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民意 > 正文

回乡见闻 62件闹心事

今天聊天听到一件事,他在木板厂干活,下午五点钟就可以回去,喊同村一个人回,另一个人却说,你先回去,我有两个儿子,得挣钱盖房子娶媳妇,我再干一个小时,不能跟你比,你只有一个儿子。现在观念在转变,儿子多并不一定幸福,而是意味着多盖一栋房子,多一份彩礼,如果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几乎是重担,没有回本的机会。

1、村里面一千多人,上个月全部感染,没有因病毒而死亡的人,挺好。

2、很多人没挣到啥钱,不是封在村里,就是出去被封,都等明年好好挣钱。

3、结婚,三金彩礼啥的需要20来万,二婚的女人也差不多,男多女少的结果。

4、县城房子容易烂尾,年轻人不再热衷于县城买房,但在村里必须盖新房才能结婚,造价四五十万。

5、女方选婆家比较挑剔,财产继承原因,不少女方只愿意嫁独生子,一打听弟兄几个,拒绝,男孩多的家庭并不是优势。

6、小学早就解散,几村学校合并,去隔壁村上,初中多数到县城,住校。

7、五保户贫困户发了300块钱的购物卡,在指定商店买东西,他们说比发米面油强,因为实物容易被克扣。

8、烟花爆竹能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年农村是严格禁止的。

9、村民聊天时挺关心大事,照例骂美日,深信他们投毒。

10、几个老年人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太会享受,不像原来那么孝顺了,养儿子不如养闺女,儿子负担太重。

11、新型摇摆人,有几位在县城买了房,晚上在县城住,白天回村,社会关系都在村里,还是村里有意思。

12、蔬菜水果是真便宜,白菜2毛,胡萝卜2毛,猪肉12块,沙糖桔2块,生活成本低。

13、土地往少数人手里流转,每年租金700块,种地人越来越少。

14、老年人没有退休概念,去庄稼地帮人除草、摘辣椒,一天挣个五六十,够花了(看病除外)。

15、农村最大的开销依然是看病,有个头疼发热,去诊所输液,没病的也会输几天液,美名其曰‌‌“保养身体‌‌”。

16、之前冬天年轻人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这几年少了很多,喜欢在家自己玩。

17、上大学不再是唯一目标,学习成绩一般的,早早退学,不强求,因为他们看到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资低,不再对大学顶礼膜拜。

18、亲戚家有几个2022年普通大学毕业的,一个工作两个月公司倒闭,在家待业;一个在一家小公司,边工作边再次考研,等待结果;一个在县城先找了个工作凑合,来年想去省会看看机会。

19、县城里的工厂,封了一段时间,现在正在恢复,招工时抢着去,挣钱门路太少了。

20、隔壁村有几个年轻人11月从郑州富士康走回来,都说资本家太黑,打死不会再去了。

21、村里面有很多耕地流转,流转费1000元/亩/年,种花卉苗木。之前房地产景气时,小区绿化多,苗木好卖,土地流转费及时发放,现在已两年多没发,老板没钱,房地产萎靡波及面太广。

22、老年人生病,小毛病自己吃药,解决不了去村里诊所,再不行去县医院,能拖就拖,吃药是日常最大开销,远超吃饭,粮食蔬菜自给率高,花钱不多。

23、有位老人84岁,儿子不孝,在女儿家住,前几天突发中风,在县城医院抢救,年货都没置办,旁人说还不如得急病走了,不受罪,也不用花那么多钱。

24、儿童处于放养状态,不过小孩子数量也越来越少了,一般是两个,很少三个。如果头胎是儿子,有些不愿意生二胎,如果二胎是女儿皆大欢喜,要是再来一个儿子,盖两所房娶两个媳妇压力太大,宁可只要一个儿子;头胎是个女儿,肯定要二胎,是儿子特高兴,是女儿也能接受,压力小。

25、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二十年前,很多都是20岁左右结婚,现在推迟3--5岁,有些是想多选下,有些是硬件没准备好,不得不推迟。

26、村里差不多30来个光棍,过了30岁还不结婚,在媒人眼里基本上是废物,没有竞争力,注定单身一辈子。

27、小孩子出来玩耍的不多,大多数在家里用手机打游戏,特别痴迷,家长根本不管。

28、大街上停了不少车,村里有车率60%左右,七八万的居多,偶尔看到一辆奥迪。这几天县城超级堵车,本地的外地的都开车去购物,走不动。

29、明年的外出务工计划,还是靠熟人介绍为主,去珠三角和新疆的比较多。今年有十几个人在新疆和田高原上务工,修路,虽然高反厉害,但每天有七八百收入,还是有吸引力,不过疫情原因,也没挣多少钱。

30、每年有十来户盖新房,虽然现有的房子才盖好十几年,面积也足够住,但已不能满足婚恋市场上的硬件要求,为了孩子结婚,必须拆掉重盖。盖当下最流行的户型,两层半,大客厅,七个卧室,大阳台。

31、彩礼多少与男方弟兄多少有关,独生子的少,15--20万,两兄弟的上浮10万左右,因为将来分到的财产少一半,一切有价可循。

32、见面基本上不问收入咋样了,基本上大家都没挣到钱,话题按下不表。

33、今年三十、初一鞭炮烟花放开,燃放时常和密度比往年增加不少,晚上六点到十二点,烟花几乎没停,有钱没钱也要噼里啪啦乐活乐活。

34、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之前只有主干道硬化),自来水早通了,燃气只能用罐装,烧煤烧柴火没人管。

35、好几个人买了电影票,初一初二去县城看电影,县城电影院春节档票房能占到三分之一乃至一半,就指望春节挣钱的。

36、酒局依然很多,喝醉的比较少见了,原来经常有喝多躺在路边的、借酒打架的,现在基本看不到。

37、村里有个种蘑菇的,封村时,蘑菇运不出去,差不多损失一半收入,他也是认命,没抱怨啥。

38、对于病毒,很多人的态度是之前怕的要死,感染发现不过如此,就一感冒,还说过完年开始干活了,没人关心病毒。

39、压岁钱行情看涨,一般关系至少200,关系近的600,100块钱拿不出手,钱不值钱了。

40、百分之六七十的户家装了监控,街头到处是摄像头,偷东西的几乎绝迹,技术改变行为。

41、没人关注春晚了,不只网络上讨论的少,现实中也没有。上午家里来了十几个人,聊天一个多小时,竟然没有一人提起春晚的任何节目。十年前,第二天见面一般都会聊下哪个节目搞笑,哪个比较刺激,现在真被抛弃了。

42、房子盖好后,装修也挺舍得花钱,可劲装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只为得到别人的称赞。比如有的客厅里全是实木家具,一套下来十来万,实用性并不高,特别生硬,但在农村受欢迎,觉得有面子。

43、短视频占据大量的娱乐时间,即使在聊天,聊一会就刷一下,还特别喜欢拍些短视频上传,特别关注播放量多少。

44、饮食上逐渐放弃大鱼大肉的传统,有几家过年包了素饺子,避免摄入过多肉制品。

45、今年允许放鞭炮,家家户户可劲放,初一上午有不打扫卫生的传统。串门时看到谁家院子满地鞭炮碎屑,就会说这家有钱,舍得买炮,攀比和虚荣无处不在。

46、中西部县城的烂尾房是绕不开的话题

所在县总人口50来万,县城常住人口20万左右,之前以农业为主。十几年来,医疗辅料、皮革厂等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发展也算多点开花。

与全国县域城镇化发展类似,县城从201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发展房地产,开始出现30层左右的高层小区。一个典型标志是县高中搬走,原校区盖了商品房,当时销售单价2000元左右。

发展新区,挖一个两千亩左右的人工湖,几乎是县城的标配,北方缺水,缺啥补啥。湖周边绿化很漂亮,周末很多人开车来湖边休闲玩耍,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造景点。

靠卖湖周边的地收回基础投资,湖景房也是开发商常用的概念,类似于大城市修地铁,虽然地铁亏损,但地铁周边卖地收益还不错。

近十来年,在县城有套房,几乎是要娶好媳妇的标配,丈母娘的需求助推了县城房价的上涨,一个简单抽样调查,比较熟悉的十来户人家里,有四户在县城有房子。

加上县城周边建设新区拆迁户的助力,十年,县城房价翻了一番左右,西面新城区最高六七千,老城区也有四五千。

三年来,房价普遍下跌两千左右。

销售不畅,导致房企资金链断裂,新城区出现大面积烂尾,到现在还是纹丝不动,如果是刚需房,影响很大。

家里一堂哥买了在县城东面买了房子,拖了4年才交房,算是幸运,毕竟入住了,很多其他小区连顶都没封,入住遥遥无期。

烂尾楼影响,县城买房热退去,热衷于在宅基地上盖房子,一栋楼下来,50万左右,400来平米,足够七八口人住,由于平常多在外地做工,实际利用率很低,但面子需要,必须盖得敞亮一些。

村里面不再批复新的宅基地,只能在现有宅基地中交易,如果家里儿子比较多,没宅基地无法盖房,供需失衡,宅基地使用权的价格由10年前的一万涨到现在的三万多,掏钱还不一定买到,很多人不愿意卖。

一辈子的辛劳,都是为了一两套房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吗,其他生活享受几乎没有考虑,是很多农村人一生写照。

47、有个大伯,自身条件一般,一直没有娶媳妇,原来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光棍,很扎眼。

现在村里大龄(30岁以上)未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差不多有20多个光棍,在看得见的将来,还会更多。

这位大伯有两个侄子,十多年前在大侄子家吃饭,吃完回自己屋里。

当时我记得大伯并不受待见,因为他光消费,没贡献(尽管也在农忙时干活)。

这几年,大伯申请上低保和困难户,每个月可以领1000块钱,态度立马好转。这钱直接归了大侄子,每个月吃喝花不了1000,剩下的还能补贴家用。

还有个重要原因,大侄子有两个儿子,只有一处宅基地,买不到别的宅基地。将来大伯百年以后,可以在大伯的宅基地上盖房娶媳妇,宅基地现在是香饽饽。

想受尊重,得有价值,在农村尤为突出。

48、今年放开烟花爆竹限制,时间比较仓促,鞭炮厂家感觉市场不明朗,不敢多生产,商店也不敢多进货,很不容易买到,加特林平常四五十,县城最高卖到180,还不一定买到。

市场受干扰,厂家犹豫不决,很容易高价和缺货,是不是很熟悉,前段时间的退烧药,p药类似。

憋屈了三年,今年终于正常,加上很多外地工作的大部分回村,人多,热闹。无论是有没有挣到钱,也要多少买点烟花爆竹,图个开心和好彩头。

除夕和初一晚上,村里面烟花遍地放,我们正放的时候,村支书来了,说多放点,随便放。

挺好笑,村支书去年初一可是带人到处查看谁家放了鞭炮,大声吆喝禁止燃放。

上面口风一变,下面态度里面大转弯,很多事都是如此。

49、村西头有座庙,矗立在本村最高的土岗上,初一早上,天不亮,很多人爬上去上香。

年纪大的,只要腿脚利索,打手电,甚至被人搀扶,也要上去,祈求一家平安发大财。

有些会开车去离村五公里左右更大规模的寺庙上香,诚意满满。

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会找人算卦,看看一年财运如何,不如意的如何规避,花钱买个心安。

50、有对夫妻,生了两个女儿,不甘心,一定要生儿子,由于身体原因,出现过宫外孕,两个女儿都是剖腹产。

但他们决心很大,跑了很多地方,通过各种手段,终于在第三胎生了儿子,当然还是剖腹产,全家很开心,女方也觉得完成了任务。

必须有,最好只有一个儿子,是很多小家庭的终极信仰。

51、虽然我们村在放开以后没有死亡病例,但隔壁一些村还是出现集中去世现象,一个村两天死亡七人。

现在要求全部火葬,导致前段时间殡仪馆玩排队,棺材店老板起早贪黑忙活,连哀乐队的价格都翻了一番,1000涨到2000,还不一定订到。

让人困惑的是,死人要去火葬,骨灰回来后,依然放进棺材,按土葬的流程走完,没有节约任何土地,不知道火葬目的为了啥。

有很多老人,活着时吃了很多苦,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土葬,比较抵触火葬,既然不节约土地,何必多出火葬,增加支出负担,不如遂民意,恢复土葬。

52、有句古语叫‌‌“穷大辈‌‌”,一个村子里,大多一个姓,很讲究论资排辈。

如果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结婚比较晚,与结婚早的相比,三代人后,结婚晚的会少一辈。

所以说一个人在村里同龄人当中辈分越高,越说明他家条件不好(这个并不绝对)。

上小学,一个班级里,按辈分,有同学可以喊另一同学‌‌“爷爷‌‌”,当然一般不喊,拿辈分开玩笑,为小学时光里留下很多回忆。

现在女少男多的厉害,女方选择面广,男方娶媳妇会更困难,经济条件要求更高更复杂,结果出现更多的年轻光棍。

几十年后,光棍老了,一群年轻人小孩当面喊爷爷,其实挺尴尬的。

回到村里,处处是农业社会特征,与城市大相径庭,不同理念在不断冲击,裹挟着前进或后退。53、这几年智能手机和WIFI在农村普及,短视频因其视觉化和听觉化表达充分,不认字也能玩,在农村很流行。

到别的家里串门,都是先连上WIFI,等闲聊一会后,开始刷短视频,一屋子人此起彼伏。

不只是刷,还喜欢拍,吃饭的、喝茶的、烤火的、放烟花的等等,都拍下来,还要求群众演员摆好姿势,选个好角度,配上特效音效发出来,当面要你去点赞评论,很在意播放量。

拍视频、发视频、刷视频已经占据大部分休闲时刻。

习惯的改变,对村里唯一的牌场冲击很大。

五六年前,每到春节,牌场人满为患,打牌的多,围观的更多,满是烟味和说话声,桌位费、茶水费、兼卖小吃饮料和烟,收入不错。

现在牌场也就两三桌,到晚上看不到人,挣不了钱,老板准备关门歇业。

这算是线上对实体经济冲击的一个佐证,只因手机太好玩。

54、虽然现在年轻人自由恋爱的多了,选择面也更广,但在农村,相亲依然是找对象结婚的重要途径。

如果年龄稍大点(22岁以上),成功结婚的概率还挺高。

一般腊月二十到正月十五是相亲高峰期,有的一天能见好几个。

有点像路演,多多益善,选中投资能力最强者。

接触时间短,感情因素绝对不是第一位,其他看得见摸得着东西会按权重排序,综合得分高的,双方很容易一拍即合。

我了解到的,从认识到结婚,也就十来天,年后一起去打工,感情在后面培养,培养不出来也凑合过。

如果男的实在不争气,也有离婚的。离婚后,女方依然吃香,男方再娶会比较麻烦,除非经济条件特别好。

家里有五年内盖的房,有车,县里有房,绝对是相亲市场上的硬通货,属于见面底气十足的那种。

独生子很受欢迎,不用分割家产,加大分。

如果父母有退休金,即使一个月一两千块,也极受欢迎。当然,农村里有退休金的家庭并不多,我们村里也就十来户,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年轻时在铁路上搞工程。

外变一般化就行,绝对不是相亲因子权重第一位。

如果家里没有新房子,兄弟又多,在相亲市场会很吃亏,搞不好要到明年春节继续相,也倒逼男方抓紧完善符合要求的硬件。

农村的相亲,就是明码标价的市场,透明直观,效率比非诚勿扰高多了。

55、很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薄,尤其是刚在城市里立住脚的新一代人,城市没有乡村熟人聚集的热闹劲,农村也逐渐冷清。

城市化浪潮从2000年左右加速,二十来年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的农村人进城,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最多,这些人的上上代人已经逐渐离开人世,父母辈也逐渐老去。

农村人越来越少,即使回老家过年,村里面也很难把所有人汇集在一起。

十多年前,村子中心有个小广场,围在一起打牌、烤火、聊天的人很多,从早到晚人气不断。

现在,小广场人少了,有些人再也不会出现,年轻人也不喜欢凑热闹,最热闹的地方逐渐衰落。

走亲戚,主要是看望长辈,如果长辈不在了,平辈的亲戚关系就谈了下来,能够在节假日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已不错。

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代人,独生子女多,即使兄弟几个的,也分散在不同区域,走亲戚将变成记忆。

很多人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才到家,过了初二就开始往回走,初三初四回大城市的车票基本售罄,返程高峰期逐步前移。

农村热闹了四五天,又逐步隐于沉寂,忐忑的归途,惆怅的返程,找不回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

56、

看到湖南一对夫妻打83岁的母亲,刚好趁机聊一下农村养老的事。

在农村,老人身体健康时,养老主要靠自己,七十来岁干零活挣钱是普遍现象,一来是本身闲不住,二来是挣点钱,补贴家用,儿子媳妇挣钱也难。

普遍是跟大儿子同住,有独立宅基地的也会单独住,儿子媳妇经常去看看,有啥病及时就医,是村里大多数的养老常态。

一个大伯,将近八十,有点痴呆,原来在市里纺织厂工作,退休后有两千来块钱的工资,现在在县里养老院,子女一个月左右探望下,没听说有啥虐待行为。

一邻居,四十来岁才生了两个儿子,特别溺爱,成功培养出蛮横的妈宝男,退休工资被大儿子把持,大儿子无业,基本上不挣钱,指望他爸退休工资生活。

对父母态度恶劣,经常当着旁人的面骂父母,没听说过动手,父母忍气吞声。

有次父母不知道为啥惹他生气,把大门反锁,点了柴火堆,要同归于尽,最后还是他近门亲戚劝解下来。

他母亲本来喜欢串门,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他母亲关在院子里,不准出去。

邻居们说,这样的儿子不如不养,大逆不道。

农村养老,看病是个大问题,小病自己扛,发热咳嗽随便吃点药,难受了再去诊所。

再痛苦才去县里医院,每一次住院都会心疼钱,即使保险一部分,个人支付也是不小开支。

由于大多数老人都有基础性疾病,他们会经常约到一起去县城药房买药。

同时如果打听到几十公里外的某个医生治疗失眠高血压啥的效果比较好,也会让子女开车去看,碰碰运气,万一对症呢。

总之,村里极端虐待和特别花时间伺候老人的并不多,大多数是养老靠自己,直到不能生活自理

57、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压井,地下水很清澈,夏天可以直接生喝,甚至有点甜味,泡西瓜也很凉爽。

2000年后,跟全国加入wto类似,农村加工制造经济活跃起来,沿主干道建了不少小型塑料薄膜厂、木材加工厂、家具加工厂,导致深度只有五六米的地下水污染,烧水的茶垢特别多,有点怪味。

还好,建了自来水厂,管网铺到各家各户,彻底消除了水的怪味。尽管自来水不贵,两块钱一吨,但不少家庭为了省钱,还是保留了压井,洗衣洗菜用地下水,烧水做饭用自来水,将节约进行到底。

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灌装煤气灶,做饭用煤气,一个月三口之家花费五六十块钱的煤气。烧水炖肉蒸馒头等比较耗费燃料的,用木材或煤球,尽可能省钱,味道也更好吃。

冬季取暖还是小煤炉为主,差不多也是每家装了空调,舍不得天天开,特别冷或者有小孩的开的比较多。

每个村都有二三十个垃圾站,每个垃圾站辐射十几户,现在基本上做到垃圾集中,不需要垃圾分类,村民早把能卖钱的(可再生资源)搜集出来。

新盖的房子里,装了太阳能和电热水器,抽水马桶也是标配,生活便利度比原来提高很多,买东西除了本村商店外,去县城也很方便,农历逢二五八赶集的概念在逐步淡化,随时可以去镇上或县城买东西。

58、由于2021年河南普降大雨,水分充足,加上2022年气温高,小麦每亩地普遍增产二三百斤,加上单价上涨,每亩地小麦净利润有800--1000元,加上秋庄稼,如果种辣椒等经济作物,利润普遍每亩1000元以上,如果能种100亩以上,每亩地扣除700元左右的租金,净收入1200元左右,一年收入一二十万算很不错。

由于利润增加,今年再租用耕地,租金上升到1000元/亩,有的干脆不租,自己种,获取更多收入。现在种地也比较省事,玉米大豆也实现机械化、打农药可以请别人或无人机,分工很细。

随着老年人变成更老的人,不再种地,土地最终还是要流转到少数种粮大户手中,也许20年后,乡村人更少了,机械化更充分,才能实现更充分的振兴

59、农村出来,前途无非是上大学、当兵、外出务工。

之前考上大学的,有相对稳定工作,就业途径多些。这两年毕业的,就业不稳定,有的在二次三次考研、有的工作几个月公司倒闭,在家待业并考公考教资,压力都不小。

当兵的,复原后有点关系,也能在县城谋点活路,比例较低。

绝大多数还是出去干活,东西南北的,哪里有钱就去哪里,新疆帕米尔高原和戈壁滩上、广州出租车里、上海的快递公司、沈阳的工地、江西的山沟里,都有我村务工人员的身影,有时候还不一定拿到足额工资。

本地干活的,除了在县城为数不多的工厂里干活外,跑运输的不少,由于新房需求较大,不少人专门拉货,将砖头、水泥、沙子、钢筋运过来,挣个差价。

做生意当老板的,这几年日子更难。

一亲戚,五六年前复员回来,用复员补助金在县城开了个网吧,三年内亏完。三年前又凑钱开了个奶茶店,该品牌疯狂扩张,县城甚至乡镇上都开了,方圆百米内开好几家,品牌挣钱了,开店的却在煎熬,亲戚已经有转让店铺想法,再干点啥也没想清楚,背后是一大家子的开支。

有人在西北一省会城市的商场里开个服装店,这三年,动不动就封,加上电商冲击、消费疲软,租金也没减免多少(120平米,租金每月1.6万元),也是过得紧巴巴的,能不能坚持到恢复正常营收状态,还不清楚。

做生意,个别的看着风光,大多数亏损概率也不低,搞不好欠一屁股债

61、身边有几个例子,男女结婚后,由于怪男方不争气(有的还家暴)、或者女方出去开了眼界,双方过了几年,离婚,孩子归男方,女方再嫁也方便。

这种情况下,男的竞争力不强,彩礼掏不出太多,负担重,未婚女看不上,离婚女也看不上,很少再娶,男方打工挣钱,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下,把孩子养大,也有个寄托,至于孩子教育和成长,看造化和运气。

女方离婚后,男多女少的现实,年龄如果不超过25岁,处于生育黄金期,可以说跟未婚女一样有竞争力,彩礼一分钱不少,硬件必须具备。

如果女方带娃,或者年纪稍大些,会适当放宽条件,找个同龄的未婚男绰绰有余。

十几年前,大一些的未婚男还觉得有优势,不愿意跟离异女结婚,现在放低姿态差不多的话立马去领证。

未来,男方在婚姻市场上更多的是被挑选,主动选择权越来越少。

62、今天聊天听到一件事,他在木板厂干活,下午五点钟就可以回去,喊同村一个人回,另一个人却说,你先回去,我有两个儿子,得挣钱盖房子娶媳妇,我再干一个小时,不能跟你比,你只有一个儿子。

现在观念在转变,儿子多并不一定幸福,而是意味着多盖一栋房子,多一份彩礼,如果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几乎是重担,没有回本的机会。

农活绝大部分可以用工具替代,农村男性优势不明显。女儿如果能进城务工,挣得也不算少,还不用盖房且能收彩礼,将来还能帮养老甚至成为养老主力(长期在女儿家住)。

儿子多,孙子孙女也多,大多是爷爷奶奶,相当于一直干到老,直到丧失劳动能力为止。

经济负担的内卷和重压,让村里人观念在转变,少生点男的也可以接受。

或许,男多女少的局面因为房子、彩礼、技术进步而改变,也算是反噬的一种表现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沙漠里的经纬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127/185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