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吴崑玉:和平只在飞弹射程之内──中共对台军演的虚与实

作者:
只要让侵略者无法占领关键要地,无法迅速歼灭我方有生战力,一场突袭势必发展成一场世界大战,而且必定会拖成消耗战,再疯狂的领导者也不敢轻启此种战端。这就是整个传统吓阻战略的核心原理。在台湾本岛,这意味着必须守住机场、港口,使敌军无法行政下卸。在西太平洋,这就代表着彻底歼灭共军出海攻击的海、空军,及其运载油料、弹药、兵员的补给舰队。

真理不见得在大炮射程之内,但现今的和平却在导弹射程之内。(图片摘自国防部发言人室脸书)

春假这几天,蔡总统访美,马前总统访陆,中共随之军演,我却在重读塔克曼的“八月炮火”。这是一本描述1914年8月,欧陆各国如何因一连串误判,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兼及一战第一个月的战事发展。对照现在的世局,当年的情景仿佛一一再现,宛如重演的时装版莎士比亚剧本。

“羡憎交织”的敌意螺旋

小时候的国际关系与战史课本,多半将一战的爆发,归因于欧陆各国僵硬的动员制度,与德英的无畏舰军备竞赛。对手大肆扩张舰队,我们也要跟上,否则就会输。敌国动员,我们必须抢时间动员,否则就会输,于是敌意毫无拦阻的升高,自动走向战争。但在“八月炮火”中,描述的各种因素远不止此。帝王的面子、国族的尊严、深层的恐惧、对和平的不切实妄想、对军事计划的坚硬执迷、想要恢复法国荣光或色当战役再来一次的迷恋、主战主和之间的搏斗与犹豫不决、甚至新兴强国对老牌大国文化峰顶的羡慕与嫉妒……,以至战场上克鲁克将军的贪功冒进,使得在边境战役中一败涂地的法军看到了战机,大举反攻扭转颓势,才造就了一战僵持四年的结果。

一战爆发的关键,是德国人民与德皇威廉二世的心态。作为一个1870年击败欧陆第一大国法国,德意志民族统一,又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戮力经营,三十年成就超过邻国三百年成长,正在冉冉上升的大国,德国人的骄傲感是爆棚的。但这骄傲感伴随的是屈辱感,包括威廉二世在内。德国人觉得列强们把德国人当小弟,这种屈辱感是不能忍受的。“A(英、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C(德、中)国说话,C(德、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段杨洁箎呛布林肯的谈话一点也不新鲜,一百多年前铁必制便抱怨,英国人以为可以“把我们当葡萄牙对待。”而本来德英亲戚如胶似漆,陆上强权搭配海上霸主,一拉一唱控制了整个欧洲。但因德皇觉得德国不能任由英国海权“卡脖子”控制德国贸易,硬要与英国展开造舰竞赛,而导致不可避免的敌意飙升,使英、法两个世仇缔结协约。德国的实力愈来愈强,“战狼”发言却让更多国家愈来愈不安,结果仅剩奥匈帝国一个朋友。德国皇储在旅行各国时说:“我国在各地都不太受爱戴,甚至经常遭憎恨。”而这种孤立感又加强了德国的不安,终致开战无法避免。

德国对英国的情绪,一如余英时写中国对美国的情绪,是一种“羡憎交织”。德国人觉得自家的人民不但聪明、勤奋,教育程度最高,而且最守纪律,俄国代表反动,法国代表颓废,英国代表自私与不忠,只有德国象征进步。所以我们有权统治世界、启蒙世界,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这场仗打完后,就不会再有战争了。英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已逐渐老去,德国人才是世界未来的希望。塔克曼写道:“德国人对英国人的观感,如同西哥德人对罗马帝国晚期的罗马人,是轻视加上后进者的自卑。”

“利剑”军演惹人发笑

孤独感不能成事,转化为具体行动过程中,还需要政治纲领与军事计划作为催化剂。政治纲领源自俾斯麦的“铁与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等名言,却忽略了老相国阴柔节制的外交手腕。真正要命的是军事计划,希里芬计划其实算得很准,他估计法国会全军直取柏林,后来法国的十七号计划也果真如此设计。因此德军在亚尔萨斯、洛林、阿登山区一带布置坚强阵地防线,当作“铁砧”,吸住法军主力。德军所有主力则穿越比利时,“最右边士兵的袖子要擦到海峡”,当作“铁锤”,以大包围作战切断法军后路,直取巴黎。整个计划希望能在六个星期内结束对法作战,“速战速决”,而威廉二世与德军将领也对这四个字深信不疑,从未想过战事会拖延成为消耗战,因此勇于开战。

其实,威廉二世也是怕消耗战的,他并不是不知道,一场长期战争必会拖垮国家经济。但军事将领与军事计划向他保证,战争绝对可以速战速决,比利时与英国的抵抗将微不足道,因为比利时与英国仅各有6个步兵师及1个骑兵师,德军却有将近100个师,“首战即终战”,促使德皇下了决心。

中共军演命名为“联合利剑”惹人发笑。(图片摘自美联社

所以,当我看到中共军演命名为“联合利剑”时,差点笑了出来。“利剑”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岸网红级军事理论家艾跃进说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大炮是用来丈量国土面积的。”这明显是套用了俾斯麦的段子。著名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反复强调的一个观念便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两个剑客在独木桥上相遇,敢先拔剑的便具有优势,所以习大大成天喊要“敢于亮剑”。当对岸用“利剑”二字为演习命名时,意思便是在对美国人“亮剑”,显示自己的决心与气势,当然也是在恐吓台湾,希望吓到岛内的反战派、和平主义者,让他们出来多喊喊,制造更多恐慌。

半个台湾的距离硬是打不下来

央视发布的动画则妥妥的是另一个希里芬计划。全面包围,全面打击,力求速战速决,最好“三日亡台”。问题是,俄罗斯去年也是打这种算盘,一开战就空降夺取基辅西北的安托诺夫机场,想要空降大军进行斩首行动,没想到却被守卫部队给打残了,占领不了机场,无法行政下卸,后续主力部队进不来。北方突进基辅的装甲大军,被烂泥拘束在几条道路上,后方补给线被国土防卫部队(TDF)打得支离破碎,只得停在基辅前面,撑了一个多月后自己撤军。有人说乌克兰地大所以才能打游击战,其实错了,基辅离俄军入侵的边界不过80~100公里,那大概是台北到台中的直线距离。巴黎到比利时蒙斯一带,边境战役的主战区,也不过约200公里,差不多是台北到云林的距离。就这么半个台湾的距离内,整整打了四年。

总结而言,面对一个“羡憎交织”的崛起大国,跟他妥协、好好谈、满足他的野心,是没有用的。投降?请去查一下“鲁汶大火”。比利时鲁汶早已投降,但德军借口有比国政府军主使的游击队搞破坏,所以无差别拉出平民排队枪毙,并放任部队纵火焚烧、抢劫鲁汶整整六天。1426年鲁汶建城时,柏林还只是一堆木屋,鲁汶大学图书馆建于15世纪,藏有上千本古版珍本书籍,全被德军一把火给烧了。罗曼罗兰质问德国友人:“你们是哥德人的后裔,还是匈奴阿提拉的后人?”请问,这时那位反战教授敢站出来批判反对?北约各国之所以对俄罗斯侵入乌克兰如此激烈跳脚,多是基于他们上百年来对于德国及各种侵略者语言的敏感。对于中国也是,习近平让他们想到的是威廉二世,中国小粉红则让他们忆起了一战前的德国人,此时不挡住他们,势将造成更大灾难。

那要怎么挡住他们呢?让他们清楚认知“无法速战速决”。只要让侵略者无法占领关键要地,无法迅速歼灭我方有生战力,一场突袭势必发展成一场世界大战,而且必定会拖成消耗战,再疯狂的领导者也不敢轻启此种战端。这就是整个传统吓阻战略的核心原理。在台湾本岛,这意味着必须守住机场、港口,使敌军无法行政下卸。在西太平洋,这就代表着彻底歼灭共军出海攻击的海、空军,及其运载油料、弹药、兵员的补给舰队。日本在西南诸岛布署反舰导弹与防空导弹,美军在菲律宾放置9-10个基地,目标便在于封锁宫古海峡与巴士海峡,必要时歼灭所有进出西太平洋与南海的共军。

棒子拿出来就听懂了

回到一百多年前,如果当时英、法构筑了足够坚强的边境防线,让德军认知到迂回比利时也无法获致胜利,德皇还敢开打吗?国际政治是丛林法则,跟江湖一样,有些人听不懂人话,但棒子拿出来就听懂了。威权领导者其实多是精算师,不见棺材不掉泪,但见了棺材马上跪。美国人很清楚,蔡总统见了麦卡锡,老共一定很生气。美国的底线是你习大大生气可以,搞马前那个去争点面子可以,军演发泄发泄可以,但不准像去年那样放导弹。老美这边的妥协是麦卡锡不跟裴洛西一样去台湾,以免同样规格行为却要降温处理,会让老习下不了台。双方其实存在着某种“斗而不破”的默契,美中不要打到热战是共识,这个“二二共识”可比“九二共识”还要铁打。

美国的底线是你习大大生气可以,搞马前那个去争点面子可以,军演发泄发泄可以,但不准像去年那样放导弹。(图片摘自麦卡锡推特)

所以,建议各方主战的、主和的,都去重读一次“八月炮火”这本书。当初肯尼迪会在古巴危机时到处推荐这本书,是有道理的。外交与军事,谈判与战争,是一个国家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才会走得顺。老爱讲“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蓝营大佬们,或所谓零战争的和平主义者,从未自觉就是这种观念,使自己长期以来在国际与两岸上都是长短脚,明明跛脚瘸腿却老觉得别人不正常。一路被打来台湾窝著,却觉得自己才是智者。认清坐在你对面那个人,到底能谈不能谈?不能谈就要准备打。常常是对方看你准备真打,而且无机可乘,无法速战速决,便只能喊喊叫叫,意欲“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恐怖平衡”让人提心吊胆,却是二战以来70年,世界和平的主要支柱。

真理不见得在大炮射程之内,但现今的和平却在导弹射程之内,这是国际政治的现实结构,恐怕很难改变。

※作者为前亲民党文宣部副主任、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411/188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