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素书》:让利 避开的是祸患;忍辱 收获的才是福报

在生命中,看似痛苦的事情,未必会真的让你痛苦;看似得意的事情,也未必真的会给你带来福报。

当一个人不能看清这世间福祸相依的本质,只是由情绪主导自身,得之过喜,失之过忧,那么他的人生将会过得非常痛苦,无论遇见了什么,最后在他的手里,都会变为糟糕的模样。

情绪对于人生来说,就好像也是一个“搅屎棍”,面对事情,它只会混乱自己的心智,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而对事情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

所以,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局面,要抛开情绪,用情绪背后的理智状态,去面对人生所遇见的一切。

在《素书》之中有这样一段话: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受到猜疑,而能不为自己辩解,不躲避;在利益当前,懂得不悖理苟得,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之为人中豪杰。

遇到屈辱的事情,不要把自己活得太过于“清白”,学会承担一些,即便屈辱看似并不是多么好的事情;而遇到利益时,也不要急着揽入自己怀中,要想着退让一些,即便利益看似是美好的东西。

因为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渊源,忍辱的背后是扩大自己的胸怀,而且人生福报和灾祸都是有定数的,在你忍辱的同时,自然也是另一种避祸。

古代有一个乐善好施,精通医术的魏老先生,无论贫富他都给人治疗,对于十分贫困的病人,不但分文不取,反而送钱送药,与其说是行医,倒不如说他是行善。

有一次,他上门给人看病,病人枕头旁边丢失了十两银子,他的儿子听信谗言,怀疑是魏老先生拿了,但是不敢当面去问,就拿了一炷香,跪在先生门前。

魏老先生见了就说:“你为什么跪下?”

这个人就把丢失十两银子的事情告诉魏老先生,魏老先生这个时候说:“是的,我只是暂时应急,打算明天复诊偷偷还回去的,既然你问了,我就把这十两银子还给你吧,你不要跟外人说。”

于是,老先生就把十两银子给了他,大家知道了之后,都评价老先生,说:“他一向品德高尚,怎么会有这样肮脏的行为呢?”

于是,诽谤声议论声,声声四起,先生听后神态自若。

后来这个病人痊愈,在自己家打扫房间时,在褥被下面找到了银子,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当初误会了魏老先生。

于是父子两个一起来魏老先生家里,手捧着燃香跪在老先生面前,一五一十的说出了真相。

老先生把他们扶起来,说:“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这时,对方非常不解的问:“为什么那天您明明没有拿,却甘愿受侮辱之名呢?”

魏老先生说:“我与你父亲都是相邻,我知道他勤俭爱财,当时又是在病中,如果知道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一病不起,所以我宁愿受点委屈,背点污名,也要让你父亲得知欣喜,病自然好起来。”

从这一件事情之后,魏老先生的名声传的也就更开了。

忍辱、让利,这都是平常人做不到甚至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这样看似违背常理的行为,背后却藏着真正的高尚风格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这也是《道德经“上善若水”的道理。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能承受国家的之屈辱,才能称之为社稷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不祥之兆,才可以称得上天下的君王。

一个人的伟大,并不一定是高高在上,反而是身处卑下之位,承担别人所承担不了的侮辱和痛苦,能承担多大的苦难和委屈,就能担负多大的成就和辉煌。

一味追逐声名显达,高官清明,一旦做事不够公正,必然会有灾祸;一味贪图家业兴盛,一旦家业得到不够合理,就会损害自身。

人生真正的好和坏,更存在于我们看不透的地方。

所以,不要让情绪左右了自身,以理智的状态去对待所有的好和坏,才能让好变得更好,而改变坏的因素,逐渐趋向于好。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国学书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610/146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