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这种不死的癌症,中国至少有1亿患者!

作者:

疼痛是一种疾病,“多喝热水”治不了疼痛

“我头疼”

“多喝热水”

在这样的对话里,人们通常会关注“多喝热水”这一网络流行语,却忽视了头疼这一重要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头疼都是小事儿,甚至被认为是大学逃课请假的绝佳借口,因为老师也无从考据。

然而,只要患过偏头痛的朋友都会知道,头疼不是病,但疼起来要命。

网球明星威廉姆斯曾说过,有时候剧烈的头痛会让她无法专心打完比赛。

大导演本·阿弗莱克因为长期的睡眠不足,引起了严重的偏头痛,甚至为此还曾经入院治疗。

备受喜爱的《老友记》菲比扮演者、“金发甜心”丽莎·库卓,曾透露过自己的偏头痛困扰,并表示家族中父亲和兄弟都有偏头痛的情况。

中国内也时常有新闻报道,一些明星在过度劳累后出现严重偏头痛,如林允、倪妮萧亚轩等。这些新闻爆出后,很多粉丝也纷纷留言,认为偏头痛是“人间魔鬼”。

疼痛虽不致命,却会引起焦虑、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等问题,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很多人并未意识到,有些疼痛并不是矫情,也不是忍忍就能好的,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慢性疼痛终于有了自己的疾病编码,被正式视为一种疾病。

对很多深受慢性疼痛困扰的人来说,慢性疼痛就是一种不死的癌症,据估计,中国至少有1亿人患有慢性疼痛。

2

“偏爱”女性的不止偏头痛,还有这些常见疾病

在国内外明星的偏头痛情况中,根据你不经意的一瞥,你也能不科学地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女性患偏头痛的比例高于男性。

《全球疼痛危机》一书中提及了偏头病,女性人群更容易受头痛的折磨,尤其是偏头痛,在一年中女性人群偏头痛的患病率为3%到33%,而男性人群仅为1%到16%。

在临床上,女性更容易罹患男女两性都可患上的疼痛疾病,并且,女性患者比罹患相同疾病的男性患者遭受更强的疼痛。

在经历同样的手术后,如智齿拔除、胆囊切除、疝气修复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手术等,女性患者也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疼痛。

2008年,研究人员观测了来自10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的42249人,结果发现,在女性人群中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45%,而在男性人群中为31%。

此外,2009年一篇综述文章称,在世界各地,对于某些疼痛疾病,女性的患病率会更高,包括肠易激综合征、肌纤维痛、头痛、神经性疼痛、骨关节炎、下哈疾病、背痛、急性鼻窦炎、颈痛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曾说,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记得高中时读外国小说,公爵夫人与家里的青年教师有私情,借口头痛、肚子不舒服等各种借口避免与青年教师见面,公爵全然不知,在那感叹,女人是一部总需要修修补补的机器,不是这个零件坏了,就是那个零件坏了。

当时觉得这个比喻还挺新奇的,没想到是有事实基础的。

不仅临床疼痛疾病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男女疼痛的性别差异,而且实验性疼痛研究也呈现了男女疼痛的性别差异,综合来看,女性受试者对实验性疼痛刺激比男性受试者要更加敏感,也就说,女性在刺激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就会感受到疼痛,且忍受强烈疼痛刺激的时间较短。

为什么为存在这种性别差异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女性人群可能具备可以使整个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更高的生物学机制。一般来说,女性人群对气味、温度、视觉线索和其他可能有害的刺激更加敏感,因此,女性能感受更多疼痛也是可以理解的。

3

特别怕疼?或许与你的遗传基因有关

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别怕疼的人,他们遇到一点点疼痛就像如临大敌一般大喊大叫,甚至伤心哭泣,这让身边的人很不解,觉得他们很矫情。

实则不然。特别怕疼,或许与个体的遗传基因相关。

在临床医学中,医生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多种疾病中,一些患者的急性疼痛会演变成强烈的慢性疼痛,而另一些患者则不会。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患者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比如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等,但是,科学家已经发现,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基因对慢性疼痛的发生也尤为重要。

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基因可以控制40%的慢性疼痛易感性,这一认识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为在知道哪些基因使人更易患慢性疼痛后,科学家可以设计出靶向药物,以增强或抑制特定基因的活性,从而缓解疼痛。

举个例子,少数人天生就携带家族性遗传病致病基因,这导致他们人生中多数时候感到剧烈疼痛,甚至导致其中一些人自杀。红斑性肢痛症就是一种遗传性疼痛病。

另一方面,有少数人同样携带该基因,但基因突变的位点不同,结果导致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无法感受到疼痛,这一遗传病被称为“先天性无痛症”。

目前科学家正针对这些慢性疼痛研发了一些药物,但服用这些药物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过多的疼痛,或者对疼痛毫无感觉,都会置个体的健康甚至安全于危险的状态中。特别怕疼,有时候真不是矫情,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4

不怕死就怕疼,疼痛缠身该怎么办?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如果只有生死就好了,干干脆脆,但人活着总逃不脱老病二字。

年轻的时候,离这两个字很远,偶尔的疼痛,年轻的身体也扛得住。但一旦老了、病了,疼痛二字就显得特别可怕。

很多老人都会说,他们不怕死,就怕生病受罪,可见人们对疼痛的恐惧之深。

全球数以亿计的人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导致了数亿个工作日损失,并产生了数百亿美元的医疗费用,在疼痛中生活,在疼痛中死亡,这不符合现代舒适化医疗的原则与理念。

面对席卷全球的疼痛危机,各国都在寻找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方法包括各种电刺激疗法,注射技术治疗疼痛法,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法,以及专门研发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等。

同时,科学家也在探索通过基因技术来治疗或预防疼痛,已在小鼠身上进行试验,基因减轻疼痛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疗法。

然而,总的来说,当前的治疗方法对某些患者是有效果的,但想要找到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西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一些补充医疗手段,包括针灸、按摩、意象引导、催眠、冥想、瑜伽等,尽管支持其疗效的证据非常有限,但却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其治疗效果在不同的人之间差异也很大。

如今,膳食干预也成为受欢迎的手段。有研究表明,一些膳食补充剂,包括维生素B2、辅酶Q10、款冬和小白菊,都可能有助于缓解偏头痛。但同样地,这些研究结果也并不可靠。

体育锻炼也被认为能有助于缓解慢性疼痛,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好处,但需要把握锻炼的强度和时间。

在目前所有治疗方法效果都不是特别有效的情况下,建议患者尝试所有可能有效的方法来减轻疼痛。

只要能减轻一点点疼痛,患者都会产生一种自己对疼痛境况拥有掌控的感觉,会感到自己并不仅仅是疼痛的受害者,这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5

疼痛时及早就医,拒绝“让时间来治痛”

2007年,中国卫生部(现卫生健康委员会)签发了《卫生部关于在中增加“疼痛科”的通知》(卫医发[1994]第27号文附件1)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

根据这一文件,中国二级以上医院可以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这是中国疼痛医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目前,中国的疼痛学人和临床医生,已经在如针灸镇痛、疼痛科诊疗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庞大的疼痛患者群体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每年10月第3个周一定位“世界镇痛日”,中国为响应这一倡议,将每年10月第3个周一起始的一周作为“中国镇痛周”,并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是医师的神圣职责”。

疼痛并不是某种疾病的附属品,只要病好了,疼痛就会消失,这是很多患者的误区,疼痛本身也是一种疾病。

也有患者认为,去医院也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且某些镇痛药物会上瘾,对身体有副作用,且即便用药,也无法完全消除疼痛,这些都导致人们在面对疼痛时,习惯性选择了“让时间来治痛”。

研究显示,超过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至10天内就诊。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出现疼痛,还有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意味着某个部位出现了病变。

中国疼痛医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曾在2021年“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会上题下疼痛防治主题口号“发现痛,认识痛,解决痛”,提醒患者在身体出现疼痛时需及时就医。

“我头疼”

“去看医生吧”

这才是正确的回应方式。

对深受疼痛困扰的患者来说,慢性疼痛是一种不死的癌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关爱自己,关爱疼痛患者,从认识疼痛和了解疼痛开始。

牛津科普系列《全球疼痛危机》,是一本与每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的图书,疼痛是一种疾病,引导家人及时就医,拒绝“让时间来治痛”。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新浪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15/1816567.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