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本草纲目》·格物通典的诞生记

《本草纲目》——我国古代医药史上卷帙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2011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西泠印社拍卖的这部〝金陵本〞《本草纲目》,是《本草纲目》成书后的第一个刻本,是李时珍在世时主持刊刻的,最能体现他的原意,图例也都是李时珍和他的儿子所作。全书共五十二卷,此本存四十二卷。

这类大型书籍的编纂,一般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条件的保证,一个职业医生是如何排除万难,坚守并完成这项工作的呢?

2015西泠春拍本草纲目(祖本)

从《本草纲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时珍阅读视野非常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于是,在最初的创作设定上,《本草纲目》便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本草文献,以一部博物学著作的姿态存在。

除了植物之外,动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矿物、采矿,甚至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内容,只要有参考价值,李时珍都作了细致的研究,以中药为依托,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临床应用等众多学科,集历代本草之大成而出新。

这个学者型的医家,不仅在民间游历收集资料,还在为官员治病的过程中,得到了接触珍贵文献资料的机会。他通过王府藏书饱览医学典籍,在太医院看到了国外进口药材和国内很多贵重药材,这些都成为编写《本草纲目》的重要素材。

2015西泠春拍本草纲目(祖本)

大数据分析与处理

收集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后,李时珍采用了传统的〝通考据〞治学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校勘和订正,考据、诠释、整理和疏通等工作,纠正旧说的错误,求得正确的理解和知识,确立了《本草纲目》的学术品质。套用当下的话说,这就是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和有价值。

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写作体例和写作要求,李时珍在每味葯下均排出10个项目,包括正名、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重点是医药结合及应用的论述。

值得玩味的是,由于李时珍受过传统训诂学的训练,《本草纲目》甚至成为一部探讨语源及相关名物训诂的重要著作,从《本草纲目》〝释名〞一项中,便能充分感受到。

分类即为创造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力求〝博而不繁,详见有要〞。改变了历代本草对每种药物采用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分类法,不但实用,而且奠定了近代植物分类学说,比西方植物学分类鼻祖,瑞典人林奈早了100多年。

无怪乎许多学者把它称为〝古代最完美的分类法〞。鼎鼎大名的学者李约瑟在皈依中国文化过程中,都将《本草纲目》作为研究中国科学发展史的指南。

开启独立出版之路

1578年,62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定稿之后,李时珍便亲自开始联系出版事宜。他本想得到官府的支持,但没有成功,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刻印中心——南京。可是民营的出版机构感兴趣的是有确定读者群的书籍,比如小说、戏曲类图书,而《本草纲目》是读者数目有限的医书,所以这条路也失败了。

王世贞十年一序

《本草纲目》的出版虽然遇到困难,但却被广泛地传抄。有识之士为李时珍出谋划策,建议他请当时的文人领袖王世贞为书作序,这样也许能引起朝野的重视。

1580年秋,李时珍前往南京拜会王世贞,但王世贞对这部书并不感兴趣,李时珍不想放弃,但也想不出其它办法,只好一面在南京悬壶行医,一面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10年。10年后,1590年,73岁的李时珍再次与王世贞会面,晚年身体欠安的王世贞在认真阅读了190余万字的《本草纲目》后,写下了评价极高的序言: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金陵本面世

由于王世贞从来〝不妄赞一辞〞,但却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推崇备至,使得金陵书商胡承龙决定出版这部书,1593年,这部历史性的医学巨著终于雕版完成!可惜李时珍那时已经去世了。

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面世,世称〝金陵版〞。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带着这部巨著和父亲生前留下的遗表进见当时的明神宗皇帝,神宗亲批〝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的圣旨,《本草纲目》的流传终于畅行无阻了。

《本草纲目》于公元1606年传入日本,17世纪后被译成日、朝、法、德、英、拉丁、俄等十余种文字,风行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 陈柏圣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628/57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