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爸爸打我,这辈子都记在心里”:比起挨打,这件事更伤孩子…

从一开始父母就做到不偏心、不双标才会有最好的结局,才能养出心智健全的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孕育出相爱相依的手足情。

“爸爸打我,这辈子都记在心里!”

是什么样的遭遇让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父亲撂下如此狠话?

故事还得从一通报警说起。

女孩因为和弟弟发生了点小矛盾,父亲便不由分说地打了她5个巴掌,内心无比委屈的女孩于是选择报警。

实际上,女孩报警不单是因为这5个巴掌,更多是想向平日里总是偏心弟弟的父母讨一个公道。

同样都是自己的孩子,凭什么姐弟一有冲突,错的人永远都是她。

对此,女孩的母亲坚决否认女孩的指控。

在她看来,自己对女儿很好,有什么名牌从来只给大女儿,小儿子根本没有这种待遇,女儿怎么能觉得自己偏心。

但在女孩眼里,名牌的衣服再昂贵,父母的一次偏心就足以让这些奢侈品价廉如土。

特别是父亲每次不红青红皂白地偏袒弟弟,只指责自己,虽然自己平日里跟弟弟的关系还不错,但父亲的做法让她尤其不舒服。

对着女儿就唱红脸,对着小儿子唱白脸,一有矛盾就让女儿当“背锅侠”,也难怪女儿如此记恨父亲。

女孩如此大动干戈地报警,无非是想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偏心,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爱拿回来而已。

物质的堆砌只是表面上的爱,真正能深入孩子内心的爱是一视同仁,是不偏不倚。

所以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太双标。

区别对待的教育,是瓦解家庭和谐的一大陷阱。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把原本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爱分走了,孩子会一直无动于衷吗?

显然不会,他只会认为父母不够爱我,进而怨恨父母,同时也会仇视被偏爱的一方抢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爱,进而疏远对方。

有时候手足不和,看似只是孩子之间的纷争,实际上也是孩子跟父母之间一场无声的拉锯战:

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而父母对自己的偏心浑然不觉甚至视若无睹。

久而久之,父母便和孩子渐行渐远。

影视剧《都挺好》里苏家一家人便是如此。

苏母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父母,平日里处处紧着女儿明玉,给女儿吃泡饭,给两个儿子的却是火腿和煎蛋。

女儿都要上大学了,是个大姑娘了,还要求她给小儿子洗内衣内裤。

更可气的是,为了供大儿子出国留学,不打一声招呼就把小女儿的房间卖掉,让女儿每天都和父母蜗居在小房间里睡觉、学习。

明知道明成不是学习的料,还是硬生生逼迫明玉放弃清华的机会去读学费全免的师范大学,这样就能花高价送明成去读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

尽管明玉多次控诉母亲偏心,可苏母始终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丝毫不为自己的偏心做出一点掩饰。

苏母明晃晃的双标行为,寒了明玉的心,也骄纵了明成的任性,致使明玉与明成从小到大就如针尖对麦芒,一言不合就吵个天翻地覆。

她的偏心行为也把自己与女儿的关系推向了冰点,以至于明玉后来选择与原生家庭“决裂”。

多胎家庭里,父母偏心是手足关系乃至亲子关系的一条高压线。

父母的爱一旦倾斜,孩子的心也跟着开始走远了。

父母偏心,无疑是给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埋雷。

父母今日种下的偏心的“种子”,来日定会结出手足不和、亲子相疏的“恶果”。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偏心的本质就是对孩子的抛弃,是父母伤害孩子最令人痛心的方式。

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亦或是一个动作,都能轻而易举地让一个孩子的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父母的一刻偏心,有的孩子却用一生在治愈。

在知乎里,一个关于“觉得父母偏心的孩子长大后会什么心理缺陷”的问答帖下集结了很多同病相怜的孩子。

他们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自卑而敏感的讨好型人格。

被冷落的童年,造就了他们一辈子难以摆脱的讨好型人格。

父母的偏心,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他们性格发展的分水岭。

美国教育学家米基·法恩就曾说:讨好型人格来源于童年创伤,即父母从来没有或极少给过孩子“无条件的爱”。

偏心的本质就是有条件的爱,只有当孩子满足了偏袒另一个孩子的私心时你才会认同和爱那个“懂事“的孩子。

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形成“我不配,我不值得”的低自尊心态。

心理学专家张敏在谈及讨好型人格时就强调,如果父母不去对孩子的“讨好型人格”的倾向进行修正,那孩子的人生可能会比较自卑,他会没有自我,这样的人生太辛苦了。

在父母的余光中夹缝生长的孩子,太难了。

每一个自卑又敏感的孩子的背后,实际上都藏着一个颤抖的、无助的灵魂。

相比中途离场的父母以及姗姗来迟的爱人,兄弟姐妹才是孩子一生中陪伴他们最长久的人。

小时候是相互陪伴,长大后是相互扶持,这样的手足情,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我们终将会离去,能留给孩子的,除了良好的品行,或许就是珍贵的手足情了。

要想孩子们之间拥有坚不可摧的手足情,为人父母这两件事一定要做:

1、承认偏心的客观存在并克服它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道,孩子的出生顺序会明显影响父母的态度。

《时代》周刊高级编辑杰弗里·克鲁杰也表示:95%的父母都是偏心的,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由此可见,父母的偏心是普遍存在的,父母也是人,也是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不可能做到完全一碗水端平。

但不能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就把偏心合理化了。

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它的存在并尽力去克服,而不是自欺欺人,用错误的方式去掩盖自己的偏心,最终误伤了孩子。

2、不比较,不站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父母要做的是给予欣赏与肯定,而不是比较。

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奔跑,互不干扰,才能跑得更稳更远。

其次,不要去参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孩子之间的问题交由孩子自己解决,父母可以充分相信孩子具备处理冲突的能力。

心理学教授劳里·克莱默的一项长达十多年的追踪观察表明,年龄在3岁~7岁的小孩平均每小时与兄弟姐妹发生3.5次的冲突。

同时他指出,虽然冲突不断,但因为手足关系与朋友关系不同、无法选择,所以孩子们能够在日复一日的冲突中学会谈判与妥协。

《家庭问题杂志》2013年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有手足的孩子比独生子女拥有的社交技能更多。

可以说,孩子们儿时的手足关系是他们成年后人际关系的风向标。

孩子们在与手足朝夕相处的过程,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

所以,在拥有多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不站队、不比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难得连。

父母千万不要妄想血缘能自动修补情谊,坚不可摧的手足情都是父母和孩子精心经营的结果。

父母的偏心对孩子的影响,不只是一时,更是一世。

儿时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是很难做到跟父母、跟手足、跟自己和睦相处的。

所以,千万别等到裂痕出现才想着修补。

从一开始父母就做到不偏心、不双标才会有最好的结局,才能养出心智健全的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孕育出相爱相依的手足情。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富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318/172235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