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25万亿地方债震惊中央 防控风险成为首要任务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的话言犹在耳,中央已作出了重要决定。

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会议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12月5日,朱宁在北京告诉和讯网,估计各层级政府的债务总额在25万亿元到30万亿元,约占GDP的60%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社保体系资金的缺口。

朱宁表示,多家券商研究机构都认可这一规模。“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投资拉动的模式来推动的,投资的回报率往往低于资金成本。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必须要阻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允许地方政府破产。另外,在地方政府举债时要加强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则指出,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观存在偏颇,脱离当地发展的客观实际,根本不顾及后任、后人能否偿还的问题,有严重的“不借白不借的”错误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漏洞。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如果几个省债务违约,所有的省都不会还钱的,有钱也不会还,因为中国人法不责众的思想很严重。省市领导之间都很熟,互相都比着看着,如果上海不还钱了,云南不还钱了,我们北京为什么要还呢?”日信证券助理总裁崔树霖告诉和讯网。

朱宁认为,两方面原因导致地方债比较棘手,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提供的隐性担保。2011年国家曾允许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四地试点发行市政债,但有趣的是,市政债的利率比国债还要低,这是因为投资者都知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会对债券进行担保。“即使中央政府说不提供担保,让市场扭转预期也是很难的,因此必须有具体的案例,允许地方国有企业和政府破产,投资者才会真正相信中央政府要阻断隐性担保。比如底特律破产,无锡尚德破产,投资者逐渐才能意识到隐性担保靠不住。”

“其次是信息披露。在其他国家,地方债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普遍存在,只要向投资者公开披露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就是可以的。现在的问题不是地方债本身,而是它的信息没有让投资者了解。如果因为信息不透明在宏观上积累很大的系统性风险,其代价是很难估算的。”朱宁告诉和讯网。

张占斌坦陈,短期大陆方自主发债还较难成为地方融资的主要来源,融资平台在现阶段仍将扮演重要角色,这就要求对地方债务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特别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配套改革:一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二是厘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减少地方政府的发展压力和借贷冲动;三是构建完善的地方债务信息披露和风险预警机制,适时构建地方债务评级制度;四是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偿债基金,保证债务偿付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和讯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1218/35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