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白虎星”下凡成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谴责中共公开退党

杨宪益简历

杨宪益,1914年生于天津,2009年11月23日逝世。1936年进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英国文学,获希腊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硕士学位。1940年毕业回国后历任重庆、贵阳、成都等地大学教师,1943年起供职于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开始翻译生涯。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后任《中国文学》主编,并兼中国作协理事、名誉顾问和中国文联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主要译著: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楚辞》、《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十五贯》、《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鲁迅全集》等百余种。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人物简介

杨宪益,1915年1月10月出生于天津一个传统的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祖籍安徽泗州(今泗县)。杨父曾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也是中国当年最为杰出的金融家之一。杨宪益自小读私塾至12岁,进入天津法租界内英国教会学校TACC上预科。1936年春天,杨宪益在英国通过考试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940年与英国一位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订婚并且共同返回中国。四十年代主要在四川、贵州和南京等地度过了颠沛流离的“文人”工作与“平常”生活。1952年,杨宪益应邀北上来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和生活,在京城百万庄一带生活了将近40年。杨先生的学术作品丰硕可人,中译英文的主要有《离骚》、《红楼梦》、《儒林外史》、《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十五贯》、《鲁迅选集》等等。曾任《中国文学》杂志主编。1985年4月被推举为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香港大学授予杨宪益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杨宪益还是中国作协名誉顾问和中国文联委员。同时还是中国笔会、外文文学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红楼梦学会等等众多文化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

妻子简介

戴乃迭女士,英籍汉学家。原名Gladys Tayler(婚后改为Gladys Yang/格莱迪丝·杨)。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1918年戴生于北京,在中国度过6年美好的童年后随父回国。在杨宪益34年赴英留学期间,与之相识相爱。1941年俩人返回中国、结为夫妻,并共同长期从事翻译工作。虽然没有加入中国籍,戴乃迭却一直把婆家的国家当成了自己的国家。她不仅学会了中文,会写一笔正楷小字,还能仿《唐人说荟》用文言写小故事,文字娟秀。“文革”中无辜遭遇4年牢狱之灾,1999年因病去世;在去世后出版了自传《我有两个祖国》。

杨宪益和戴乃迭是40~9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翻译界泰斗,更是一对惊才绝艳、绝无仅有的夫妻翻译大家。熟悉他们名字的外国人远多于中国人,因为他们是最早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成英文的作家之一,作品从先秦散文、诗经楚辞到《水浒》、《红楼梦》、《鲁迅全集》,以至现当代文学作品等百余种,蜚声海内外。

杨宪益-家庭背景

杨宪益的高祖父杨殿邦(1773---1859),字翰屏,号叠云,嘉庆十九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河南乡试正考官、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兼顺天府尹、山东乡试正考官、贵州按察史、山西布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道光二十四年任漕运总督。

杨殿邦只有一子杨鸿弼,早逝。杨鸿弼有子八人,长兄杨士燮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照顾弟弟们生活和支撑杨家门面的重担。但不久杨士燮娶了吴棠次女吴述仙为妻后,杨家很快有了转机,再次兴盛起来。吴述仙成了杨家的长嫂之后决心帮助夫君及弟弟们读书进学,在杨士燮的带领下和吴氏的大力资助下,杨氏八骏发奋读书并参加科考,杨家出现了安徽历史上两个五子登科之一的好事:杨士燮(光绪甲午进士)、杨土晟(光绪壬辰进士)、杨士骧(光绪丙戌进士)、杨士琦(光绪壬午举人)、杨士铨(光绪癸巳举人)。

杨宪益先生的祖父杨士燮,选顺天府副贡,中举人,1894年中进士;三叔祖杨士晟,与蔡元培是同年进士;四叔祖杨士骧(1860—1909)字萍石,号莲府,光1886进士,后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赠太子少保;五叔祖杨士琦(1861—1918)字杏城,是杨家未中过进士的高官,曾为袁世凯洋务总文案献,农工商部右侍郎,邮传部大臣,钦差大臣,上海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总办,政事堂左丞,参政院参政;叔祖杨士铨排行和身份情况不明;八叔祖杨士骢(1870--?),是候补四品京堂,广东补用道,京奉铁路总办,放山西巡盐道,民国初年当选多届众议院议员,与袁世凯系亲家。

杨宪益先生的父亲杨毓璋(1872—1920),字霁川,也是兄弟八人,杨毓璋居长,杨毓璋早年留学日本,后来担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是一位真正的银行家。杨毓璋深受袁世凯赏识,杨宪益出生时,袁世凯曾以皇帝身份赐小黄马褂以示宠幸。杨毓璋还与黎元洪、徐世昌交往密切,徐世昌当上民国大总统曾得到杨毓璋的大力资助。

杨宪益-生平经历

少年意气

杨宪益少时家境富裕,小时候曾穿过袁世凯馈赠的黄马褂。幼年的杨宪益在家里念私塾,获得了优秀的国学教育。才11岁,就阅读了数量可观的古代笔记小说,以及明清通俗传奇和长篇小说。后来又大量购买阅读了胡适周作人和鲁迅等人的著作,甚至连书商专门送上门的侦探小说和色情文学也不放过。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到了贪婪的地步。12岁进教会学校。虽然从不好好念书,却总是考第二名。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英法文教育,他已能迅速阅读英文书籍。高中期间通常每天或几天读一至两部,几乎读遍了最著名的欧美小说和诗人的作品。

1934年高中毕业,杨参加了燕京大学考试,因成绩优秀,学校破例让他跳一级,入学就从二年级读起。可他却更想上清华和北大。正在准备这两校联考时,中学英国老师郎曼先生找到他家,提出愿意回英国度假时带他去伦敦。家里本来不同意,鉴于杨喜欢上了他13岁时的家庭女教师徐剑生(补习英语和数学,当时30来岁。正是她带给他最初的、扎实的英文功底。杨曾拿她名字开玩笑,用“徐剑生”作上联,下联对了个“快枪毙”),为了避免出丑闻,终于决定让他出国学习。

牛津求学

到了伦敦,郎曼先生为杨找了很好的希腊文老师。花了两年时间,他刻苦用功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还到欧洲各地去旅行。1936年,终以优异成绩于考上了牛津莫顿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美丽的英国女孩Gladys Margaret Tayler——就是后来的妻子戴乃迭。1940年,杨宪益拿到了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他收到两封邀请信。一封来自哈佛大学,邀请担任中文助教,以继续学习古典希腊文和拉丁文。但他回绝了好意,说老家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必须回中国做点事。另一封是西南联大的聘书,聘任希腊文和拉丁文教师。原来是沈从文吴宓听别人说起并看了他在高中写的诗之后,热心向校方推荐的。

从事翻译工作

刚回国的生活非常辛苦,在重庆中央大学分校教书期间,杨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儒林外史》、《阿Q正传》。那时,重庆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是梁实秋。梁实秋听说杨的兴趣是中国古代史,便建议他翻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此开始了翻译生涯。才三年时间,俩人就译完了从战国到西汉的约36卷。可惜1949年解放以后,人事更迭顾及不到它,再无人提及。80年代,杨索性把全部手稿送给了一个澳大利亚朋友。

1952年,北京一纸调令调他们到北京参加“亚太和平会议”的翻译工作。学术界的老朋友都极力劝他们留在北京,尤其外文出版社副社长刘尊棋,拼命拉他们加入,说要搞一个像商务印书馆那样的出版社,不过是有系统地对外介绍中国的文化,这一点终于打动了杨先生。

加入外文社的《中国文学》杂志之后,夫妻俩就计划选译150种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直到清末文学;再选译100种当代文学,从鲁迅到当时。他们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作品,这其中杨翻译中国古典作品多一些,戴乃迭则独立译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现当代作品。

译中国古典文学

在外文社工作期间,杨认识了文化部部长周扬。周得知他懂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问:“《荷马史诗》没人翻译,你为什么不翻译?”结果就把杨调出来翻译《荷马史诗》。译完《奥德修纪》后,外文社认为也应该帮自己社做点事情,于是让杨翻译《红楼梦》。其实杨不喜欢看《红楼梦》,小时候读《红楼梦》只读了一半。当时一位汉学家英国人大卫·霍克斯,也在翻译《红楼梦》,已经翻译了两年多了。他译出的版本用的名字是《石头记》,为了以示区别,杨就用了《红楼梦》这个书名。他们翻译的过程通常是杨翻译初稿,交给戴加工,她费的力气有时更大。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英文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就是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杨宪益夫妇的“中西合璧”终于让宝黛的爱情故事为西方人所知、所懂、所爱。有一次毛泽东接见文化界人士,曾经问他,《离骚》也能翻译吗?杨先生当时回答得很简单,一句话:“主席,什么都能翻译。”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译的。

晚年生活

1999年初冬,戴乃迭因病去世,但家中摆着杨宪益和戴乃迭当年那张著名的身着唐装的结婚照,杨宪益的卧室则挂着郁风为戴乃迭晚年画的肖像,房子是杨宪益的小女儿为父亲安度晚年安置的。2003年,杨宪益患重病后行走不便,遵从医嘱不再喝酒。这位一生“情有别钟烟与酒”的长者,只能抽抽香烟过过瘾了。他告诉我们,现在每天睡得很多,看看电视读读报,朋友来了聊聊天。

逝世

2009年9月17日,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先生“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9年11月23日6时45分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中国文化界一片遗憾之声。1999年,杨宪益一声的知己戴乃迭因病于是长辞,晚年的杨宪益先生同样身患重病,病情几经反复。杨在其夫人去世后停止写诗,后来情绪好转,还为自己写过挽诗,并希望自己能活到自己母亲的年纪。96岁时,杨宪益也与世长辞。杨宪益一生隐逸,不看重自己的成就,具有知识分子的风骨。

评价

杨宪益生前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休言舍命陪君子,莫道轻生亦丈夫。值此良宵虽尽兴,从来大事不糊涂。

天上伉俪又成双,人间大师在失杨。

杨宪益-跨国爱情

留学相识

在英国留学时,他结识了美丽的英国女孩Gladys Margaret Tayler——就是后来的妻子戴乃迭。他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划船,戴还参加过牛津和剑桥每年举行的划船比赛。单纯的戴说话很直率,因为父亲和幼年的原因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在接触中,她发现这个眼睛细细、不群举止斯文的中国朋友不仅是个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慢慢的,戴乃迭深深爱上了他,后来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并获得中国文学学位的第一人。

力排众议结婚

在杨宪益准备回国时,他问女友Gladys:“我们不是一块到美国去,而是到中国 大陆。我是预备回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戴还是坚决地说要一块儿回中国。很快,他要娶一个外国女子的消息传到国内,杨母病倒了,亲戚一片反对声。当时普遍认为,这样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人要。同时,戴乃迭的母亲也坚决反对女儿的决定。她用非常严厉的话警告戴,如果坚持结婚,将来一定没有好下场,甚至预言如果生下来是儿子也会自杀的。然而,杨宪益还是同年仅21岁的戴乃迭一同踏上了返回中国的航程。1941年2月16日,他们在重庆举行了婚礼,证婚人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那张两人身着唐装的结婚照,不知羡煞了多少代人。

鹣鲽情深

杨先生经常开玩笑,说戴先生喜欢的不是他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戴乃迭汉语讲得不很好,也常怪罪于杨老英语讲得太好了,两人在一起总是讲英语。1989年,戴乃迭病重。此后10年,杨宪益一直守在她身边细心照料;戴逐渐失忆了,动笔写了一部分自传也停下。然而1999年11月18日,戴先生还是离开了人世。杨宪益赋诗缅怀:“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杨宪益-翻译作品

除了将西方古典名著《荷马史诗》、《罗兰之歌》、《卖花女》等译成中文之外,杨宪益夫妇主要还是中译英,合译的中国作品涵盖了整个中华历史时期、几乎所有文学种类。

古典叙事文学

全本《红楼梦》为其代表,还有全本《聊斋志异》、全本《儒林外史》、全本《老残游记》,以及《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中国古代寓言选》《不怕鬼的故事(六朝至清代志怪小说)》《志怪选》

古典诗文、文论及文学史

《乐府》《诗经》《楚辞》《史记选》《资治通鉴》《唐诗》《宋词》,以及冯沅君+陆侃如《中国古典文学简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文心雕龙》等。

传统戏曲剧本

以《长生殿》《关汉卿杂剧选》为代表,以及近代京剧《打渔杀家》《白蛇传》,川剧《柳荫记》《临江亭》《拉郎配》,昆曲《十五贯》,评剧《秦香莲》,晋剧《打金枝》,闽剧《炼印》,粤剧《搜书院》等。

现、当代文学

以左翼与解放区文学作品为主,最重要的应属《鲁迅全集》。还有《青春之歌》《红旗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边城》《湘西散记》;郭沫若话剧《屈原》,歌剧《白毛女》《刘三姐》,撒尼长诗《阿诗玛》,李季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按规定样板戏翻译不署名);张洁《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古华《芙蓉镇》《塔岭及其它故事》、邓友梅《烟壶》、张贤亮《绿化树》、王安忆《流逝》;《龙的传说》等。

外国文学作品

《荷马史诗》《罗兰之歌》《卖花女》《萧伯纳戏剧选》《地心游记》《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CAE SAR AND CLEOPATRA》《近代英国诗钞》《圣女贞德》《古罗马戏剧选》《凶宅/孪生兄弟》《牧歌》等。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阿波罗网白梅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125/87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