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关凤祥:“公平对等”,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作者:

我们大院的朋友圈,最近围绕中美贸易战,发生激烈争吵。争论焦点,大致分“国情特殊论”和“对等开放论”两派,简称国情派和对等派。也有少数人,夹在中间“合稀泥”,“各打五十板”,正应了毛爷那句话:“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老关认同对等派,感觉争论有新意,虽然说的是经贸,也涉及到社会文化,所以整理出来,发表出去,请大家点评。

国情派认为,贸易就是单纯做买卖,互通有无,有利可图就干,吃亏上当就停,不应掺杂商品之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如果非把商品劳务交换,扩展到其它领域,提出苛刻要求(比如无视中国国情,非要咱们遵守对他们有利的规则,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允许独立工会等等),那就是强加于人,没法互利双赢。

对等派则认为,如今经贸主轴,早已不是传统的自然分工和简单的互通有无,而是按照分工梯次,各自发挥比较优势,争相提供高附加值,更有利可图的产品和劳务,而把相对低端的产品,逐步淘汰给处于阶梯下游的国家。因此,除了极个别领域(比方稀有矿产,独家绝活等)别人难以竞争之外,多数专业分工的主因,不是能否生产,而是利润高低,划不划算的问题(环保等因素也包括在内)。互通有无的分量减少,公平竞争的因素加强,于是便产生了“起跑线是否合理,竞争是否公平”的争议。

国际分工深化,催生新的难题

国际分工侧重点的改变,随之产生三大问题:一是定价是否合理;二是技术如何分享;三是市场对等开放。这三大议题,每个都挺复杂,跟公平竞争有关,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透。作为一篇普及常识的短文,咱们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读者愿意深究,咱们再找更合适的分析平台。

先说定价。在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条件下,所谓合理定价,就是扣除成本之后,还能维持一个基本满意的利润率,或者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如果利润太低,赚不到钱,肯定要退出交换,另谋出路。反之,如果利润奇高,那肯定吸引新竞争者加入,最终推出物美价廉的同类产品,从而形成大体一致的利润水平,即平均利润率。之所以市场经济(而且只有市场经济)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靠的正是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因为各种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以中美最低工资为例,美国联邦标准是7.25美元/小时(各州可高不可低),但多数州都在10美元以上。最高的三个州(2023年资料),分别是加州(15.5),华盛顿州(15.75),和首都华府(16.1)。中国没有国家标准,由各省自定,从北京的13.33元,湖北的15元,到四川的20元不等(2021年资料)。

但须说明,美国的工作时间,严格限定为40小时工作周。如果需要超时,则超时薪酬提高三到五成,甚至加倍。而中国通行996,每天十二小时,每周6天。工资发放按月不按时,因此,跟中美工人的实际差距,比字面上更大。我们不妨假定,两边的最低时薪大约都是10元,区别在于,美国是美元,中国是人民币。按现有汇率,差距大约七八倍。这里仅说名义工资,没说其它福利待遇(医保社保养老等)。如果都算,人力成本相差七八倍到十来倍。正是咱们的“低人工”(秦晖称“低人权”)优势,吸引美国厂商,一窝蜂把生产线转到咱们的世界工厂,导致美国工人失业。因此,老美愤愤不平,希望中国工人抗争,迫使老板提薪。这就是美国要求中国允许独立工会的原因。

再说技术。市场竞争的另一利器是先进技术,能确保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价格更廉。在规范化市场条件下,技术成为产权,而且最珍贵的产权。所以,技术不能偷,只能买,双方必须心甘情愿,不能强买强卖。可是咱们华人社会,往往认为钱不能偷,物不能偷,但偷技术可以,类似孔乙己说的“偷书不算偷”。国情派说,过去哪听说什么“知识产权”?知识这东西,本该人类共享,垄断知识太自私,就是缺德!”

对等派则反驳:解放初期,经常看到以前出版的图书,都有“版权私有,不得翻印”字样。说明,从民国始就有版权意识,好像也有商标专利。至于以前,祖传密方之类,在中药饮食行业,也挺普遍。当然,如今普遍流行的产权法规,还是西方商品经济的演变结果。

这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科技发明是不是财富”?在朝廷和皇家看来,所有发明都属于“奇技淫巧”,非但不是财富,反而是祸害。所以,古代匠人的许多发明,都被官府束之高阁。就连洋人传来的相机、钟表等等,也只是宫廷摆设,没有技术推广的商品意识。这是中国难以发展市场经济的原因之一。如今世界,都把科技看成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像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日本,主要凭借科技富国。而某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却“捧着金碗讨饭吃”。所以,发明是否财富?技术是否资本?应该不言自明。

第二个层面,“科技发明”应该免费分享,还是等价交换?当然,任何发明都有专利时效,失效之后的科技知识,难免成为教科书的新内容,免费传授给学生,但那必须等到发明家已经收回投资和利润之后。此前要分享,还得支付费用。否则就是非法盗用,跟抢银行性质类似。

最后说市场。任何商业竞争,都有垄断市场的天然趋势,因为获得垄断优势,就可操控定价权,赚取超额利润。因此,民选政府会制定“反托拉斯法”,一旦发现垄断行为,法院可强制垄断集团,分割成互不隶属的较小公司,从而维护公平竞争。列宁在“帝国主义论”里说过,垄断导致腐朽和停滞,而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提高质量,降低价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

反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咱们简称国垄资),则对银行、保险、通讯、能源等重大领域,实行高度垄断。还有影视,出版,新闻等文化产业,国家更捂得严实。非但不许外资染指,也不许民营沾边。但与此同时,咱们的国垄资,则可轻易打入欧美国家,畅行无阻。就算不盈利,为了宣传目的,也可长久生存。

如此以来,造成两种不公平。首先,对竞争对手不公平,破坏对等原则,妨碍公平竞争;其次,对消费者也不公平。不让买家自由选择,也违背市场原则。比方金融服务,明明咱们的银保险业声名狼藉,客户没有选择余地。再如两桶油,低进高出,还长期亏损,消费者只有忍气吞声。

政治捆绑经贸,垄断所向无敌

国垄资的恶劣行径,不但表现在垄断国内行业,还表现在商品和资本输出上。比方美国公司,内销外销没啥区别,怎么赚钱就怎么来。但中国不同,政府对“出口创汇”特别优惠,鼓励中企走出国门,赚取外汇。为此,把外销定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推手,外销第一,其次才是内需和投资。

其中,最受诟病的是“倾销”策略。所谓“倾销”,是指以低于成本(赔本)的价格出售,目的在于打垮竞争者,抢夺定价权,然后再提高价格,赚取超额利润。咱们的倾销有两种形式:一是出口退税,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打败外国同类产品;二是同样产品在海外售价,往往低于国内售价。尽管许多国家,以“反倾销税”予以还击,但仍难抵挡廉价中国商品的涌入。

在正常市场条件下,政府不可能补贴商家到这般程度。第一,政府没这个意愿和功能,去破坏公平竞争;第二,政府也没有这个财力。纳税人的钱不能乱用,必经授权和法律监管,不能由官员拍脑门。

国垄资情况完全相反,一切是政府说了算。尤其巨无霸的龙头国企,都由权贵把持,可以财大气粗,一掷千金,外企当然不是竞争对手。据报道,在国垄资倾销之下,西方公司已经退出粗钢,橡胶,光伏,电池,家电等行业,任由中国坐大。

与此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让咱们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库存积压和设备闲置。列宁早有提醒,垄断造成腐朽与停滞。扼杀自由竞争,就等于扼杀市场经济,最终破坏要素最优配置,不但害人,也难利己。

如今,中西贸易战集中体现在芯片上。“举国优势”,在许多领域都所向无敌,偏偏在小小芯片上,遭遇滑铁卢。上万亿资金和无数人力,洪水般泛滥,硬是不见效,成百上千芯片企业纷纷破产。老关苦思良久,最终,只能归结到“腐朽停滞”的老病根上。

芯片虽小,却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信息与思想的自由流通;二是分工细化与合作加强。先说第一个趋势,流通的自由度问题。记得邓时代,咱们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强调知识文化,从而迅速扭转“手术刀不如剃头刀,原子弹不如茶叶蛋”的脑体倒挂,对促进中国经济起飞步功不可没。

可是,玻璃大王曹德旺最近却说,“科技不是第一生产力,自由才是”。仔细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没有学术思想的自由交往,比方说,不能自由网搜国际同行在某一领域的研发动态,任何学科都难单兵突破。因此,科学院的院士们发出呼吁,希望“网开一面”,“保证不看专业以外的时政新闻”。由于信息受限,就算国家再砸资金,也难激发创造灵感。更何况在官本位下,科研人员往往依附于行政人员,发论文请领导连署,获专利让领导分享,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障碍。

再说第二个趋势。据业内专家说,任何国家要想不依赖国际分工合作,完全搞封闭式研发,都不可能搞出高端芯片。因为芯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要求,太高太细,有了荷兰光刻机,还得有日本光刻胶,成百上千种材料工艺,缺一不可。因此,一旦产业链相对固定,外人再想中途插进,或另起炉灶,几无可能。一旦发生贸易战,排挤封锁打压,就成必然。如今欧美达成协议,禁止向咱们出口高端芯片,华为等高科技公司,恐怕难免破产命运。当然,这还只是一个芯片。就算咱们哪一天,有幸突破芯片封锁,也难在日新月异的科技竞赛中,突破所有封锁围堵,在各个尖端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不是金钱多少和人才优劣问题,而是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新趋势。

现有世贸组织,面临生死存亡

世贸组织的初衷,原本为扫除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和非关壁垒),促进世界市场朝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但当初想的简单,未充分估计到不同国家之间,会遇到如此广泛而深刻的体制性障碍。也没对经贸争端设置明确可行的仲裁机制,更别提强制执行了。

由于上述局限,面对日益增加的投诉案件,世贸组织呈现两大不适应:一是缺乏效率,调查旷日持久,往往拖拉多年;二是就算做出裁决,也没执行能力,成为无牙老虎。世贸组织的无力与无用,促使人们对如何改革,提出种种建议。我们群里两派,也是有感而发,大家提出两种观点。

一种主张修修补补,即在现有组织架构上,重新评审成员国的入会资格,一必须符合市场经济(比如私有产权,市场竞争,司法独立,独立工会,言论自由等);二是对违反世贸规则的国家,明确处罚条款,并授权联合国,强制执行。但难点在于,怎么表决?如果一国一票,改革建议根本通过不了。因为无视规则的国家太多,包括咱们在内,原本以发展中国家资格进入,享受普惠待遇。可是,对已签署的改革承诺,根本没有整改诚意,再拉上一帮无理取闹的小兄弟,否决改革提案非常容易。这跟在联合国人权、世卫等组织的情况类似。所以,修修补补的改革,根本没戏。

另一种主张另起炉灶。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体制相同的国家自愿结合,建成自己的贸易组织。这样一来,在本集团内部,能减少摩擦和争端。至于不同集团之间,对不起,那就必须高举“对等原则”,跟老祖宗说的那样,“来而不往非礼也”。

比方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开业,让货币自由兑换。我估计,如果花旗银行在北京上海营业,跟中国银行在纽约营业那样,可能得把多一半储户的存款吸走。原因无它,举世皆知,服务好,信用好,风险低。如果“公平对等”原则,再往文化产业延伸,就更有意思。咱们官媒能去美国经营,电视报纸样样有,还能把免费英文《中国日报》送到议员办公室,那么,人家美国也同样可以要求,来中国办媒体,让受众自选。这些对等原则,咱们入世谈判中是签字承诺的。签字不当真,甚至压根就没有落实的打算,这样的单向交往,岂能长久?

目前,由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就有甩开世贸另起炉灶的势头。它的许多规则,明显针对中国,为咱们量身打造,因为咱们做不到(起码在可见的将来,没有可能)。比如,TPP要求,成员国的政治体制,必须尊重自由、民主、法制、人权、普世,这一条咱能做到吗?还有,国企私企同等待遇,并限期逐步实行国企私营,这一条也不行吧?其它什么“贸易、金融、物流、市场开放”等等,恐怕哪条也做不到。如此一来,把咱拒之门外,冠冕堂皇,还让你没脾气。

目前,TPP还仅是美国主导的十几个国家,在逐步扩大。如果它顺应多数民意和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改开,创造条件加入,最后结果,很可能取代世贸。到那个时候,咱们这世界第二经济体,将何去何从,难道不值得担忧和深思吗?

2023年3月18日

于北京寓所

作者为北京退休教授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02/188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