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什么样的蘑菇有毒?“穿鞋、戴帽、穿裙”的蘑菇不能采!

作者:

图片来源:搜狐

“大爷,你现在能瞧见什么东西?”

“这里有点水,还下着小雪。”说话的是云南玉溪的一位大爷,在吃蘑菇中毒后被送往医院救治。说这话时他正躺在病床上,打着吊水,手指着天花板比比画画。

六七月份,是吃蘑菇中毒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云南人总是能凭借吃菌中毒出现幻觉登上热搜,被网友调侃“扶我起来,我还能吃”。

云南人爱吃的见手青等牛肝菌,如若未煮熟或炒透,便会中毒,出现“小人国”幻觉。去年便有一名云南女子,吃牛肝菌中毒后躺在病床上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称看见了小精灵、云彩,还不停地挥手,与“小精灵”和“云彩”打招呼。

2010至2020年,云南吃菌中毒发病人数占四成

蘑菇中毒是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共报告蘑菇中毒事件10036起,发病38676例,死亡788例,每年报告的蘑菇中毒疫情数量逐渐增加。

蘑菇中毒发生在全国各地,在中国西南地区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2010年至2020年间,西南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共报告6062起,导致24444人患病,454人死亡。其他地区的发生情况分别是中部地区(1900起)、华东地区(1132起)、华南地区(423起)、西北地区(213起)、华北地区(153起)和东北地区(153起)。

这11年间,云南、湖南、贵州、四川和江西5省报告的数量较高,占总发病人数的79.7%,总死亡人数的74.6%。其中云南报告的数量、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0.0%、43.6%和41.0%,远远高出其他省份。

蘑菇在温暖多雨的夏秋季节更为丰富,因此蘑菇中毒的爆发的高峰期为夏季至秋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5月至10月发生的蘑菇中毒事件占总数的94.1%。云南在7月份出现明显的暴发高峰期,湖南、贵州在6、9月份出现2次暴发高峰期。

急性肝损害型致死率最高

吃蘑菇中毒后出现幻觉属于神经精神型中毒,发病快,多在4-24小时内恢复。因此不少网友甚至表示想尝试一下,想看看小人国到底长什么样。

但吃菌中毒的代价远不止这么简单。两年前云南德宏一家人因为食用了自己采的致命鹅膏,一家四口全部死亡,其中两个孩子一个十四岁,另一个只有四岁。食用致命鹅膏中毒后,病人早期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逐渐好转,出现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急性肝损害,严重者因急性肝衰竭死亡,这种中毒症状被称为急性肝损害型,是造成我国蘑菇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

(吃菌中毒常见的7种类型)

“穿鞋、戴帽、穿裙”的蘑菇不要采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但有些方法存误区。例如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事实上蘑菇是否有毒与颜色、生长地是否潮湿无关。口蘑生长在草原的羊粪上没有毒,剧毒的鹅膏菌反而多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地上。

高温或油炸可去毒的说法也是不靠谱的。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例如上文提到的致命鹅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指出,大多数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在私人家庭环境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主要是自采野生蘑菇造成的。“穿鞋、戴帽、穿裙”的蘑菇不要采。因为有“菌盖、菌环、菌托”的蘑菇多为鹅膏属,而鹅膏属的蘑菇大多都含毒或剧毒。但没菌托和菌环的蘑菇仍可有毒。如剧毒的肉褶鳞环柄菇和毒粉褶蕈都没菌环和菌托。

总而言之,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7月雨水充沛,各地蘑菇成簇出现,正是蘑菇中毒的高峰期。有毒蘑菇难以鉴别,市民要充分认识到摄入潜在有毒蘑菇物种的风险,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尽可能选购人工栽培蘑菇食用。

责任编辑: 李雨菡  来源:搜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01/161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