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袁世凯对义和团的处置

作者:

袁世凯

6月16日,朝廷发布上谕更明确地说,虽然拳民仇杀教民,肆行无忌,本应严行剿办,但“愚民无知,姑开一面之网。即著责成刚毅、董福祥,一面亲自开导,勒令解散;其有年力精壮者,即行招募成军,严加约束。该拳民既以义勇为名,如足备折冲御侮之资,朝廷原可宥其前愆,以观后效。究竟该拳民临敌接仗,有无把握,世铎等须细加察验,谋定后动,万不可孟浪从事。”

此谕虽责成刚、董二人“亲自开导,勒令解散”,但实质是要拣选义和拳中的年轻力壮者“招募成军”,一些拳民就可以军队的名义继续存在。但形势变化极快,义和团尚未被招募成军,6月21日,慈禧最后决定向列国开战,发布战争动员令,传旨嘉奖团民为义民。23日,命令各督抚将“义民”召集成团,抵御外侮,特别强调“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办!”这几道谕旨,标志着清廷对义和拳由剿到抚政策最终完成。

朝廷的这几道谕旨,使袁世凯此前严厉处置义和团的种种规定的合法性顿然丧失,在他严打下潜藏数月的山东义和团突然重起,来势凶猛。面对这种情势,袁世凯决心抗不遵命,上奏朝廷说山东良民无心聚众结团,如果现在召集成团,那些一向为非作歹之徒必然会借机公然啸聚,结果是他们不但根本不能抵御外侮,反而使大陆先受其祸,所以对“匪”依然要严厉查禁。当然,对朝廷谕旨他也不能全然反对,表示朝廷办团的决定完全正确,自己会延举公正绅士,认真举办团练。

曾有义和团首领持端王载漪、庄王载勋的令箭到山东济南见袁世凯,说奉端、庄二王之命来此设“坛”。袁世凯大惊,集僚属商议,认为如果允准,则祸患地方;如果不准许,端、庄二王把持朝政,严谴立至。最后决定采取王士珍提出的建议,以“盗王家令箭罪”将该首领斩首,令箭封还。

在找种种理由拒绝朝廷谕旨时,他又一再向朝廷大表忠心:“倘有敌兵登岸,即当躬亲出省督队,与之决战,捍患固圉”,“无论何国来犯,即当亲督各营,竭力剿办,但有臣在,必当尽守土之职分”,“共保危局”。

东南互保以及慈禧太后西狩图

对义和团,无论是山东本地的还是闯入山东的直隶义和团,袁世凯都无情镇压。由于整体不赞成朝廷政策,所以他加入了东南诸省督抚与开战国达成的“东南互保”行列。甚至可以说,他在东南互保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北方各省的电杆电线多被义和团砍毁,包括京师对外电讯基本中断,传递消息非常困难。只有袁世凯在山东境内严控义和团,保护电线电局,所以还能保持线路畅通。朝廷的宣战上谕只能以传统的“六百里加紧”的方式传送全国各省,除直隶外,山东离京城最近,所以袁世凯是除直隶总督外最早接旨的。他知道此事极其重大,在6月23日利用电报率先向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四人通报了中外决裂的消息,并表示自己未敢声张。盛宣怀与东南一众督抚得到消息后,开始了紧锣密鼓的“东南互保”谋划,并高度称赞袁的不事声张。加入“东南互保”的省份只有山东是北方省份,是义和团的发源地且又开始活跃,这是他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远处“东南”且局面相对平静等人的处境大不同之处。而且,烟台设有领事馆的有15个国家,能否在义和团的故乡保护洋人的安全,是对他的考验,甚至是对东南互保的考验。

他决心一定要镇压义和团,但此举又违背朝廷旨意。精于权谋、善于应变的袁世凯抓住八国联军猛攻天津、朝廷命令他派兵马前去增援的机会将计就计,采取了极其狠毒的一招。他命令所有义和团都前往天津增援,令示地方官员:“查东省与直隶交界一带,冒充拳民而实为匪者甚多。现经本部院分缮谕单,派员饬赴各属剀切示谕,果系忠愤义民欲为国家效力,谕令其即日驰往天津等处,帮助官军齐心拒敌,以伸同仇之忱。倘畏葸不前,仍复结党横行抢掠滋事,即系乱民而非义和,应即严捕渠魁,照土匪章程惩办。如敢拒捕,格杀勿论。”

他还四处张贴告示,劝诱义和团迅速离开山东,北上抵制八国联军,强调真正的义和团现在都聚集在北京天津,为朝廷效力,攻打洋人,并且功成之后还有重赏,所以切勿在本省停留。凡是依然逗留本省的,必定是假冒、伪托的义和团,毫无忠义之心,都是黑团。良民要千万留神,不要受这种“匪”的诱胁。官兵剿捕时,玉石难分,保住自己身家性命最重要。“津沽战船毕集,洋兵麇集一方。现已调兵勒捕,断难任其逞强。洋人罪大恶极,无不立见消亡。谕尔拳民义勇,均各效力疆场。现既叠邀重赏,尤应激发天良。速赴前敌助战,毋再羁留故乡。”

如果是义和团,就应赶赴天津与洋人作战,不去天津仍在山东境内的,就是不忠于朝廷的应剿之匪,且格杀勿论!这个办法一方面表示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另一方面派兵把山东战斗力最强的一部分义和团“礼送出境”,大大减低了消灭山东义和团的困难。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柏克研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616/1606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