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一带一路要垮了!中共与低收入国家各不相让;中国这行要垮,需求“断崖式”下跌

一带一路要垮了!中共与低收入国家各不相让;中国这行要垮,需求“断崖式”下跌;信号!外企在中国外贸比重剧降;1亿中国人或面临重就业;外资逐步撤离中国?如台积电受损全球年损一万亿美元

日前世界银行行长表示,低收入国家与中共的债务重组仍处于僵局中,这些国家大多参与了中共的“一带一路”因而欠下巨款。

钢铁行业之后,中国水泥需求也呈“断崖式”下跌,多地发减产通知。

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人需要重新就业。

信号!中共借由所谓的“间谍活动”,锁定外国商界进行打击,外企在中国外贸的比重急剧下降。

一带一路要垮了!中共与低收入国家各不相让

根据《大纪元时报》周二(9日)报导,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8日表示,低收入国家与中国的债务重组,一直缺乏进展,他对这样的事实感到沮丧。

许多低收入国家,在加入中共的一代一路后,背负庞大贷款,例如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等。为此世界银行上个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春季会议期间,召开了全球主权债务圆桌会议。该论坛聚集了贷款方与借款国,试图解决债务重组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例如随着通胀飙升和美元走强,一些开发中国家,已无力偿还债务。

马尔帕斯认为,作为低收入国最大贷款国的中共,仍没有意愿承担贷款损失,且有关净现值(NPV)的技术问题,还需与各国讨论,比如重新安排债务的长期支付等。

七十多个低收入国家,总共承担了3,260亿美元的债务(约10兆106亿台币),其中一半以上的国家已陷入或濒临债务困境,包括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和加纳等。

对此马尔帕斯警告,各国政府正面临增长缓慢的危机,若中共迟迟不重组债务,将给各国的政治体制带来压力。他补充说,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增长率将低于2%。

少国家难以偿还用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

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指出,低收入国家与中共的债务重组,一直缺乏进展,他对这样的事实感到沮丧。

华邮:北京不再含糊表态突检外企更妄为

中共当局突击搜查国际咨询公司凯盛融英(Capvision)的办公室,理由为调查国家安全风险,此举加剧人们对中国锁定外国商界卷入间谍活动打击的担忧。

华盛顿邮报指出,此前对于外国企业按照中国法律行事的必要性,中国官员只发表了含糊而简短的声明。但周一晚些时候关于凯盛的公告,直接将调查与反间谍活动和国家安全活动联系起来,这些调查活动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得到加强和扩大。

在媒体对凯盛调查的15分钟专题报导中,中央电视台指责该公司提供机密信息,并在向国际客户共享敏感信息之前未经过必要的合规程序而提供回扣。

据官方媒体报导,中国间谍机构和市场监管机构最近对凯盛的行为展开联合调查,同时在上海北京苏州深圳进行了突击搜查。凯盛总部位于纽约和上海,从事市场情报研究并将客户与专家联系起来。

今年3月,警方前往进行企业尽职调查的美国公司Mintz Group的北京办事处逮捕了5名员工。4月,Bain& Company公司表示,中共当局已来到其上海办事处调查。

中国水泥需求“断崖式”下跌,多地发减产通知

近日,多地水泥产业协会纷纷表示,落实错峰生产,而且水泥错峰生产将常态化。例如,四川省水泥协会发布《四川省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管理办法》提出,全省89家全能线水泥企业109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实行错峰生产。

此前,河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发布通知要求,2023年4月25日0点至5月4日24点,错峰停窑10天。

数字水泥网高级分析师王晓亮对《中国证券报》表示,一季度错峰生产结束之后,很多省份因需求不济,随即开启了二季度错峰生产,如江苏、浙江等地,时长为15~60天不等。

据王晓亮介绍,目前为水泥行业传统需求旺季,由于下游需求呈现弱复苏,市场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库存持续高位运行。因2022年房地产行业对水泥需求骤降,即便是在传统旺季,也需要增加错峰生产。

此外,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A股市场水泥板块(按东财行业分类)17家上市公司中,仅有5家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不到三成。

中国最大水泥生产商海螺水泥,2023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5.51亿元,同比下降48.2%。报告期内,主要由于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导致利润同比减少。

据中共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水泥产量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值。年同比下降幅度更为196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大众宝马到德勤贝恩,BBC:外资是否会逐步撤离中国?

BBC调查报导〈从大众宝马到德勤贝恩,外资是否会逐步撤离中国?〉发现,虽然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经过多年锤炼,丰富的产业链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都让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然而,地缘政治风险、新冠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以及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都促使外资不得不考虑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哪怕要承担更多成本。

报导称,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应喜参半。喜的地方在于,中国经历了去年底突然全面放开疫情管控,然后重开国门,2月份的春节开始报复性的消费,再到“五一”长假的2.7亿人次出游,中国市场需求强劲。

阿波罗网评论员杨旭表示,虽然表明上火爆,但五一期间游客的人均消费额,却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最火爆的淄博烧烤说白了就是地摊经济活了,也说明百姓的消费降级了。

忧的地方在于,中国对待外资的态度似乎表里不一。在官方层面,从博鳌论坛到全国“两会”,官方都不忘大力宣扬降低门槛,吸引外资。但实际上,德勤、美光、贝恩、明茨,以及日本的安斯泰来制药等知名外企今年以来密集受到中国政府打压,美国商会也报告称,在华美企日益担心地缘政治争端对在华业务的负面影响。

报导称,仅从数据层面,国际资本在中国投资的状况,似乎有矛盾之处。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描绘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达到189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8%,仅次于2012年,高于有统计以来的其他年份。

同样是官方数据,来自中国外汇管理局则描绘另一番景象:202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1903亿美元,显著低于2021年的3340亿美元以及2020年的2531亿美元。按此数据,去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降幅达到43%。

研究机构荣鼎咨询(Rhodium)近日发布的报告称,作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的欧盟在华投资已连降三年,从2018年的104.2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63亿美元。

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近期发布的《2023年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显示,49%的会员企业认为,相较前一年,他们在中国更“不受欢迎”,该比例在消费行业更高达56%。

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表示,“中国一方面重新大力提倡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法律、法制还是实际执行方面,均出现了对外资的打压,出现这种矛盾情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彼此存在着矛盾。”

“中国的经济复苏在某种程度上是数据意义上的复苏。”陈功认为,外资和外企正在离开中国,但中国央行大量释出的资本,代替他们的存在,在今天中国GDP总量超过120兆人民币的时候,外商投资的规模占GDP的比例不可能很高,所以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不是外资,而是中国央行以及其他资本单位。大量资金持续的注入中国经济体,这是支持中国现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美情报总监称如果中共犯台台积电受损全球每年损失一万亿美元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海恩斯(Avril Haines)在国会评估,中国如果犯台,芯片重镇台积电遭到封锁,造成半导体和货运断链,将影响全球每年6千亿到超过1万亿美元损失。

美国国会参院委员会近日邀请海恩斯作证,说明中共对全球的威胁。

信号!外企在中国外贸的比重急剧下降

5月9日,中共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今年1-4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5.8%(以美元计,则下降1.9%)。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4.06万亿元),却下降8.2%,仅占外贸总值的30.5%;其中,出口2.2万亿元,下降6.9%;进口1.86万亿元,下降9.8%。

时事评论员王赫指出,2012年之后,外企的进出口占比开始下降,由2013年的46.1%下降至2018年的42.6%。然而,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和2019年底爆发的疫情,大大强化了下降趋势。

什么这些年外企在中国外贸的占比持续下降呢?一个因素是外企“去出口化”、外商投资“去工业化”。就前者而言,2006年,企业出口商品销售额达到5,638亿美元,是其在中国国内销售额的7倍;2020年,外企的国内销售则高达1.45万亿美元,比出口金额高55%。就后者而言,2005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中,服务业仅占24.7%,2020年已升至77.7%。

外企“去出口化”、外商投资“去工业化”可以较好解释外企在中国外贸的占比持续下降;可是,这个持续下降可以是和缓的,为什么2018年以来下降幅度急剧扩大呢?

事实上,2018年来外企在中国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外贸占比下降只是表现之一。从下表中可以看到,外企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中的占比,也在不断缩小。这些年的“国进”,不仅打击民企,也在打击外企。

1亿中国人或面临重新就业,老龄化有多可怕?

中国正以超快速度迈向重度老龄化。以主要国家老龄化率从7%至14%所用时间来看,法国用了126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72年,英国用了46年,德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24年,中国仅用了21年。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老龄社会30人论坛梁春晓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几乎与城镇化和数字化同时发生,这与欧洲国家截然不同。”

根据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需要再学习新技能并重新就业。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人需要重新就业。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李佳告诉《财经》记者。

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 吴莉亚  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512/190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