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清政府修建铁路是如何“出轨”的

—仁政出轨

作者:

大清国铁路建设的巨大需求,给全球资本市场的池塘里,投进了一块大石头,一时间波浪翻滚

大清帝国在改革开放的河流中,又摸到了一块新的石头——成立“铁路总公司”。

52岁的盛宣怀,出任该“铁路总公司”的督办,级别为四品京堂候补,并被授予专折奏事的特权。

这是1896年10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十四。盛宣怀的顶头上司、66岁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送来了赠语:“竖起脊梁立定脚,拓开眼界放平心”,勉励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0天后,盛宣怀被加授太常寺少卿衔,这位一心要当大官、办大事的人,终于跻身帝国中央领导的行列。1个月后,路透社发出电讯,报道了此事,欧美各大报纷纷转载。

大清帝国似乎从刚刚惨败的甲午战争剧痛中醒过来了,奋起直追,而铁路建设则被当作关键之一。大清国铁路建设的巨大需求,给全球资本市场的池塘里,投进了一块大石头,一时间波浪翻滚,China Railway成为全球政经两界及媒体最为热门的关键词。

钱从何来?

对于民营资本,无论是南端的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是北端的直隶总督王文韶,根本就不抱指望。

就在成立“铁路总公司”上谕下发的当天(10月20日),73岁的李鸿章结束了190天的欧美之行,刚刚回到祖国的首都。

作为盛宣怀的导师和领导,即便在周游世界的同时,李鸿章与盛宣怀之间还是保留着紧密的电讯联系,对于盛宣怀争取“铁路总公司”的督办位子,李鸿章给予了全力的支持。

其实,这并非大清国第一个铁路公司,9年前(1887年),李鸿章就曾经设立了“中国铁路公司”,并且公开募集股份。

李鸿章“中国铁路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受到的冷遇,对1896年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家公司的资金来源,似乎并没有过多地指望国内的民间资本,尽管中央旗帜鲜明地强调需大力依靠“商办”。

路透社报道说,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授权盛宣怀,可从海外募集2000万两贷款;此外,总理衙门将从以前的外资贷款余额中投入1000万两,南北洋各投入300万和700万两(注:根据谕旨,实际上市南北洋共投入300万两,另募集商股700万两),合计4000万两,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建设资金。

国际资本市场对此非常踊跃。美国各大报在11月中旬都报道说,一家特大跨国企业在芝加哥成立,当日其资本金就已经超过了100万美元。这家公司的两个发起人之一,是著名的波兰裔美籍犹太富商Louis Spitzel,他是李鸿章的密友之一,其发家致富主要靠的就是中国市场。11月15日的《芝加哥论坛报》甚至公开说,Louis Spitzel与中国“总理衙门”的特殊关系,正是这家新公司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基础。

3天后(11月18日),该报报道说,卡内基钢铁公司向中国出口的1万吨铁轨,将在本周起运,而这张李鸿章访美期间签署的订单,表明了中国铁路大建设的规模和决心。这篇报道,题目就是《中国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国铁路建设的突然发力,是受刺激于甲午战争。

战败的原因,除了被归结到制度等“形而上”的层面之外,铁路等“形而下”的因素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朝廷上下普遍认为,如果铁路建设能更完善,战争的结局或许未必如此,张之洞就痛呼:“使铁路早成,何至如此!”

在这样的共识之下,早先反对铁路建设、反对改革的所谓“保守派”,只能夹紧尾巴、闭上嘴巴——其实,他们并不反对铁路,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拿铁路说事而已。

铁路被迅速摆上了中央“力行新政”的六大措施之首,李鸿章提出“中国今欲整顿一切新政,惟铁路为第一枢纽”。

此前被政争的口水淹没了的津通铁路(天津-通州)再度被李鸿章提上议事日程,他建议将铁路的终点改到芦沟桥,以便与已经批准立项、并开始了前期建设的芦汉铁路衔接。如此改动之后,铁路很长一段将不与运河并行,能减少对航运业的冲击,缓解数万船工失业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而且,与芦汉铁路对接,在国家大战略布局上无懈可击,这无疑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

建议很快地被批复。1895年12月6日,中央同意修建津芦铁路(天津-芦沟桥,即日后的京津铁路),并破天荒地通过借债,引进了高达40万镑的英国资本,保障了铁路的顺利推进。一年后(1896年),津芦铁路建成通车,并延伸到丰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63岁的恭亲王奕訢,亲自验看,他从北京城到丰台走了一整天,而从丰台到天津仅用了3小时,两相对比,大为感慨。

此前,从1881年至1894年,13年间大清国共修铁路300多公里,平均每年20多公里。而津芦铁路,从立项到通车至永定门外马家堡,才用了一年半,建设的速度却达到了之前6倍以上。

津芦线通车后,大清国更希望立即提升芦汉铁路的建设速度,建设南北大动脉,这无论对国防还是经济,都是至关重要。但是,那个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困扰大清国的老问题,又在铁路上探出头来:钱从哪里来?

铁路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不够,可以引进设备和人才,这同样也牵涉到资金。资金来源,无非四种:一、民营资本,即所谓“商办”;二、国有资本,即所谓“官办”;三、混合资本,即所谓“官商合办”;四、引进外资。

按照李鸿章的助手马建忠的说法,商办则公司之间“争市减价,得不偿失,终于倒闭”,官办则“利入甚微,制造经理之费难于取债”,只有官商合办最好(马建忠《铁道论》)。但是,无论是民营资本,还是国有资本,大清国都是两袖清风。如果要引进外资,又如何防止利权的流失呢?

芦汉铁路的建设,由其两头的总督负责。对于民营资本,无论是南端的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是北端的直隶总督王文韶,根本就不抱指望。这一方面是因为大清国民营资本实在弱小,不足以担起如此巨额的投资,也因为大清国的民营商人们,并不比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着更多“道德的血液”:在张之洞、王文韶的严格验资下,4批宣称自己有着千万两巨资的民营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外资,甚至只是不靠谱的小外资,“是四人者,其行径不必尽同,而全恃洋股为承办张本则无不同”(张王会奏《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对于这些隐形买办,两位总督认为绝不可用,否则一旦其复杂而脆弱的资金链和利益链出现问题,政府又将被迫卷入涉外纷争之中。

资金之外,张之洞、王文韶等也极度关注铁路总公司管理模式的创新,他们希望能做到相对比较彻底的政企分开,以克服在前35年的改革开放中占主流的“官督商办”的大量问题。

对于新建的铁路总公司,张、王二人推崇政企分离,即公司的运营及管理,由公司督办及管理层负责,而涉及铁路所经过地区的政治、兵权、税项、利权等,则归政府负责;官方不再派遣官员进入企业,代行官方权力,干预企业具体运作。显然,这样的改革,一方面在原则上坚持了“官”对一切的领导,另一方面也在企业的微观运作层面上,给企业松绑。

盛宣怀胜出

盛宣怀走马上任,并获得中央批准,将铁路总公司的总部,设立在上海,而非北京。这既靠近国际资本市场,也远离北京的官场政治纠葛。

在融资路径和管理模式上的改革,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者身上,才能实现。在实业领域内颇有经验的盛宣怀,因此被看作首要的人选。

外电的报道,都说盛宣怀的胜出,是“秘密推荐”的结果。的确,在大清国官场,除了个人能力之外,来自大佬们的推荐甚至更为关键。盛宣怀的“组织路线”,是属于李鸿章一派的,李鸿章虽然因甲午战败而灰头土脸,但是中央核心慈禧太后对其信任并未稍减,“李派”兵强马壮,实力遍布中央到地方。李鸿章本人对盛宣怀也颇为器重,大力提携。

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此时是盛宣怀的顶头上司,发挥盛的才干,加速盛的进步,对他来说也是正资产。

难能可贵的是,倒是竭力推荐盛宣怀的张之洞。在“山头”分界清晰的大清官场,张之洞能够重用非自己一系的盛宣怀,一是因为盛的确能力超群,二也是因为张的确有容人之量——张幕府内兼收并蓄,搞五湖四海方面并不亚于李鸿章,但清谈者多、实干者少。

在公开传世的奏折中,张之洞并不吝惜对盛宣怀的好评。他说,当下人才存在六大问题:一、官不通商情;二、商不顾大局;三、或知洋务而不明中国政体;四、或易为洋人所欺;五、或任事锐而鲜阅历;六、或敢为欺谩但图包揽而不能践言。凡有这些问题的,“皆不足任此事”,恰恰盛宣怀“无此六病”,因此可以“承上注下,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人才难得。

张、王两位总督联名,向中央竭力推荐盛宣怀主持全国铁路建设,评价之高,甚至到了不给自己留出回旋余地的地步:“查该员才力恢张,谋虑精密,深悉商情,甚有合于刘晏(唐代著名理财家)用人所谓通敏之才,中国向来风气官不习商业,商不晓官法,即或有勤于官通于商者,又多不谙洋务。惟该员能兼三长,且招商、电报各局著有成效。今欲招商承办铁路,以惟有该员堪以胜任。”

如此重磅推荐,自然能上达天听,总理衙门于是采纳了盛宣怀的具体建议,奏请成立铁路总公司。总理衙门是10月12日才递交的奏议,一周后(10月19日),光绪皇帝就亲自召见了盛宣怀。

据盛宣怀儿子所整理的《盛宣怀行述》,君臣两人的谈话约1个小时。盛宣怀向光绪进言:“深维之计,创兴南北铁路,顾铁路所以速征调、通利源,为自强之一端,非干路既成,即可坐而侔其强也。”

光绪听了很是动容。次日就批复了对盛宣怀的任命,并且明确表示,对于盛宣怀此前提出的有关铁路建设的所有建议,“悉照所议,饬令随同办理”。张之洞因此兴奋地致电盛宣怀:“铁路事事照议,欣慰之至。”

盛宣怀走马上任,并获得中央批准,将铁路总公司的总部,设立在上海,而非北京。这既靠近国际资本市场,也远离北京的官场政治纠葛。1897年1月6日,礼部正式颁发了铁路总公司铜质关防(公章),这在大清国35年的改革开放中,还是第一家企业由中央正式颁印,这可以看作铁路总公司的政治地位,相当于中央部委一级。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铁路总公司”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名称里加上“中国”二字。

张之洞的说法是“中国公司字样,嫌其太大”。这样的考量,当然是留有余地的。在盛宣怀的实际运作中,他将不同的铁路线分别设立相应的项目公司,如芦汉铁路公司、粤汉铁路公司,独立核算,隔离风险,避免交叉感染,这也是稳妥务实而不图虚大的表现。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国经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821/149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