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层次越高的人 越是在这件事上拎得清

作者:

看起来“划算”的,可能更贵。

01

双12刚过,你又败了多少东西呢?

记得去年此时,朋友小锦打算入手一台扫地机器人,跟我讨论哪款商品的价效比高。

当时小锦看中了两款。一款是国产品牌,原价1999,现价1699;另一款是知名进口品牌,原价3999,现价1999。

进口扫地机器人的折扣力度足足比国产品牌大了1700元。小锦很是心动。

我提醒她:“你的预算不是只有1700吗?”

她却毫不犹豫地回答:“也不差这300块钱了,当然要买1999的进口产品,这个产品价效比高啊,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

然而半年后,她就发现这个进口机器人的很多功能用不上,而且损坏后的维修费极其昂贵,小锦开始后悔了。

小锦的遭遇,很多人都经历过。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明比预算多花了300元,却有一种捡到了大便宜的感觉?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大家先来做2个测试。

1、你打算买一双鞋,楼下的A超市售价为100元,而此时恰好你收到一张宣传单,在步行十分钟路程的B超市,同款鞋售价为50元,你会选择在哪一家超市购买?

2、你在C商场看到某名牌包,售价为11100元,而此刻你接到D商场的促销简讯,此款皮包售价为11050元。恰好,从C商场去D商场的距离也需要步行十分钟,你会选择在哪购买?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在第1种情况下,愿意步行去B超市,但是在第2种情况下,却可能选择直接在C商场买单。

理性地说,无论哪种情况,时间成本相同,节省的金钱也相同,人们在两种情境下的选择应该完全一致,可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认为,在第一种情况下,商品降价了50%,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第二种情况下的商品仅降低0.45%,几乎微不足道,不值得付出。

也就是说,这两笔交易给人们带来的“交易效用”是不一样的。

02

交易效用理论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提出。所谓交易效用,就是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效果。

通俗点说,就是合算交易偏见。即人们在交易中会过多地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寻求交易中的心理效用,比如因为打折,又省下了多少钱。

这种合算交易偏见的存在,使得人们经常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

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比如你去超市购物,本来只打算买一支牙膏,却因为受到促销活动的影响,最后买了满满一购物车的东西。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人们购物时产生的这种偏见心理。

芝加哥大学的萨勒教授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

你躺在蓝天碧水的沙滩上晒太阳,感觉舒适惬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点口渴了,你很想喝上一杯冷冽的啤酒。恰好你的朋友要去小卖部打电话,你问他是否可以帮带一瓶啤酒回来,他答应了。

朋友问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如果老板要价比你能接受的价格高,他就不买了,如果在这个价格之内他就帮你买回来。那么,你愿意出多少钱呢?

萨勒让一组人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发现,他们愿出的金额平均是1.5美元。

接下来萨勒对问卷做了一个小小的修改,把“小卖部”改成了“高阶大酒店”,再让另外一组人来回答。有趣的是,这一次平均价格抬高到了2.65美元。人们似乎对高档酒店里出售高价物品更加宽容。

可事实上,无论从何处买来的啤酒,实质都一样。

最后,萨勒把这个实验倒过来做了一遍,他让帮忙买啤酒的朋友花2美元买回一瓶啤酒,并告诉一组人这瓶酒是从小卖部买回来的,告诉另一组人这瓶酒是从大酒店买回来的。

结果,前者因为自己的钱花得不值而闷闷不乐,后者认为自己节约了0.65美元而沾沾自喜。

这一实验再一次说明,人们在购物时,容易受到商品参考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差额的影响而产生偏见。

因为受到交易效用的影响,很多人觉得以这样的价格成交,彷佛捡了大便宜,可实际上这些东西大多不是迫切需要,就是完全无用。

03

意识到交易效用偏见的存在,你会恍然大悟,很多时候刺激我们购买欲的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商家的促销活动让我们产生“贪便宜心理”,诱惑我们掏出钱包。

然而,虽然知道了这种偏见的存在,但我们仍然很难在购物时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和理智,也不能随时随地背出那些道理,理性地看待自己不理智的购物行为。

但只要遵循2个购物原则,就能有效地管住自己的手。

①选购商品,应该从实用性角度出发

当你需要购买长期、频繁使用的电器或其他大物件时,如冰箱、彩电、大衣等,在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一定要选择款式最基本的商品。

对于电器来说,基本款的商品一般比较实用,不会出现“花了大价钱,却发现许多功能用不上”的尴尬。

对于衣物来说,简单的基本款一般都大方得体,不易过时。

因此,“选择基本款”这一原则尤为重要。

②按需购买,拒绝囤货

很多人一到双11、双12或是其他促销打折季,就会开启疯狂的囤货模式,我也不例外。

囤货模式存在的根本,主要是来自“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心态,越少越要抢,越抢越恨不得多囤点。这是人之常情。

只不过在这种饥渴消费下过度囤货,很多时候带来的并不是便宜,而是吃亏。

首先,囤货吃的第一个亏可能就是“过期”。

我有一个闺蜜,是一个美妆博主的迷妹,自用的护肤品全是在这位博主的店里买的,但她家的东西大多不便宜。

有一次,这位博主店里做活动,并扬言应供应商要求,双11过后要全面涨价。于是,闺蜜一下子囤了十几件,觉得买到就是赚到了。

过了一年,当初囤的那些护肤品还没用到一半,有些就已经快过期了。

与其最后陷入“拼命用掉还是扔掉?”的纠结中,不如按需购买,即买即用来的轻松省事。

其次,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囤货吃的第二个亏就是“隐性成本”。

在网上看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

首先囤货意味着提前消费,即便不考虑透支可能出现的利息成本,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投资理财上面的投入减少。

按照5-6%的年息收入来计算,这意味着每个月为了囤货付出5‰的利息损失,如果囤2个月就是1%,半年就是3%左右。

购物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增加我们的负担,合理使用自己的购买力,买一些自己心仪但是原本肉疼的产品,比趁着便宜多囤货更划算。

记得蔡康永说过,假设一个人可以活80岁,那也就只有三万天的时间。从一出生开始,这个码表就开始起跳了,过一秒是一秒。时间的珍贵,就在于它是不可抵抗的花费。

打折促销天天有,我们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比价上。

把追求小折扣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运动健身,花时间投资自己,你赚到的就不止是一点了,而是换来整个人生的上进和发展。

所以,下回双12,别再剁手了,与其把时间消磨在各种货比三家中,还不如沉下心来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精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1221/104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