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苏州书斋里的文房雅物

作者:

书斋与书香,构成了精神承传历史中的“家学渊源”,而文房供清则是书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

这不仅因为苏州是山川钜丽、风土清嘉的江南奥壤;声名文物、群彦汪洋的人文渊薮;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都会。

更为具体而感官的是麋鹿姑苏的吊古幽情、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闲隐君子的雅人深致,乃至衣服屋宇的穷极华靡、饮食器皿的备求工巧、俳优伎乐的恒舞酣歌、宴会戏游的殆无虚日等诸如此类的苏州物质文化与消费生活的城市印象。

宋代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皆有变动,但文人雅士谈论品评文房清玩之风却不减。及至吴地,文房清玩的形微体轻更是受到苏州风雅人士之青睐,在与文人日常生活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房附属用具中,精细自然的苏州工艺也逐渐占据了半壁江山。

营构一个迥俗的读书空间,配之以雅致的家具及器物陈设,经营起一个兼具知性与美感的书斋生活世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文房清供是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文房清供是在中国传统的文房笔墨纸砚四宝基础上,派生出的辅助用具,是书案上清雅的实用陈设品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

我们现在看到的木制笔筒大多为明代中晚期以后,嘉定派竹刻将传统诗文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之中,开启了文人竹刻艺术的大门。

朱氏祖孙三代朱鹤、朱缨、朱稚征都是明代杰出的竹刻家,共镶竹刻技艺奠基之功而名垂青史,其中朱鹤被尊为嘉定派创派始祖。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它的造型图案也是极尽巧思,制作它时十分注重细节,务求典雅,意取吉祥,从根本上迎合人们观览赏玩的审美情趣。

笔掭自宋代面世时起,器形就以小浅碟状为主,一掌可握,造型多为片形、树叶形或荷叶形,方便毛笔匀沾墨汁。

到清代,随着墨盒的兴起,笔掭的实用性进一步下降,更多是作为赏玩的文房雅物出现在文人的书斋案头,造型图案上也是极尽巧思,制作时十分注重细节,务求典雅,意取吉祥,从根本上迎合人们观览赏玩的审美情趣。

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

古代的书写格式是自右向左,一不留神衣袖上就会沾上墨迹,使用臂搁可以防止手臂和衣袖沾染墨迹。作为文房中的奢侈品,臂搁的材料众多,以竹雕的最为常见。

从这些泛红烁紫的臂搁中,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文友相聚时的翰墨书香,吟诗作画的雅兴,他们或妙品诗文,或指点画卷,这其中所营造的氛围和闲情逸趣,足使人浣尽离愁,倦读离骚。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做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玉质笔架也较为常见,材质有青玉、白玉等,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追求观赏性,雕工精湛。

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

最早的笔洗见于西晋时,不过典雅的笔洗还是出自宋朝,尤其是宋朝五大名窑烧出来的笔洗,朴素而不失厚重,文雅而不失庄重,实属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朝时已经开始用铜打造笔洗,清朝的时候返璞归真,又开始仿制五大名窑的瓷笔洗。

当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书斋添上了这些玲珑精美的文玩后,自然,书斋会变得更有韵味。

苏州园林“文房雅物”

大凡苏州私家园林,书斋总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拙政园里的书斋临顿书屋、见山楼,网师园里书斋五峰书屋,耦园的书斋织帘老屋等等。

曲园是一座书斋园林,书斋园林的特点是园以人传,其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镶嵌在线装书的字里行间里,园南面为“小竹里馆”,为俞樾当年读书之处,因小院前栽竹而得名,而书房“达斋”则在园西。

留园东部景区以五峰仙馆为中心,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等书斋围绕周围。汲古得绠处取意韩愈诗:“汲古得修绠”为名,意为钻研古人学问,必须有恒心。

耦园西花园以书斋为中心,隔成前后两个小花园,书斋称“织帘老屋”,书斋后面又有一院,隔山石树木建藏书楼一座,名曰“鲽砚庐”。园主沈秉成喜藏砚,在京师得千阳石,似渔形,制为二砚,与其夫人各执其一,名曰“鲽”,乃以“鲽砚庐”命名书楼。

这些书斋命名方式无不蕴含着园主的人品、志向及不同的书香风味,有的还隐含着一段奇闻轶事,或有着曲折的寄寓,而这些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和欣赏,一起感受苏州古代文人的艺术格调和文化情趣。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才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02/154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