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王干城: 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作者:
以今观之,老子道学与孔子仁学应该相辅相成,道学建制度,仁学树人格,二者缺一不可。

中西方碰撞已经过去180年,辛亥革命已经发生110年,改革开放已经开启40年,中国现在居然走回头路,全面倒退,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能步入现代社会吗?中国文化能接引普世价值吗?如果能,为何过程如此曲折,而且还渐行渐远?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重新厘清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一、什么是文化?

这是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与其在文字的海洋里掰扯不清,不如看看普通大众是怎样使用的这个词的,这符合现代行为主义哲学的宗旨,毕竟文章是要发挥社会作用的。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只要谁上衣口袋挂一只钢笔,就会被视为文化人,给以满满的尊重。为什么要尊重文化人?除了他比一般农民有更多知识,关键是会有更高的人品,因此值得信任和尊重。因此,说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就是指这个他们的优秀品质,也是这个民族或国家值得被人尊重的特征。

因此,追问“何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不用考虑哪些以今天的标准没有价值的东西,只需要考虑具有当代价值的东西。

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品质,不管是个人的品质还是群体的品质,没有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标准。比如今天看来极度落后愚昧的东西,在古代都是其所在时代有文化的标志,比如小脚、大烟、太监、多妻制等等。

因此,当我们此刻说“中国文化”的时候,就是以当下此刻的标准审视历史上的文化。我们只能有今日视角,不可能有上帝视角,因为我们不是上帝。如果排斥主观性,强调客观性,实际是做不到的,这样说来的“中国文化”乃是虚假的、虚构不实的。

我们只能以当下立场讨论“中国文化”,那些不具有当代价值的东西不值一顾。我们认定的中国文化一定带有我们的主观性,那些号称“客观地看待中国文化”的人因此不值得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文化话题都有主观性,不承认主观性的文化讨论,要么是思想混乱,要么是故意耍流氓。

三、什么是今日视角的中国文化?

说到个人文化,无非诚实、善良、勤劳、智慧、勇敢等品质。

说到今日视角的中国文化,应该就是契合普世价值的东西。在今日世界,背离普世价值的东西不配称为文化,这也正是普世价值之为普世价值的题中应有之意。

因此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的时候,我们就要从中国文化的长河里发掘、寻找与当代普世价值相契合的成分,那些东西才配称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只有共同承认普世价值的人,讨论“何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才有意义,才有望讨论出有价值的结果。

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吗?

近百年来,中国发生过三文波化保守思潮:1,与左派运动并行的二、三十年代文化保守运动,以《学衡》杂志为平台,后来成就若干大师,包括: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钱穆等。2,五、六十年代台湾三大儒推动的文化保守运动,以《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58年)为标志。3,当代,海外新儒家、台湾文化传承和大陆国学复兴。这三波文化保守思潮都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实践证明这种主流观点是站不住的,因为台湾在搞“文化去中国”,大陆在全面对抗普世价值。

五、“儒家核心说”的失败

“儒家核心说”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化保守思潮的主流观点,比如大陆中国思想史执牛耳者葛兆光教授、中年思想领袖许纪霖教授,近年来经常谈论“什么是中国文化”这类话题,都还在传递“儒家核心说”。他们都有非常敏锐的问题意识,可惜找不到答案,因为方向错了。儒家文化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吗?如果是,为什么中国社会对接普世价这么艰难?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表明以儒家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内圣外王”这个社会猜想失败了

儒家文化的问题在于:

1,绕圈子,制度问题不直截了当地面对和解决制度问题,偏要从道德修养上下工夫。这造成其社会效果缓慢、低下,遇到社会危机往往束手无策。

2,也正因为这个理论上的弱点,其表达往往下笔千言不落实际,而且玄而又玄晦涩难懂,远远脱离普通人民的理解水平和接受习惯。

3,这就造成了它在台湾的被排斥和在大陆的无效果。

六、雅斯贝而斯“文化轴心说”

俗话说“旁观者清”,中国文化的核心为何,中国学者还不如外国学者看得更清楚,因为他们没有后来两千年文化的遮蔽,而中国学者一说文化就浩如烟海,分不清真假与轻重。真是“人生糊涂读书始”,多读书不如少读书。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950年提出“轴心时代”概念,认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轴心,这个判断是不移之论。因此,何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从先秦诸子里去寻找。

七、“周秦之辨(别)”

三千年中国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周朝封建制时代,第二阶段是秦朝开启的君主集权制时代,也可以称为“秦制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差异非常巨大。前者是封建制,后者是君主集权制;前者是温和的礼治;后者是严苛的法制;前者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后者思想禁锢法家独尊;前者通常是有人道的时代,后者通常是无人道的时代。因此,秦制文明是周文明的高台跳水。寻找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把秦制时代的文化放在一边。

八、谁是先秦诸子最有影响的流派?

先秦诸子最有影响的流派是老子道家(战国时期叫“黄老学”)而不是儒家。《史记·论六家要旨》说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六家,阴阳家、名家、法家、墨家、儒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而道家能发挥各家的长处,收大成之功:“理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作者司马谈(司马迁父)认为老子道家是先秦诸子最有影响最为重要的流派。比较而言,他说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这一评价用之于“当代新儒家”依然有效。

我们应该相信汉代初期的司马谈呢?还是相信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学者呢?我认为应该相信司马谈,毕竟他离诸子的时代比我们近了将近两千年,况且他是官方史家,是那个时代最权威的学者。在何为先秦诸子最重要的流派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觉得比司马谈更了解,无疑是狂妄自大了,太自以为是了。

九、儒道比较

1,从先秦到汉初,没有一个邦国用儒家而强,汉初用“黄老”实现了“文景之治”。

2,广义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狭义百家争鸣发生于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鼎盛于齐威王时代。儒家殿军荀子曾经“三为祭酒”,即三次主持其事,《汉书·艺文志》记载:“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即荀子(又称孙卿)特别称道宋子(当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宋邢)的黄老思想。

3,战国黄老学即由老子之道衍生治国之法,深得那个时代的推崇。齐威王正是在这种思想风气推动下变法图强的。以法治取代礼治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4,黄老学代表性著作《黄帝四经》全书都在讲以道生法,开篇即说“道生法”。另一部黄老学著作《管子》也是这样的特色,其中明确说“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归结起来即“法出乎道”。这样的发挥完全符合老子之道,老子说“以正治国”,战国时期另一位黄老学代表人物尹文子解释说:“政(正)者,名法是也。”

5,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都以老子为其法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司马迁记载说“申子、韩子皆归本于黄老”。法家人物韩非、李斯最后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

由此可见,老子道家才是先秦思想的核心,这是合乎逻辑又合乎历史的结论。

十、为什么“法生于道”?

老子是东周王室的守藏史,负有为天子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的职务责任,《周礼·天官》说:“史,掌官书以赞治。”鉴于他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封建制已经难以维系,老子思考治理天下的良策,提出了自己“以道治国”的思想。

究竟什么是“以道治国”?

首先不是以礼治国,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其次不是以德治国,老子说“上德不德”、“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第三不是人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也不是靠祈祷鬼神治国,“以道治天下其鬼不神”。

也不是无所事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除了这些还剩什么可以选择呢?只剩下以法治天下了。

十一、《道德经》不讲人生哲学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光传媒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07/156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