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肠道受损,身体隐约有5个“反常”,或是息肉已萌芽,不要拖成癌

小周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结肠上长了几颗小息肉,当下经医生行镜切除,对身体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当时医生提醒他,肠息肉容易复发,建议半年后再来复查。然而小周认为息肉已经切除,且在术后几天内都没有发生什么异常,于是渐渐忘记医生的嘱托,没有再去医院复查。

一年后,小周因为持续大便出血近一个星期而到医院检查,而这一次,医生在其肠道内发现了更多的肠息肉,有些甚至有一公分大小,后经过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肠癌三期

小周很诧异:明明已经切除了,怎么还会长出来?不过一年多时间,怎么就发展成癌了呢?

一、肠道为什么会长息肉?

从广义上来讲,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黏膜局限性隆起。

肠息肉一般多见的是炎性和腺瘤性息肉,前者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后者与肠黏膜表面细胞更新的失衡有关。肠息肉发作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肠息肉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肠息肉。

肠息肉患者出现症状较少,部分可能长期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在体检中才会发现。但如果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能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要注意警惕。

1、便血。大便带血或黏液血便是肠息肉多见症状,血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暗红,量不多,夹有粘液,但有时也会忽然大量出血。

2、排便习惯改变。肠息肉患者多数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例如,当息肉较大时,可能会引起便秘,或大便变细,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反复交替的便秘与腹泻

3、腹痛。当息肉表面溃疡、糜烂,就有可能出现弥漫性腹痛,在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

4、带蒂息肉脱出肛门。位于直肠的较大息肉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部分息肉在大便时可脱出肛外。

5、其他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如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要考虑是否得了息肉病,其中,P-J综合征(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为家族性遗传病)比较常见。

若发现自己出现过上述疑似症状,不要侥幸,应及时到医院排查病因。而无症状健康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若结果正常,可以过5年后再检查。对于小于2厘米的良性息肉,可以在肠镜下切除送病理检查;对于大于2厘米的息肉,因为具有恶变可能,通常先在肠镜下取一点组织做病理化验,以做进一步检测。

二、肠息肉会拖成癌吗?

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一般将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比如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特别是大于2厘米的,癌变几率还是非常高的。

癌变过程跟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据相关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5-10年(当然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

所以,虽然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癌变的可能,一旦在体检中发现肠息肉,最好还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遵医嘱进行复查,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

三、肠息肉手术切除后,仍需防复发

原则上,一旦发现有息肉,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长大后也会有腺瘤化的可能,还是切除为好。

常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黏膜切除术、微波、激光、手术治疗等等。如目前最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此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创伤小、安全性高、较易恢复等特点,目前成为主要的治手段。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肠息肉即便切除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息肉的复发率还是比较高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辉解释,息肉切除后肠道内仍然有可能长出新的息肉,且由于肠腔弯曲的构造,更容易形成视野死角,加上其它影响因素,极易造成息肉漏诊。所以,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肠镜很重要。

一般建议,息肉摘除术后,每年需进行一次肠镜复查,若2-3年未复发,则可以每3-5年复查一次。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验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癌变。

全文总结:肠道息肉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肠息肉虽不容易根治,但手术切除配合辅助治疗,可延缓息肉生长。对于息肉高危患者,除了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红肉及辛辣、腌制食品之外,关键是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05/1811856.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