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力雄:像照片那么单薄的层次——回忆新疆旅行见闻

作者:
我在巴扎拍照片。跟以前见的巴扎感觉几乎一样,取景框里看到的画面也差不多。想想我拍的新疆照片,很多都是巴扎的内容。仅仅是这样开车走,无论走多少地方也只能掠过表面,深入不到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相信绝大部分来新疆的汉人摄影者也是这样。之所以巴扎的照片最多,因为只有巴扎是对外的、开放的,外人可以进入。巴扎虽然形象丰富,但是都在表面。外来人可以拍出一些照片,却也只停留在照片那么单薄的层次,后面一无所有。

资料图片:一名维吾尔族男子正在照料他的坚果摊。

从若羌到且末,几年前还是难走的碎石搓板路。那时驾驶汽车常有甩尾跑偏,方向失控。现在公路铺成了油面,好走多了。不过可能是为了提早完工,凸现政绩,当时没修涵洞。现在又一段段挖开油路修涵洞,汽车需要不时下路走便道。一路很少有车,新铺的油路好像就是给我们这一辆车专用的。

一路阴霾,阳光朦胧。天空充满浮尘,是沙漠地区特有的景象。休息时,见一汉人农民在路边舀下雨的积水兑农药。他是四川人,三十多年前家乡苦,来了这里。来时村里维族、回族、汉族各占三分之一,现在维族只剩两户,其余都搬走了。说是去了他们父母那里,我想应该是不愿和汉族混居才搬走的吧。

一个名叫塔提让的乡镇正好有巴扎。这一带虽是新疆死角,巴扎上主要是维吾尔人,仍有汉人做生意,光是卖菜的河南人就排了一串。一个甘肃天水的卖鞋汉人,在且末已经六年,告诉我现在生意不好做,一双军用胶鞋过去批发价是八块八,他零售卖十块。现在批发价提高到九块八了,要提零售价老百姓不接受,而不提价每双鞋只赚二角钱,你说卖还是不卖?现在什么都涨价。油料一涨,运输费就涨,其它都跟着涨。他家住且末县城,来这个巴扎,要花五十元把货运来,交六块钱管理费可以摆一天摊。他会说一点关于生意和数字的维语,别的不会说。他说爹妈在天水,生意做不下去就回去。问他跟维族处得怎么样,回答维族好的比汉族好,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天下都一样。

我在巴扎拍照片。跟以前见的巴扎感觉几乎一样,取景框里看到的画面也差不多。想想我拍的新疆照片,很多都是巴扎的内容。仅仅是这样开车走,无论走多少地方也只能掠过表面,深入不到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相信绝大部分来新疆的汉人摄影者也是这样。之所以巴扎的照片最多,因为只有巴扎是对外的、开放的,外人可以进入。巴扎虽然形象丰富,但是都在表面。外来人可以拍出一些照片,却也只停留在照片那么单薄的层次,后面一无所有。

到且末县城吃饭后,开车在县城转。这里和其它县城一样,都是毫无趣味的新建筑,街道宽阔,给人留不下印象。离开且末几十公里,便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支线。这段路我原来没走过。大概有一百多公里,便和从轮台到民丰的沙漠公路主线汇合。我三年前那次走沙漠公路,路两侧还是用干芦苇固沙,现在被种植的活沙柳取代。绿色沙柳夹在公路两边,遮蔽了大漠景象。据说干芦苇固沙效果不如有根的沙柳。当然除了追求固沙效果,可能还因为钱多了,要追求外观效果。在中国体制中,只要能给视察的上司留下深刻印象,就有利主事官员的升迁,因此在“形象工程”上是舍得花大钱的。

路两侧的沙柳生机勃勃,全靠金钱支撑。路过一个泵房时停车休息,值班人是一对甘肃夫妇。他们说,几百公里公路两侧的沙柳都得常年灌溉,用于滴灌的胶管每米三十元,每隔四公里要花十几万元打一口水井,建一个泵房。每个泵房需要二个人看守,从三月值班到十一月,冬天撤回。整条沙漠公路有一百多个这样的泵站。

泵房附带值班人的宿舍。房间面积狭窄,小小卫生间被当作储藏室。对值班夫妇来讲,室内面积是宝贵的,解决排泄可以在沙漠上,洗澡也可以随便找个地方,不需要卫生间。看守泵房的甘肃男人说,能来这里工作是要托关系的。

傍晚下路扎营。看到天边有乌云闪电,没有在意,认为雨不会下到沙漠中心。但是在睡梦中被狂风吹醒,风卷沙粒打在身上如针刺一般。睁眼看,黄沙已遮天闭月,赶快逃进车里,关好门窗。听车外风吼,一会就变成雨打车顶。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23/179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