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卫夕: 互联网领袖们的形象到底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作者:

对于科技圈的创始人领袖而言,两个重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第一、在客观上,他们的整体公众形象从正面逐渐变得糢糊甚至开始变得负面;

第二、在主观上,他们的行事变得低调,或收起锋芒、沉默寡言,或直接隐退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科技圈,同样也上演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

这不由得让人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

是什么改变了科技领袖们的形象?

又是什么让创始人们整齐划一地变得低调乏味?

有人说,这还用问,当然是监管啊!

没错,监管当然是一部分原因,或者说监管只是表层原因,其实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篇文章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

曾几何时,当人们聊起科技领袖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起这样的形象——

乔布斯不修边幅地侃侃而谈,有年轻的比尔盖茨飙车被罚的经典照片,有扎克伯克那张“Im CEO,Bitch”的名片…….

不仅美国如此,中国更有张朝阳时尚杂志封面赤裸的上升、马云西湖边和金庸的谈笑风生、陈天桥梦想打造中国版迪士尼的雄性勃勃,以及28岁金山总经理雷军的意气风发,还有在唐岩在纳斯达克上市后竖起的中指…….

那时的科技领袖是“青春、热血、反叛、激情、梦想”的代名词。

然而,今天,他们与这些词已经渐行渐远。

曾经,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摇滚巨星;

今天,他们变成了资本无序扩张的代言人。

曾经看电影《社交媒体》热血沸腾的少年们如今已经在扎克伯克亲手创造的社交媒体上对其口诛笔伐。

时过境迁,今天我们看到的科技领袖的形象已经变成了低调的库克、沉默的纳德拉、滴水不漏的桑达皮猜、西装革履的扎克伯格、谨小慎微的马化腾、不再口无遮拦的马云、清空全部饭否的王兴、悄然隐退的黄峥、被迫低调的刘强东和卸任董事长的张一鸣……

甚至,曾经的“红衣大炮”周鸿祎也刻意收起了他的锋芒。

在今天的叙事语境里,我们已经很难将他们和“青春、热血、反叛、激情、梦想”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了。

取而代之的变成了”资本“、“内卷”、“困在系统里”、“996”、“大数据杀熟”、“隐私”、“监管”、“垄断”、“围墙花园”、“扼杀创新”、“野蛮生长”、“无序扩张”。

短短二十年,这种巨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二、

其中的核心原因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曾经的屠龙少年如今已经悄然长出了龙鳞。

20年前,科技行业占 GDP的比重还很小,当1994年当世界上第一款浏览器 Netscape刚问世的时候,整个地球上只有不到5000万台个人电脑。

但是今天,拥有智能移动电话的人已经超过40亿——这数字占到了地球成年人口的75%。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了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从城市到乡邨,从黎明到黄昏,从摇篮到坟墓,从经济到思想。

我们每天都在和科技巨头的产品水乳交融地打交道。

注意——“水乳交融”这个词并不夸张,“水乳交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没有这些科技巨头的产品,我们甚至不能正常地生活。

没错,它们提高了效率,创造了效用;

它们促进了经济,丰富了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他们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他们的贡献无论从哪一个维度而言都不应该被抹杀。

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随之而来——当互联网如此深入、如此大规糢地融入到大众生活时,一旦公众利益和公司利益产生冲突,他们会如何选择和取舍?

毫无疑问,作为“经济人”的企业主体,科技巨头们很难在这条微妙而纤细的钢丝上保持平衡。

当必须做出取舍时,他们的选择往往会是公司的利益,这背后是资本追求永恒增长的必然要求。

于是,曾经的屠龙少年在历史的进程中悄然长出了龙鳞。

三、

另一个很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稳固的巨头格局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创新。

毫无疑问,互联网格局存在非常明显的阶层固化,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谷歌、亚马逊、Facebook统治行业已经超过10多年了。

没错,它们越来越大,Uber、Airbnb、Booking、Zoom等后来挑战者在规糢上和他们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中国相对没那么明显,在移动时代至少出现了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京东这些新晋挑战者,但腾讯、阿里的生态优势依然在长时间内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你的创业公司,要么姓马、要么姓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互联网阶层固化的一部分。

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今天的互联网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竞争,而升级为生态层面的竞争。

一旦成为巨头通过资本和流量去构建生态护城河,优势就变得坚不可摧、很难撼动。

没错,这种企业层面的阶层固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向了企业家的形象。

他们缺少了戏剧性,他们曾经扮演过挑战者,然后他们成为王者,接着他们一直稳坐铁血王座,他们没有了新故事,没有了变化。

人们喜欢逆袭的故事;

但人们不喜欢强者恒强,那是逆袭的敌人。

四、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在第一代 Macintosh上市的1984年发布过一个经典的广告短片——《1984》

短片中一位年轻矫健的女性将大锤砸向了暮气沉沉的老大哥。

这支著名的广告之所以被人称颂原因就是它生动里阐述了勇于打破旧世界的年轻一代对垂老体系的反叛。

今天,在游戏公司 Epic诉讼苹果 AppStore分成垄断案开庭的现场,曾经的意气风发要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反抗者苹果如今俨然已经成了广告片中的老大哥。

是滴,当一个公司成为平台的时候,它就具备了收税的能力。

收税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当这种收税的权力完全没有制约和制衡的时候,它的正当性受到广泛质疑就变得理所当然。

天下苦苹果税久矣,而在互联网界,苹果税只是众多平台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打压生态参与者的一个缩影。

马云曾将互联网比喻成新时代的水电煤。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水电煤其实都是公共产品。

而公共产品背后意味着公众利益。

五、

1998年,《中国计算机报》著名 IT记者刘韧将他采访的中国邨 IT创业者的故事汇聚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知识英雄》

以此为起点,从 PC硬件软件时代到后来的网络时代,IT创业者在大众心中长久以来都是英雄的形象,他们的故事被大众津津乐道。

为什么那时的他们被传颂为英雄?

因为彼时他们不依靠背景、不占据资源、不投机倒把,而是仅仅凭借自己的才华用代码在键盘前构建一个未知的新世界。

这是经典的好莱坞式的故事。

当这种故事在现实中真实上演的时候对大众有着天然而震撼的冲击力。

无独有偶,当《时代》周刊的主编、《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写一本美国早期 IT创业者群像的书的时候,书的名字被取名为《创新者》。

是滴,他们曾开创了一个时代,他们将人类带入 PC、互联网时代,所以那时候的他们毫无疑问是英雄。

那时候,代码里还没那么多对人性的算计;

那时候,设计那么多策略的产品经理岗位还没诞生;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卫夕指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29/168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