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天涯热帖:关于中国养老金的可持续问题

想象一个场景。2015年,差一天就到55岁生日的张大妈正在喜孜孜地打算明天退休了去哪儿跳广场舞,但她却突然晕倒在电视机前——原来延迟退休方案公布了,政府决定,所有人的退休年龄都在10年内延迟到65岁,男性每年延迟半岁,女性每年延迟一岁。

2016年,张大妈56了,可是当年的女性退休年龄也延迟到了56岁,大妈没赶上退休;2017年,张大妈57岁了,退休年龄也是57,大妈又没赶上。怎么可能赶上嘛,人又不可能一年长两岁,所有张大妈的同龄人都没赶上。

到了2025年,张大妈终于赶上了退休年龄延迟的步伐,成功活到了退休。可是,广场舞呢?广场上冷冷清清,整整10年了,一个退休的大妈都没有!

这就是延迟退休导致了一代人多干十年的故事。可别觉得这是开玩笑,看看下面这张表:

上表说的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都打算大幅度推迟退休年龄。其中老龄化程度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2015年是16.4%,在2025年时上升到22%左右,到了2035年超过30%。和上表比比看,绝对数字不算最高,但老龄化速度非常之快。由于60到7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在未来20年内会全部退休,从2025年到2035年,老龄化程度十年将上升8%,仅次于韩国在未来十年的老龄化速度。

你说,国际接轨的老龄化程度,世界领先的老龄化速度,怎么着也得够上世界顶级的退休年龄吧?发达国家都向70岁退休奔去了,日本韩国台湾的推迟退休年龄计划也已经出台了,中国在65岁退休,是绝对没跑儿的了。唯一的问题是整个推迟过程要花几年。弄得不好,再过几年,张大妈的悲惨故事就要上演了。

张大妈的悲剧,是因为现行养老保障体制出了问题。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需要现有的年轻人掏钱养活退休的老年人。但是,如果没有年轻人呢?又有谁来养活老年人?

眼下可用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把那些不那么老的人从拿退休金的行列里赶出来,让他们继续缴纳退休金,养最老的一批人,把养老保障体系先维持下去。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即使退休年龄被推迟到65岁,到了2050年,依然是2个劳动年龄人口养一个老年人口——现在这个比例大约是4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一个老年人(如果去掉不缴纳养老金的劳动年龄人口,则比例进一步下降到3.2比1)。

因此,长期来看,生育率的上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们假设从2010年算起生育率出现了逐年的变动,这批新生儿会在2030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假设2030年时退休年龄已经推迟完毕,那么此时2010年时开始变动的生育率会对几十年后的赡养率产生什么影响呢?

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代表赡养每名退休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个数,三条线分别代表现有生育率、现有生育率提高25%和现有生育率提高50%。如果保持现有生育率不变,那么在2055年后,赡养一名老人的年轻人数字就开始稳定在1.7到1.8之间;如果生育率提高25%,则赡养一名老年人的劳动年龄人口会先下降至2人再回升至2.4人;如果生育率提高50%,那么在2075年左右的赡养率就会逐渐回到目前的状态,约3.2人赡养一名老人,老龄化得到缓解。

有些人可能觉得,没事,这里说的都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问题,我虽然不想生孩子,但我也不参与养老保障体系,自己存钱,或者买理财产品,退休了以后取钱自己养自己还不行吗?

很遗憾,在严重老龄化的情况下,这条路也是行不通的。所有的金融产品,如果涉及到了跨期,都需要未来的生产力作为担保(为什么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数万亿美元的金钱可以在一夜之间消失导致人们的财富瞬间大幅缩水?钱到哪去了?为什么不是落入到某个地方?– chenqin的回答)。如果自己不能生产,那么就必须得有人替你生产。但是,在老龄化十分严重时,社会面临的情况是劳动力严重不足而资本严重过剩,资本品的价格会迅速降低,存再多的钱都没有用。

想象一个不存在老龄化的情况。一个人存了很多钱,等他老了以后,他面对10个年轻人。每个年轻人都想借钱生产和消费,他们说,我现在没钱,借我点钱吧,我付你很高的利息,我生产出的东西也分享给你。

这个人选择了一名生产力最高的年轻人,把钱借给他。有利息,有消费,这个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而在另一个社会里,有十个人,每人都存了很多钱,有很多理财产品,还有若干房产,可等他们老了,却只有一个年轻人了。

这十个老人纷纷对仅剩的年轻人说,年轻人,我的钱借给你,超低利息,只要你生产的东西给我吃一点用一些就行了。

这个年轻人说,我父母有钱,我为什么要你的钱呢?

老人只好说,我不要利息了,本金也不要了,只要你生产东西给我吃就行了。

年轻人却说,谢谢,不用了。我生产的东西,除了养活我自己,剩下的要给我的父母,就不能分给你们了。

老人们:………………

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故事,但是中国的情况,正在飞速往第二种情况靠拢。

解决办法有几种,

第一种,是自己完全不退休,工作到死亡;

第二种,是出现了大量机器人从事生产,根本不需要人类劳动力,就可以过得很好;

第三种,是这些老年人到了非洲,去把钱借给非洲的年轻人,至少在那里资本仍然是不足的;

第四种,就是自己进行生育了。在资本逐渐过剩、劳动力逐渐不足的趋势中增加生育,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但问题是,提高生育率,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吗?

因此,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单独二胎”将使中国当前的生育水平上升0.06,差不多每年将会多出生70万个孩子。

现在单独二胎放开了。现在一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呢?(单独二孩政策满一年婴儿潮未如预期而至)

2014年11月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目前全国共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二孩申请,与此前预计每年约200万对夫妻申请差距较大。

以及这条新闻全国百万对夫妇提单独二孩申请申请数远低于预期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11月12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2014年1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后,截至2014年底,近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

注意,近100万人申请,并不是说这100万人打算在一年就把孩子给生了。今年申请但实际上打算过两年再生,或者申请了却最终没有或无法付诸实践的大有人在。考虑到二胎准生证需要先办理才能怀孕,2014年底申请了「近100万」,那么这个数字,大概就是14、15年两年因单独二胎政策而新增的总出生人数上限了。相对于每年的出生人数,增加了3%左右。

回头看看上一幅图,那两根线模拟的可是提高了25%和提高50%的情况。请问,提高3%,到底能干什么?

既然放开生育限制没什么用,那也只好呼吁生育了,呼吁生育显然也是没用的,日本早几十年就开始呼吁了,生育率并没有提高。

其实单独二胎并不是莫名冒出来的,计生部门对人口趋势的预测偏差由来已久。“十五规划”(2001-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对新增人口数量的预测。这两次报告的时候,开放局部单独二胎的政策已经开始被讨论了。目前这个政策,属于试探性的先行政策,但在上海已经遇冷的现象,也算是试出了很多东西。

先证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大城市里面,农村地区的生育意愿也是在降低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除外),社会观念和国家政策已经把家庭结构主流上塑造成了三口之家。这点比较反直觉,很多中产阶级依然以为农村地区由于宗族意识还是生育意愿浓厚,实际上并不是,社会观念的影响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导致三口之家依然是主流。

引用《人口研究》对于承德农村地区的报告。

“根据调查显示,在选择理想生育孩子数为2孩的情况下,人们对性别构成的偏好有着明显的特征。两地选择2个理想孩子被访者中,68%希望孩子的性别是一男一女,30%的被访者选择顺其自然。其中,承德地区选择一男一女的比例为60.24%,邯郸地区为85.64%.同时,分年龄段看,认为一男一女为最佳组合的比例也都很高,承德地区均在在58%~78%之间,而邯郸地区则在71.43%~90.74%之间。”

“根据调查显示,两地区被调查者想要1个理想孩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占49.74%;其次是为保证孩子的教育质量,占20.42%;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占第三位,仅占12.57%.承德地区的调查情况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选择生育1个理想孩子的意愿更加理性,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证孩子教育质量的关注度提升。

在选择理想生育孩子数为1孩的情况下,人们对性别的偏好原因主要是:选择男孩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而选择女孩则是因为省心省事,其他诸如增加劳力、财产继承等传统原因均不再明显。”

也就是说,很多人小看了农村地区的变化,

1,产业结构的变迁,已经社会观念的宣传(计划生育国策在农村地区如同主席的指示的一样,正经二胎的比例其实都不算高)

2,农村的社会关系发展,使得社会观念已经转向了“优生优育”的方式了,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已经成了主要因素。

3,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但是相对于新千年左右,有明显缓解,主要是宗族意识中,父权财产继承意识开始淡化。

城市的生育意愿也就不说了,给一份统计数据把。(来自于《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陈字,邓昌荣)

表上而言,也可以间接证明我朝的宗族意识也在开始慢慢淡化,父权社会留下的生育责任感,近年来已经在开始慢慢让位于个人意愿了

所以说中国的生育意愿是在一步步降低的,并且还相对大。故而单独二胎政策,事实上,是从早年间开始的人口预测为指导,进行的一个试探性的先行政策,当然人口政策必然是和劳动力经济政策是由适配关系的,不过单独二胎政策在上海遇冷,全国申请量不足百万(200万总名额),事实上也说明目前鼓励生育需要权衡的东西。

1,经济原因,社会结构流动性,至“新常态”在逐渐变缓,而由于房屋等持有性资产虽然增长走缓,但是总价居高。教育成本也逐年增高,由于“学区房”的存在,两个因素还联合在了一起。城市化扩张,都市区规划开始形成,大体量的城市经济注定了生活成本会继续抬高。经济原因是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即硬成本。

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通过公共政策进行补充性补贴,再提高生育意愿,而我们并不能通过很有执行力的公共政策。首先,中国的人口体量无法进行全面的福利建设,很多试图认为中国应该随着产业升级,逐步提高福利支出的占比,这个并不是一个好意见,并不是财政上无法执行,而是在新常态的过渡期,承诺高福利在占有主要的公共财政增量,由历史经验来看并不明智。

其次是分配和产效比的问题,三线城市投入少量的教育补贴,就可以达到很高效率,几千块至万元一年的补贴甚至可以在三线城市供给一个孩子的教育成本,并且能够达到产出,孩子比较一般,培养一个产业技术人员没有问题,孩子努力一点,上个好大学也不是难事,但是大城市的产效比降低,因为即使相对于高教育质量,成本依然实在相对较高。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即使在省际上,二线省会必然是绝对的教育资源集中地,大量三线,农村的人口必然会流动到二线城市中接受教育。而一线大城市就更明显,集聚了大量来打工,做生意,定居,接受教育的非户籍人口。而由于我们的公共政策以户籍政策为基础,并以此为单位。故而,针对于高人口流动性,以及地区差异,公共政策并不好进行。

2,社会观念原因。

鼓励性生育政策在新女性中,普遍不得民心。当然,仅个人而言,我觉得是好事。

我朝目前处在“前平权时期”,在性别问题上大概是处于美国70年代的阶段,此时主要的历史任务,是消弭父权社会的性别预设(也就是父权社会将女性强迫了既定的生育义务)。

也就是说,女性经济地位在自主意识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在经济分工体系中定位的变迁,使得社会观念(父权性别预设),和男性中心话语(偏向男性的社会舆论),与目前的状况发生脱节,社会观念显得落后。目前的平权的目标,首要就是在公共话语体系中,对于残存的父权意识进行反抗,并塑造新女性的平权观念。以美国70年代的历史数据来看,这个阶段的生育意愿是肯定会降低的,因为社会中残存的父权观念中就包含将女性物化成生育角色,那么对于生育问题,在价值倾向是肯定会出现明显反抗,进而“鼓励生育”的社会话语,以及公共政策,在新女性群体中是完全不得民心的。

其次,目前的平权话语中,新女性的地位提高,主要是总结在了“独生子女红利”和“计划生育保证了女性不生育的自由”以及“女性的自主奋斗”。也就是说,目前如果决策层大力推行鼓励性生育政策,某意义会被视为父权结构对于女性好不容易努力的地位,进行进一步的限制。并且在父权意识残留下,对于底层女性来说,有可能被夫家或者父权结构非人道地剥削其生育和养育上的贡献;即使对于中层女性,在传统家庭结构存在的情况下,也会受到父权结构的剥削,并且有可能这类鼓励性政策,会进一步加强父权意识中“性别预设”的话语强度,增加就业市场上的观念歧视,不利社会观念平权化。。而在这些观念平权的基础上,鼓励女性超越传统家庭角色,并且不再将家庭角色当做必要选择,要以自主意识做自我实现的个人奋斗,有利于经济分工中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并且冲破父权社会预设的女性角色(生育角色)。

所以鼓励性政策在新女性群体是普遍不得民心的。

1.只是上海政府鼓励生单独二胎,不是全国性的;

2.单独二胎都没有生,说明国人生育意愿已经非常低;

3.如果单独二胎都没有人愿意生,计生委继续存在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4.上海生育率世界倒数第一,大概是0.7。上海户籍人口连续负增长已经超过10年,东北地区的人口负增长更严重。

5.一个群族要想人口不减少,至少得生2.1~2.3个小孩,上海这种0.7个小孩的恐怖低生育率会导致上海人一代减少60%,迅速灭亡。当然中国整体也好不哪里去,统计为1.2,为计生委硬生生改成1.6。当然不管是1.6还是1.2都是亡,早亡晚亡的问题。

7.上海养老金早已入不敷出,亏空巨大。因为上海年轻人太少了。不过外来人口补充着上海的劳动力短缺,所以明面上还不太明显,但是由于外劳没有纳入养老计划,所以这方面养老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有人说以前没有,现在已经纳入了)

8.这么单独二胎,全面二胎,彻底放开的慢悠悠的搞下去,等待70年代婴儿潮人口失去生育力,中国人口会崩溃。

9.30年国际计生洗脑教育国人中毒太深,从领导到文艺青年,皆不能自拔,连夫妇两个必须生2个人口才不会减少,这种1+1=2最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明白!坚持一胎化一代减少50%这种大整帐还不明白吗?

10.中国被培训的对自己后裔的恐惧已经到了洪水猛兽的地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你觉着中国这么看待自己孩子,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当年计划生育最严苛的东北,如今已经成为最大的人口塌陷区。2010年,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均低于0.8,每年平均净流出200万人。

上海市卫计委透露,上海目前进入婚育年龄的女性,有90%都符合双独或者单独二孩政策,但是申请二孩的比例不到5%。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13年抽样数据显示2013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2,其中一孩总和生育率仅为0.775,连续4年一孩总和生育率都低于0.8。反映的事实是有20%的妇女不准备生育。说明计生委公布的所谓目前总和生育率在1.6-1.7的可能性不存在,要达到这样高的生育率,生二孩和三孩的生育必须比一孩高才有可能。一孩生育率还虚高,比2010年人口普查的0.728还高,与目前社会水平,教育模式不符合。

计划生育三十年,扭曲了人的思想,和社会形态。现在看来,中国过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人口学家的估计,2050年,中国人口会到达顶峰,随后便是衰落。2000年前后,人口普生育率只有1.22的情况下,竟然在2001年制定了计划生育法。我无法想象这种病态的事实是怎么通过的。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天涯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215/51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