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王干城: 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作者:
以今观之,老子道学与孔子仁学应该相辅相成,道学建制度,仁学树人格,二者缺一不可。

老子是讲政治哲学的,而不是讲人生哲学的,这一认识截止到司马迁都没有异议。《论六家要旨》劈头就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老子居天子咨询之官,当然首先要思考治理之道,况且天下已乱,哪有功夫思考人生哲学呢?

但是有一条暗线,从庄子到河上公到道教到魏晋玄学再到后来的人生哲学。东汉道教兴起,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以道教解释老子。魏晋时代庄学大兴,开始以人生哲学看待老子。从此以后,世人以庄子的解释为正宗,于是老子的政治哲学被庄子的人生哲学遮蔽了,长达两千年。

不别老、庄,看不懂真老子。

十二、老庄有别

老子处春秋末年,天下虽乱还似乎有挽救的机会。庄子处战国时期,天下已经不可收拾。老子是天子身边的近臣,庄子是边鄙小吏。因此老子致力于救世,魏源说“老子是救世之书”,而庄子致力于避世,远离世事才能苟活。所以老子讲政治哲学,庄子讲人生哲学。由于老子所处时代久远,是道家文化的开创者,他写政治哲学要以人生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隐喻方式,完全可以理解。

庄子与老子有三处显著分歧:

1,老子认为道的应用,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范围约大价值越大;庄子认为道的精华就在于个人修身,用于治天下就是浪费。

2,老子较早版本,包括竹简本、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都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也”,表明其政治哲学的性质。庄子说“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唐朝以后的老子修订本都是“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表明正是受了庄子的影响,对老子的理解从政治哲学转移为人生哲学。

3,老子十二字箴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庄子解说时故意增字为“为而民弗恃”,从约束候王转移为百姓自主,也是出于把老子政治哲学转向其人生哲学的目的。

十三、庄子为什么能够长期遮蔽老子?

自从魏晋时代庄学崛起,就垄断了对老子的理解,其实是庄子人生哲学遮蔽了老子政治哲学,长达一千八百年。主要原因是两千年秦制时代社会常常非常黑暗,士人有机会出世又能做点有益时代的事业机会稀少,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代都只能苟活于世,只能用庄子人生哲学麻醉自己,哪里还敢生文明政治的梦想?

两千年秦制时代,要么是异族入主的王朝,要么是汉族苟存的王朝,剩下的就是战乱时期,哪有机会落实老子的理想呢?不仅异族入主的时代不会,汉族苟存的时代也不会,因为有异族的压力,只能搞政治集权。一个成语透露了其中秘密,即“尊王攘夷”,后来叫“攘外必先安内”,意即集权对外,从东周一直延续到今天。

南北民族的对峙与冲突决定了两千年秦制时代的制度选择,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南北民族的对抗与冲突对塑造中国历史的作用超过其他所有因素的总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说“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压力,南方汉人只有集合起来才能进行有力的对抗”,他们看透了集权制的底相。

十四、秦制时代,儒家在干什么?

从秦朝到满清,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秦制时代,基本特征就是“阳儒阴法”、“儒法互用”。儒家通常只能在法家的框架内做些劝勉和弥补的工作,即只能劝勉掌权者提高德性,几乎从不讨论制度的根本变革。所谓“内圣开外王”,当代没有实现,古代更不可能。孔子不主张无休止地劝勉,“再而可”,而秦制时代的士大夫则认为劝勉无极限,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敢做别的。比如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其名作《东莱博议》中就说臣子对君王要善尽劝勉之责,如果君王不听,那就继续劝,没有劝不好的皇帝,只有不会劝的臣子。儒家迷信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认为只要自己天理功夫涵养到位,就可以感天动地,当然能感动皇帝。历史证明这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古代帝王愿意纳谏者稀少,拒不听劝者众多,不管臣子多么尽心,有多么好的口才。

十五、唯一的例外:明清之际启蒙思想

古代士人“内圣开外王”的理想一直没有成功,只有一次例外,而且只有思想没有实践,就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

儒家坚持孔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每个朝代都不停地劝皇帝做明君,虽然一直没成功,还是也有他们开窍的时候,即明亡以后,承续宋明儒学的东林学派后学,鉴于亡国之痛,终于想到要更新制度。尤其是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从猛烈批评君主集权制开始,构建一系列新制度设想,与欧洲近代思想相契合,被梁启超那代维新人士评价甚高。

三大儒以博学著称,不可能不精研老子,王夫之专门写了一部《老子衍》。他们的思想其实深受老子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延续。比如顾炎武的地方自治思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很可能来自于老子的“小国寡民、不相往来”。黄宗羲的民本法治思想,“以天下之法代一家之法”,很可能受老子“贵以贱为本”的启发。王夫之的自由思想,“因天下用而用天下”,应该是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翻版。

三大儒的启蒙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契合再次证明老子思想足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十六、老子思想的高度

老子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深相契合。原因是老子与欧洲启蒙思想家都在为自己所处的封建时代找出路,正如两个医生面对同样的病人开出同样的方子,这毫不奇怪。

秦制时代不理解老子,是因为人们受到庄子的遮蔽。当代中国人仍然不理解老子,是因为受马克思“历史五阶段论”的遮蔽,不敢想象老子所处的“奴隶制时代”(按照他们削足适履地推定)会有高超的政治哲学。实际上中国封建制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之间的周朝,远早于欧洲。抛开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遮蔽,实事求是地看待老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思想,不得不承认他的思想就是中国本土自生的法治启蒙思想。

十七、老子的知音在外邦

中国的老子研究者一直在庄子的遮蔽之下,看不懂老子真相,反而是外邦学者更能看得明白。比如中国科技史的创立者李约瑟教授,他早就指出老子思想是中国的民主政治思想。当代著名汉学家安乐哲、老子专家John A.Rapp都认为老子思想主要是政治哲学,并给以高度评价。

中国也有某些智者明白这一端倪,比如近代翻译家、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老子就是中国古典时代的自由主义。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古典时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虽然他们的评价还不够到位,毕竟在前面着了先鞭。

十八、老子思想系统

老子思想就是中国古典时代的宪政启蒙思想,要点包括:

1,民本思想:“贵以贱为本”。

2,法治思想:“以正治国”。

3,经济自由:“我无事而民自富”。

4,思想自由:“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社会自治:“我无为而民自化”。

6,地方自治:“小国寡民、不相往来”。

7,文化多元:“乐其俗”。

8,小政府;“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9,有限政府:“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0,服务政府:“我不敢为主而为客”。

11,尊民政府:“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2,柔性政府:“柔弱胜刚强”。

13,虚位政府:“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十九、老子与林肯

我在新世纪之初发现老子再三申述的十二字箴言与林肯的“三民主义”一一对应,可以说是老子思想契合于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的铁证:

老子十二字箴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林肯“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

“生而不有”,民有也;“为而不恃”,民也;“长而不宰”,民治也。

老子与林肯的共同思考其实也是管理学在政治领域的展现,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处理好三权: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非常简单。

二十、老子与孔子

史载孔子三次拜见老子,也许有后人演绎的成分,但至少见过面,应该是可信的。

孔子向老子讲述自己的人生志向,就是“复周礼”,认为周礼太好了,“郁郁乎文哉”,痛恨后来的礼崩乐坏。老子直接批评孔子:“你说的周礼和制作周礼的先人都不在了,时代不同了,应该考虑以新的方式治理天下了。”老子的创见就是“以道治国”,他想表达的就是“以法治国”。

孔子本来对自己的一整套理论非常自信,跟老子交流后感到信心不在了,所以三天不说话。此后应该是讲仁多于讲礼了,所以儒家后学即以仁学为主体了。

以今观之,老子道学与孔子仁学应该相辅相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光传媒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07/1565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