给率,要出大的问题。我国农业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瓶颈约束、参与国际竞争,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重大创新成果不足、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产学研、农科教脱节,科研领军人才缺乏,农业院校优秀生源短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挑战和隐忧。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深刻阐明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对农业科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这是一个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教育发展之路。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意见:

第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宗旨,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事关农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领域、农业科学技术长远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确定一批重大选题,集中资源和力量,力求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当务之急是攻克种业科技难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第二,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为方向,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业科技最终发挥作用必须进村入户,这是目前的一条“短腿”。要充分调动各类农技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共同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合力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要坚持公益性定位不动摇,确保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机制得到健全、职能得到加强、能力得到提升、扶持得到强化,使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能力和综合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要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调动科研教学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技推广的生力军,要大力培育、积极支持,为他们开展农技推广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以科技资源整合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众多,科技人员数量很大,蕴藏着极大潜力。要加强农业科技顶层设计,优化全国农业科技布局,在推进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在深化协同创新上做文章,着力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和单位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创新完善农业科技的立项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形成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又有利于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正确导向。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

第四,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农业教育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要把发展农业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优先位置,优化教育结构布局,突出农业行业特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农业教育整体水平。要全面提高高等农业教育质量,从经费投入、学科建设、课题、招生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综合性院校尤其要强化对涉农专业和学科的支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投入支持,努力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业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把优势学科发展好、急需学科建设好、新兴学科培育好。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中学生报考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到农业农村就业创业。

第五,以保障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谁来种地”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部分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尤其要抓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免费农业培训和创业辅导扶持,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后继者。加快建立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策引导,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多方参与,加大各类农村人才计划和工程的实施力度,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创业扶持等多种途径,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高度重视和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

第六,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农业科技作为公共财政的支持重点。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教育,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格局。

第七,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在信息、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关起门来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要全方位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国际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要在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主体多元化,努力形成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民间等多方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八,以多方协同参与为核心,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年的中央l号文件精神上来,切实把农业科技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各方协作配合,建立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机制,努力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协同中凝聚力量,在行动中相互支持。要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有利于中青年人才成长的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新成效,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就一定能够开辟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广阔道路,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

(此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012年5月31日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118/27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