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公智深君:毛泽东思想——现代版的《商君书》

其三,国共内战伊始,毛在其解放区大搞暴力土改,把地主“强民”的土地剥夺分给农民“弱民”。旋即以“蒋介石的秋后算账”来吓唬农民,以“保卫胜利果实”来号召农民支前与参军。于是,就把分到土地的几百万农民调到了前线,有的随军运粮,有的组成民兵冲锋陷阵。几百万农民就这样地替正规的解放军当了消耗国军子弹的炮灰。对这般残忍的人海战术,上海大公报》报导:“说起来真是令人伤心,我们所谓军事冲突,实已到了最丧天害理的程度。进攻的战术,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先锋,以机枪、迫击炮在后面督战……徒手的先锋队成堆成群的倒了,消耗了对方的火力以后,才正式开战……实已到了最伤天害理的程度,驱市人为战……,难道真要把全国同胞牺牲了二万万以争胜负吗?”当时的《大公报》是批评国民政府最猛烈的报纸,甚至还发表过赞扬中共的文章,可见中共驱使百姓当炮灰之事并非空穴来风。

当今世界,文明军队开仗,开辟人道主义通道,把百姓转移至安全区域;而毛却让百姓为他的军队挡子弹,还美其名曰“人民战争”。在毛的人海战术的驱动下,几百万农民一上战场,是不可能生还的,只能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土地。

那么,支前农民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就拿淮海战役来说吧。据官方统计,支前农民达到了543万人。试问:支前农民还剩多少?有多少还四肢健全?有多少全家老少还能团聚?有哪一家的房屋还完好无损?粮食献出去了,棉布献出去了,家里能用得上的东西都献出去了,连门板都卸下来拿去架桥了。战争过后,不知道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亲历了淮海战役的有儒将之称的陈毅,没有勇气回答。但在其《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却津津乐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不是跟毛泽东的赞美人海战术别无二致吗。陈毅还写了一首诗——“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可贵,疼痛可减退?”哪管生灵涂炭不涂炭!

1949年以后,毛泽东在全国大陆全力推行暴力土改,还制定了枪杀地主的指标。农民分到了土地了,翻身得解放了。可是转眼之间,就把农民斗地主分得的土地,以实现农业合作化为由,强行收归集体所有了。再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施行,使广大农民终年被束缚在田地上,世代耕田种地。农民不能进城打工,连在三年大饥荒年间,竟派民兵把守村口,不准饥民进城乞讨,在家活活饿死。在平日里,连进城当个叫卖或摆地摊,也严加禁止,说是“割资本主义尾巴”。可见当今的农民,跟秦代的农民一样,不过是毛泽东的耕战工具。

其四,毛泽东认为,商品经济每时每刻都在滋生着资本主义。于是,就把城乡的私营商店全盘取缔,代之以国营商店和合作社商店。在废除商品经济的同时,首先就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计划收购、粮食计划供应。我国行之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的时期开始了。

从此,各种票证铺天盖地地进入了社会,到1961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什么样的商品就要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如果外出没有全国粮票,寸步难行。如果得到了一张自行车票,就像天上掉下来了一个林妹妹。最为可笑的还有“觉悟票”,这是一种带有奖励性质的换领粮食或粮票的凭证,意在希望大家讲“觉悟”。毛的毁商灭商,可比《商君书》的办法高明啦,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五,为贯彻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全国各地农村大办“五七”干校。广大干部与各行各业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成堆”地方,都要到“五七”干校“重新学习”,参加农副业劳动。因是个“绝好机会”,能“滚得一身黑泥,炼成一棵红心”,焉得不去!

作为城市人口的知识青年,则要求他们整体“上山下乡”,向文盲的贫下中农学习。于是,一场牵动亿万人家的未成年的城市小青年,身不由及地向“广阔的天地”大转移的运动,席卷了全国。这不也是《商君书》的全民皆农的翻版吗?

其六,以大兴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1955年的反胡风反革命集团、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即是。这三大文字狱与贯穿中共治国始终的思想改造运动,不就是《商君书》的灭智、灭智、再灭智吗?!

1958年3月,毛在成都会议上大放厥词:“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的学问,应以狗屁视之,等于乌有,鄙视、藐视、蔑视,等于对英美西方世界的力量和学问应当鄙视、藐视、蔑视一样。”在文革中,“知识越多越反动”,“不学abc,照样闹革命”,“医学教育,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废除高考考试制度,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凡此奇谈怪论,都被称为最高指示。

其七,对从朝鲜战场放归回来的志愿军战俘,接待的政工干部首先就问:“你怎么活着回来了?!”认为当上战俘是有罪的,应该战斗到死不投降。于是,就把回归的战俘集中起来,进行政治审查。其下场就是开除军籍、党籍,遣送回农村当终生遭到岐视的下等公民,有的在政治运动中遭到批斗,成为“下饭菜”。这种处理回归战俘的方式,较之商鞅的对无功回归的秦兵的处理,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

其八,在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倡导揭发批斗。往昔商鞅的告密与连坐,大行其道。左派当道的小人政治之风成为常态。致使获罪者数不胜数。而且一人有“罪”,全家遭殃,亲友都得划清界限,站稳阶级立场。以致夫妻反目离异,子女揭发父母,学生斗争老师,亲友断绝来往,道路以目。中华传统美德糟蹋无存。那怕在平日里,只要一句话不慎,都会被左派小人上纲上线定罪。于是,在运动中,在平日里,都会制造一系列新的阶级敌人。因不够判刑条件,就被遣送到农村社会大监狱中管制。

社会大监狱没有高墙电网,而是“画地为狱”.。其间的地富反坏右,以及文革中打出的臭老九、走资派,概被辱呼为牛鬼蛇神。如把被株连的家属算在内,人数以亿万计。堪比秦朝的那个人间监狱也。

社会大监狱是以所谓“群众专政”名义来管制牛鬼蛇神的。其实,群众并未当家作主,其中的农民被剥夺了进城谋生的权利。土地改革剥夺了地主的土地,并加以管制,使之成为了农奴。合作化运动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困绑在一起劳动,使之开始成为了农奴;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的名义,进一步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在“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严格控制下,使之完全沦为了农奴——国家的农奴。

市民地位虽比农民高一些,但没有居住自由,动辄强行下放农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更谈不上出国的自由;连说了一句想到香港去看一下,如被人告发了,就会以“叛国投敌”罪论处;剪集报纸,没留意把报纸背面的红太阳剪断了,被人告发了,就以“现行反革命”罪论处。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是践踏宪法、践踏人权、践踏人道的犯罪。毛打造的社会大监狱,比秦朝社会的那个人间监狱,是毫不逊色的。

其九,毛泽东最为祸害人类的,莫过于草芥人命的生命观。在由大跃进带来的三年大饥荒之际,“苏修”首脑赫鲁晓夫要向中国提供粮援。毛泽东对其保健医生李志绥、秘书田家英说:“饿死是小,失节事大。中国几亿人口,饿死几千万,算啥大不了的事!让妇女敞开生孩子,死的几千万不又回来啦!我们凭啥吃赫鲁晓夫的嗟来之食?”这真是,人命如草芥,薅之复再生。

在应付核大战上,毛泽东的高谈阔论,让人听之惊出一身冷汗。据《毛泽东选集·内部》记载`:1955年,毛在党的高层会议上多次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在中国打。我建议苏联假装坐观,由我来带领中国人民把美国军队吸引到中国战场。我们假装败退,……当美国将主力军队投入中国战场后,请苏联向中国战场突然投射原子弹,将美国主力军队一举歼灭在中国的战场上。这样的一场世界大战中国可能会死掉四亿人口。但是中国用三分之二人口的牺牲,却换来一个大同的世界还是值得的。死掉四亿人,还剩两亿人,用不了多少年,中国就又可以恢复到六亿人口了。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讲到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更是明确地说:“原子仗现在没经验,不知要死多少,最好剩一半,次好剩三分之一,二十几亿人剩几亿,五年计划就发展起来了。换来一个资本主义全部灭亡,取得永久和平,这不是坏事。”

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冲突,苏联在边境屯兵百万,扬言要打大战,打核大战。而毛泽东却说:中国有六忆人口,留下三忆,照样在废墟上建设我们的家园。吓得勃烈日涅夫摇头叹息:我真想不到毛泽东有这样的想法。要知道,当时的苏联总共才不足两忆人。

商君与历代秦王的草芥人名,以千百万计;毛泽东的草芥人命则是祸及全人类。也许这就是毛说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吧。

毛泽东的核大战观,不仅吓倒了当年的勃烈日涅夫,哪怕在当下正在打俄乌大战,动辄则拿核武说事的“普京大帝”,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难怪普京曾说,他就崇拜毛泽东的。

一言以蔽之,经上述对比,毛泽东的那一套思想,可真是其祖师爷商鞅都自愧不如、望尘莫及的。

可是,中共却把阐发毛泽东思想的毛选五卷作为打天下、治天下的指导思想,说它是马克思与中国革命事践相结合的产物。但毛泽东思想远非这个公开发表了的修修补补的大杂会所能包含的。毛泽东一生在党政高层秘密发表的讲话,在国际共运首脑会议上的耸人听闻的讲话,才是毛的思想的全部与真谛。但我们至今在国内尚未看到毛的全集的公开问世,因为那都是见不得阳光的妖魔鬼话。

毛泽东的思想,就是马克思加《商君书》,一部不折不扣的现代版的《商君书》。如果说,谭嗣同批判的儒学是披着孔子的外衣,施行商鞅的秦制的话,毛泽东则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践行专制独裁的暴政。

(有删节)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06/182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