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家央企近期发布人力资源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这与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反差。报告引述相关企业说,年轻人不愿从事蓝领工作是发生用工荒的首要原因。
中国央企中智咨询人力资本数据中心近期发布《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剖析了中国制造业用工荒的现状。
这家机构调查了128家国企、民企、外资、中外合资等不同背景的企业。调研结果显示,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近期遭遇了用工荒的问题,另有13%的企业表示常年存在用工荒和用工短缺的问题。在这些面临用工荒的企业中,超过半数表示他们缺少技术工人和普通操作工,另有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他们缺乏所有类型的蓝领员工。
制造业地位下滑
随着中国国民收入增长,其制造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近年来明显降低。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32%降至去年的26%。但另一方面,在新冠(中共病毒)疫情肆虐全球的过去一年来,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二、第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分别高出GDP同比增速1.2个百分点。
既然制造业的增势看似良好,为什么不少企业还是有用工荒的问题呢?现居美国的中国经济社会学者何清涟指出,这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用工制度有关。
“因为中国的用工需求季节性很强,按订单来,而产业中通常也没有多少培养出来的熟练工,所以每到有订单,需要用大量工人的时候,当然没有足够的合格蓝领工。”
何清涟的看法只是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之一。这份报告说,九成参与调研的企业认为,这与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低有关,另有超过四成的企业认为这与蓝领用工需求近期大幅扩张、一线蓝领的工作条件较差、薪酬福利缺乏竞争力有关。
中国媒体“第一财经”日前引述五年前成立的苏州猛狮智能车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宪胜说,年轻人进厂意愿低与整个社会对“靠技术吃饭”的蓝领普遍不够尊重有关,而这样的歧视在年轻人当中可能更加严重。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报告引述相关企业说,年轻人不愿从事蓝领工作是发生用工荒的首要原因。
在招工难的同时,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表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鉴于“国内外环境和疫情变化”有不确定性,促进就业任务更加艰巨。而中国人社部近期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最缺工”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在短缺程度加大的34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包括“钢筋工”、“机修钳工”等等。
深圳财经评论人士邹涛表示,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与他们中很多人的就业期待存在根本矛盾。
“现在大量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与社会存在脱节,他们大多不愿进工厂一心做工人,但办公室的工作又不可能有那么多,所以很多人高不成低不就。”
早在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就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此后多年间,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另一方面,制造业比例下降、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乡产业转移等因素让这个长远战略目标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受到体制和人才等原因的制约。
前中国工信部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近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说,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受到体制和人才等原因的制约,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三十年。他说,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是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包括企业公平竞争机制不健全、税费重、金融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不够等等。
邹涛分析说,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不强,因为他们成天想得最多的通常是怎么“活下来”。国内制造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不光企业要变,政策更要变。
“中国制造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光靠某些企业或民间资本的努力可能很难实现,这可能更需要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包括支持直接融资。”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制造业具有劳动力市场庞大、产业链相对完善等长期优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难被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