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两宋九个太后垂帘听政 最短的仅一天

作者:

宋英宗高皇后

宋代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特别流行垂帘听政,前前后后一共有9位太后玩过这种事情,有的甚至还不止一次。

我对其他朝代不太熟悉,查了一下资料,说历史上的大王朝一共有38位太后垂帘听政过,两宋就占了接近四分之一,这个比例算是相当高了。

第一位是真宗的刘皇后。

她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起接受群臣的建议垂帘,有生之年都没有撤帘,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驾崩,仁宗才得以亲政,前后一共十一年零一个月。她垂帘的原因,是仁宗接任皇帝的时候年幼无法处理政事,必须由她来协助管理国家。不过,她后来管理上瘾了,不顾大臣们的催促,始终不愿意交权,至死方休。

第二位是仁宗的曹皇后。

她垂帘听政的时间为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起,到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止,前后一共一年零一个月。她垂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存在着血统不正的问题,需要她来保驾护航一段时间,二是英宗登基之后不久就出现了精神疾病的症状,无法处理政事,必须有人来拍板。

第三位是英宗的高皇后。

她垂帘听政的时间为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起,到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驾崩为止,前后一共八年零七个月。她垂帘的原因是哲宗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只有八岁,无法处理政事,也竞争不过自己的叔叔,她必须为哲宗撑腰。她虽然也是至死未撤帘,但是比刘太后更具有合理性,因为她死的时候哲宗也才十六岁,不具备独立处理政事的能力。

第四位是神宗的向皇后。

她垂帘听政的时间为元符三年(1100年)一月,到当年的七月还政给徽宗,前后只有六个月。哲宗驾崩的时候没有儿子,她为了不让神宗的其他妃子争权,强行让生母已亡的端王赵佶接位,随后又为了保证政权的平稳交接,垂帘听政了半年。

第五位是哲宗的孟皇后。

她是两宋历史上最传奇的一个皇后,两度被废,但是又两度垂帘听政。

第一次垂帘是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到五月,前后一个月。开封历经靖康之变以后,金人册封张邦昌为傀儡皇帝,金兵撤走以后,张邦昌决定还政外逃的赵构,于是请因为被废而幸免于难的孟皇后垂帘听政,表示服从大宋。当年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归德府登基,孟太后随即撤帘。

第二次垂帘听政是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到四月,依然只有一个月。当时高宗在杭州遭遇了苗刘兵变被迫退位,将皇位传给了不到两岁的幼子赵旉,孟太后再一次垂帘听政处理政事,苗刘兵变平定以后,赵构重新登基,孟太后随后撤帘交权。

第六位是高宗的吴皇后。

她垂帘听政的时间为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十三日到六月十四日,前后只有一天。当时太上皇孝宗驾崩,皇帝光宗一方面在跟父亲怄气,另一方面有精神疾病,拒不出席主持葬礼,大臣们只能请资格最老的、已经七十九岁的太皇太后出马主持葬礼,并且让光宗的儿子宁宗提前登基,相当于废掉了无法处理政务的光宗。

第七位是宁宗的杨皇后。

她垂帘听政的时间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到宝庆元年(1225年)四月,前后九个月。宁宗驾崩以后没有儿子,原本应该由养子赵竑即位,杨皇后和史弥远联手废黜了赵竑,将另一个宗室赵昀扶上了皇位,是为理宗。因为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宫廷政变,所以杨皇后必须垂帘听政稳定局面,确保理宗能够顺利接班。

第八位是理宗的谢皇后。

她垂帘听政的时间为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到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南宋杭州政权灭亡,前后一年半。度宗驾崩以后,五岁的儿子赵㬎登基,谢皇后以奶奶的身份垂帘听政,全权处理军国大事。当然,她也没能挽回南宋被蒙古灭亡的命运,亲手向蒙古人送上了降表。

第九位是度宗的杨淑妃。

她垂帘听政的时间为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到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之变南宋彻底灭亡,前后两年九个月。谢太后投降之前,她在文天祥等人的安排下,带着度宗的另两个儿子赵昰、赵昺南逃,成立了南宋流亡政府,并坚持了近三年。她创造了宋代垂帘太后的多项纪录:她是第一个以淑妃身份当上太后的人;她一共垂帘了赵昰、赵昺两个皇帝;她虽然岁数不详,但是考虑到她垂帘听政的时候儿子赵昰只有七岁,她极可能是最年轻的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她在崖山之变以后投海自尽,成为大宋唯一一个殉国的太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之所以要选择“太后垂帘”而不是“摄政王”的方式,根本原因是皇族之间男性成员的互相猜忌,担心摄政王篡位。

太后垂帘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她终归要将权力交还给皇族指定的继承人。

强势如刘娥,也只敢过一过穿龙袍的瘾,而不敢正式称帝。

2023-03-08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313/187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