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简单而又实用!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之功,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方。现撷取其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哮喘、心悸验案各1则,以馈读者。

眩晕

患者,女,48岁。自诉其头晕耳鸣1年余。

刻诊头晕耳鸣伴心慌气短胸闷,身倦无力,肠鸣,便溏,胃纳不佳,喜热饮食,晨起恶心。舌淡苔白而润,根部腻,脉沉而弦细无力,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为眩晕,痰饮中阻,清阳不升证。治以温化痰饮,健脾益气。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白术20g,桂枝15g,甘草15g,葛根30g,川芎20g,赤芍20g,羌活10g,党参30g,半夏15g,天麻15g,7剂。用药7d后,自觉耳鸣、头晕已减轻,余症同前,嘱原方再服7剂。头晕明显改善。

按:本案头晕年余,伴有晨起恶心、舌淡、苔白而润、根部腻等痰饮之象,又兼便溏、纳差、喜热饮食等脾胃气虚之证,故辨为痰饮中阻,清阳不升之证。

由于本病发作年余,病程久,又当注意活血化瘀之应用。是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安悸止眩为主。

桂枝辛甘而温,既能通阳利水,又能下气行瘀,甘草甘味和中,与茯苓、桂枝同用,通阳而不滞,能利水渗湿,半夏、天麻也是栗师治疗眩晕常用之品。古人云:“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目视黑蒙、头眩、虚风内动非天麻不能疗。”又半夏、白术、天麻同用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葛根既能鼓舞胃气、醒脾化湿,又能升太阳津液,与羌活合用可行太阳经以解项背强,川芎上行巅顶为血中气药,对头脑诸疾有非凡之功。

哮喘

患者,女,57岁。自诉哮喘6年余,近日加重。

刻诊不能平卧,痰稀色清,呈泡沫状,喉中有哮鸣音,面部及下肢水肿,动则喘促汗出,背部畏寒,夜尿频数,失眠。舌淡胖,少苔而润,口唇稍紫,脉沉无力。辨为哮喘,痰饮阻肺,心脾两虚证。当以温阳化饮治其标。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桂枝15g,白术20g,茯苓30g,甘草15g,五味子20g,巴戟天20g,淫羊藿15g,桔梗15g,枳壳15g,赤芍20g,川芎20g,生黄芪50g,当归10g,7剂。药后咳痰及喘促减轻,余无不适,嘱患者继续用药。

按:本案患者患哮喘数年,痰稀色清呈泡沫状,背部畏寒,舌淡胖,一派寒痰上犯之象,面部、下肢水肿,动则喘促等为肺、脾、肾阳不化气之证。

故此方以急则治其标为着眼点,以温化痰饮为目的,又加补益肺脾肾3脏之药辅之。其中,桂枝、茯苓既能补心阳之不足,又能蒸化三焦以行水;五味子温而不燥,除能收敛心肺肾之气,又能与巴戟天、淫羊藿行温化肾气之功;桔梗、枳壳升降相宜,调理胸中气机,以缓胸闷之急,又桔梗载药上行,以开宣肺气祛痰止喘,且能助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以祛湿健脾,桔梗还能除胸中瘀血。

本方以治痰饮为主,补益肺脾肾为辅,待痰喘平稳之后,当以补益肺脾肾治其本为主,温化痰饮为辅。

心悸

患者,男,70岁。自诉心悸,气短3年余,自测心律多在40-50次/min,呈阵发性,以夜间为高发,上午10点钟后基本缓解,在其他医院确诊为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早,用多种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

刻诊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胃纳不佳,午后腹胀,恶心,便溏,背部畏寒。舌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而润,脉沉、细、结。辨为心悸,心脾阳虚,水饮内停,阻遏心脉证。

治以温化水饮,活血通脉,补益心脾。方用茯苓30g,白术20g,桂枝20g,生黄芪50g,当归15g,赤芍20g,淫羊藿15g,桔梗15g,枳壳10g,党参30g,五味子20g,半夏15g,甘草15g,7剂。

药后自觉心悸减轻,原方减党参,加红景天6g,川芎20g,巴戟天20g,以增温化补益之功。经连续调治2月余,心悸、腹胀、便溏均已消失,心律稳定于60次/min,患者要求调配丸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年过古稀,久病体弱,心悸多年,病位在心当属不惑,又久病脾阳不振,水饮内生阻遏心脉而见脉沉而结,苓桂术甘汤为化饮群剂之首。本方以健脾益气,温化水饮,活血通脉为主,是治疗心悸常用之法。

红景天味甘涩,性微寒。《本经》谓其“无毒,久服多服不伤人”,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疲劳综合征,糖尿病均有良效。方中与黄芪共用,以补诸虚之不足。对水停心下之心悸不安,栗锦迁教授常用大剂量之茯苓以平悸,少则30-40g,多则用至120g。

患者自觉背部寒冷与《金匮要略》所述“背中寒如掌大”相同,当为痰饮之病。又午后腹胀,便溏,恶心,胃纳不佳均为脾失健运,痰饮内生之象。古人云:昼为阳,夜为阴,患者每当夜深阴重之时,频发心悸,白昼阳气来复,自行缓解,说明患者阳气虚衰,不能推动血脉之运行,故当以苓桂术甘汤温化其寒饮,通其血脉。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太和道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28/1971209.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