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让欧洲人为之惊叹的蒙古王朝带着昔日的辉煌走入历史后,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开了又一个大幕。在序幕中,勤政爱民的朱元璋师法汉唐,对百姓施以仁政,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山河得到修复,而其后的明成祖朱棣,这位承天命再创中华文明辉煌的圣明君主,为后世留下不逊汉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惊叹,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再次书写浓重的一页。
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间,朱棣不仅发展了经济,使国力达到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仰慕中华文明者无计其数,六十多国与明朝存在朝贡关系;而且他做出好几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会让其青史留名:
营造北京城,为后世留下紫禁城(故宫)、天坛、长陵等充满帝王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精美建筑和帝都;大建武当山宫观,打造一个美轮美奂的云中宫殿、神国空间,推动明朝上下的崇道之风。
派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程度,传递明成祖“天下共用太平之福”的理念,展现中国人的大同思想和刚劲之气。
重开丝路古道,与西域诸国通好,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与西亚乃至欧洲的往来,彰显明朝为华夏正统和东亚地区核心的国际地位。
五征漠北,派兵南下征服安南,消除边境隐患的同时,扩大了疆域,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包括中国东北及现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不丹、克什米尔等,总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与清朝鼎盛时期不相上下。
兴建南京大报恩寺,留下让世人惊叹的世界奇观,该寺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下令编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拉开总结、整理传统文化典籍的序幕,为后世留下诸多珍贵的史料。
疏通大运河,加强南北漕运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这样的成祖不仅影响整个明朝,其所缔造的一切支撑着明朝走过余下的二百多年,而且也辉映在中华历史上,有的影响直至今日。
精通儒家经典和武艺
1360年,朱棣出生于元末战乱时期的应天,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四处征战以及后来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皇子们的教育非常用心,为了让皇子们学习正宗的儒家经典,朱元璋选择老师十分慎重。《明史•太祖本纪》载:“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宋濂是当时的名士,可以想见,朱棣少时和青年时都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
朱元璋除了让诸皇子从书本和老师那里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外,还亲自让他们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朱棣就曾住在今天安徽凤阳,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民情。而为了让皇子们不养成骄惰之性,朱元璋还曾命内侍特制草鞋若干,分发给皇子们,并且规定只要出城走稍远一点的路,皇子们就只能乘马行其中三分之二的路程,另外三分之一必须穿草鞋步行走完。
在这样严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朱棣,不仅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儒家经典和武艺,《孙子兵法》记的头头是道,且了解民情,显然具备成为帝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明史》上说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
朱元璋器重有深意
1370年,朱元璋分封几个儿子为王。朱元璋规定,封在各地的亲王不得过问地方的民政,他们作为皇帝在地方军权的代表,是地方守军的监视人,掌握地方的军事指挥权。在分封诸王时,他特意将朱棣封为燕王,封地是抵御蒙古人入侵的重地北平(今北京),显然,镇守这样地方的人一定要能堪当大任。在朱元璋眼中,朱棣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彼时朱棣只有10岁。
此外,朱元璋听说开国第一功臣、大将徐达的长女“贞静,好读书”,1376年就让朱棣娶了她,后封为燕王妃,她就是后来贤德的仁孝徐皇后,亦是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贤内助。这样的有着更多政治意味在里边的联姻,在其他皇子身上是没有的,这足以说明朱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而彼时镇守北方的徐达也经常给朱棣讲解作战经验,传授兵法方略,如徐达曾告诉朱棣“为将者,一要会指挥作战,二要会在作战间隙修整军队。此所谓养精蓄锐,方能摧枯拉朽”。朱棣自是受益匪浅。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有意安排。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定诸王宫城样式,称除了燕王可以使用元朝的旧宫殿外,其他诸王建造的宫殿不得引以为式。之所以要下这道命令,是因为元朝的旧宫规制如同天子。不难看出,此时的朱元璋对朱棣寄予的厚望。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燕王的二哥、三哥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而且早朱棣两年,朱元璋将位置险要的元朝的都城封给朱棣,且让其使用旧宫殿样式,应是大有深意的。
驻守北平雄姿英发
据《明史》记载,成年后的朱棣“相貌奇伟,髭髯美丽”。1380年三月,雄姿英发的朱棣前往北平驻守,抵御来自蒙古人时不时的侵扰。因为北平担负着防御蒙古侵扰的重任,故朱元璋给予他的军队编制比其他亲王多,而且准许他除大事上奏外,军中的小事可以自行决断,这使朱棣的实力大增。
之后朱棣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并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曾两次率师北征,这加强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也赢得朱元璋的赞许。
比如1390年,朱元璋下令驻守北方的几个藩王领兵征讨蒙古,其他藩王没有做什么周密部署准备就出师迎战,结果都兵败而归。只有燕王朱棣与众不同,他按照养精蓄锐的兵法原则,将出师中遇到的困难一一告知将士,并叫将士们提前进行应急演练、准备。几日后,朱棣亲临校场检查,众将士已是技术熟练,战法灵活,朱棣当场给予奖赏。将领们请求立即出征,朱棣却不同意,说再等几天不迟。众将领不明白原因,朱棣解释说:“官兵连日操练已经疲劳,休息几日,养精蓄锐不可缺少,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两天后,突然下了一场大雪,朱棣下令出兵,因为敌兵没料到会在这样的天气出战。兵精粮足、士气高昂的燕王兵随即出征,直抵蒙古大营,并将其包围,蒙古兵仓皇应战,死伤无数,蒙古大将被生擒,蒙古太尉乃儿不花投降,燕王凯旋而归。
朱元璋听闻胜利后,赞道:“燕王清漠北,朕无北顾之忧矣。”此后,朱棣受命指挥北部镇守边疆的兵马,大败蒙古军队,巩固了边防。
得名僧辅佐
在诸王封国时,朱元璋广召天下名僧做他们的师父。洪武十五年(1383年),贤德的马皇后病逝,僧人道衍也应召来到南京。道衍,俗名姚广孝,出生于一个崇尚佛教、擅长医术的世家。14岁时出家,修行多年。道衍在南京时,对前来奔丧的燕王朱棣仔细观察,认为他仪容“英俊奇伟”,气度非凡,“智勇有大略”,一定是有作为的人。而此时的燕王也正在寻求贤达之人。
道衍和朱棣一番深入交谈后,朱棣向朱元璋请求让道衍做自己的师父,朱元璋同意了。道衍跟随燕王来到北平府邸后,推荐擅长相面的袁珙给其相面。燕王派人将其召来,安排在酒肆中饮酒。随后,燕王将王服脱下,换上普通卫士的衣服,随后带着9名卫士来到酒肆。袁珙趋拜燕王说:“殿下为何如此自轻?”燕王假装不明白,说我们都是护卫的校官。袁珙没有回答。于是将其召入,详细询问,袁珙稽首道,殿下将来有一天是太平天子也。
而唐朝著名预言《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宋朝的《梅花诗》和明朝刘伯温的预言《烧饼歌》中也都曾预言朱棣称帝,这难道不正是天意的彰显?
《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图中画的是建文帝焚毁皇宫。谶文是“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草头火脚”意思是燕王朱棣将有逼宫之举;“宫阙灰飞”指建文帝在朱棣进攻下,将皇宫焚毁;后两句的意思隐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做了和尚。颂文是“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两句指朱棣成为皇帝后,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归附他。后两句是说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为家。
《梅花诗》第四节中的第三句“飞来燕子寻常事”指雄踞北平的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
而《烧饼歌》中预言道:“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河山永乐平。”意思是说建文帝即位后,虽有文官的拥戴,但最终朱棣当上了皇帝。永乐是朱棣夺取皇位后所取的年号,暗指永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
那么,朱棣又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颖慧好学,性至孝,生性仁厚。不过,《明史纪事本末》认为建文帝“仁柔少断”,这大概也是受其父亲的影响,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仁爱但缺乏自信和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能力,而且论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无法与朱棣相比。
一次,大家在宫里饮酒。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是以明太祖时期有意更换储君,即让燕王朱棣当太子,但有大臣提醒他,如果更换,比朱棣更年长的秦王朱樉和晋王朱㭎怎么办?于是朱元璋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于明太祖遗诏中不让诸王回来奔丧,建文帝顺利即位,燕王回来奔丧中途也被阻止。朱元璋死后7天就被下葬。按照通常的礼制,皇帝死后,尸体停殡宫中至少要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27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建文帝却没有遵照这样的礼制,如此有悖人伦之举,让燕王很不高兴。
与此同时,因为担心在外拥兵的诸位叔叔危及自己的皇位,建文帝和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商计削藩。有大臣建议不要仓促削藩,而应采取推恩令,逐渐削弱诸王势力。后一种方式明显更有利于权力的稳固,建文帝虽表示赞同,但最终还是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即先削弱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不久,建文帝下令执周王和妃嫔到京都,贬为庶人,迁到云南。此后,岷王、齐王、代王也相继被贬为庶人并被拘禁,湘王还被逼自焚。此外,建文帝还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并下诏更改官制。
一年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建文帝下一个目标明确指向实力最强的燕王。燕王意识到自己处在危殆中。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建文帝削藩期间,曾有一疯道士在街头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事后人们终于知道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
燕王被逼起兵
1399年二月,燕王来到南京见建文帝。三月,回到北平后即称病不出。其后,建文帝调兵遣将三万兵马安置在北平附近,监视燕王,防止燕王兵变。四月,适值明太祖驾崩一周年的祭礼,燕王派自己的三个儿子进京。当时有手下建议三个人不应该一同前往,燕王说这样做,朝廷就不会怀疑自己了。
燕王的三个儿子进京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在是否扣留的问题上发生分歧,黄子澄认为在没有对燕王下手前,还是让他们回去的好。当他们平安回到封地时,燕王也大松了一口气。
不久,有燕王的护卫向建文帝报告,燕王的两个校官在做不可告人的事情,建文帝下令将二人带到都城杀死,并下诏责备燕王。燕王不得不继续装病,甚至装疯,“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建文帝派人问候,看见燕王盛夏坐在火炉旁说“非常冷”,在府邸中还需要拄着拐杖行走。建文帝稍稍相信燕王并无反心。
本以为可以通过装病装疯逃过一劫的燕王却没料到,很快,建文帝就下令抓捕燕王,命令下给燕王的旧部、北平都指挥使张信。
张信接到命令后,心中很忧烦。他的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便询问缘由,张信俱实以告。张母大惊,告诉他不可以做这件事,“吾故闻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张信犹豫不决。
此时信使又来催促,张信不满意催逼太急,于是前往燕王府拜见燕王,告知详情。再三求见后,燕王才与其见面。
得知实情后,燕王大惊,马上找来道衍等人商量对策。当时正下着暴风雨,房子上的檐瓦掉落,燕王认为不是好兆头,面显不悦之色。道衍却认为是吉兆,“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天易黄屋耳”。原来明朝制度规定,王府的宫殿上只准用绿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才可以用黄色的琉璃瓦。说要换黄瓦,言下之意就是要当皇帝了。这自然是吉兆,燕王这才面露喜色。
随后,燕王逮捕并杀死前来抓捕自己的两名将领,并占领北平。其后给建文帝写了两封信,表达他对其逼迫诸王的不满,并以遵祖训,诛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为国“靖难”之名,誓师起兵。同时去建文帝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
靖难之役
从燕王起兵到最后取得胜利,历时四年,史称“靖难之役”。在这一过程中,道衍扮演了重要的军师角色,燕王每战或战后都要与其商议。燕王起兵时,手下有收降的蒙古骑兵、农民等,如何使军队具有战斗力,成为朱棣要面对的难题。他下令按照“五军制”进行整编,任命张玉等将领分别统率。由此,10万人的军队整合为一体,攻防自如,具有非常强的战斗力。
不过,与朝廷军队相比,燕王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除了北京封地外并没有控制其它地盘,而建文帝则有几倍于燕王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支持等。但随着战争的推进,燕王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高素质的军队逐渐显示出来。除了最初归降燕王的北方诸将外,朱棣还得到宁王战斗力极强的骑兵,以致建文帝派出的由李景隆统率的军队节节败退,不少将领也投降了燕王。
这里要说两件天助燕王的奇事。一件是民间传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兵刚出北平,就在东坝(今北京朝阳区下辖乡)与建文帝派来的军队遭遇,双方展开厮杀。这里背依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交战中,朱棣骑着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后来朱棣当皇帝后,还在此建了马神庙。
一件是1399年十一月,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趁朱棣移师大宁(今山西临汾县内)时攻打北平,但被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使用冰冻城墙的方法而无法破城。于是将兵营驻防在河西,前锋陈晖部驻守在河东。燕王从山西率兵赶回后,军队被河水阻挡,当天北平下起了雪,朱棣默默祷告说:“天若助予,则河冰合。”当天晚上,果然河水结冰,燕王率兵渡河击败陈晖军。
1400年,双方在河北白沟河交战,李景隆战败,燕师乘胜围攻山东德州并很快占领德州,充实了粮草,其后攻打济南。李景隆再被燕王精锐部队击败,仓皇逃回京师。
此后,燕师围济南城三个月,敦促城中军民投降。济南守将诈降,请求燕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燕王很高兴,答应其请求。退兵后,燕王率领几名随从过了护城河,直至城下。此时城门大开,燕王催马进入,铁门突然坠下,伤了燕王的马首。燕王大惊,换了一匹马回身便走。在济南守军拉起吊桥之际,燕王纵马从桥上跃过。这又是上天护佑朱棣的一个征兆。
燕王发现被骗后,合兵再度攻打济南,不料守将在城头挂上明太祖的神牌。燕王不敢攻击,在与道衍商量后,遂下令返回北平。攻下的德州等城邑也一并失去。
其后,建文帝招降燕王不成,又听从大臣方孝孺的建议,离间朱棣和其长子朱高炽,密信让后者归降,并许以燕王。朱高炽直接将密信送给军前的朱棣,破了建文帝的计策。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起兵三年虽然攻下很多地方,但又不得不放弃,随即被朝廷军队所据,双方经常处于拉锯战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战中,朱棣严禁手下滥杀无辜,并屡次释放俘虏,从这可以看出其宽仁的性格。
1399年八月,燕王军队与老将军耿炳文率领的建文军队在河北真定展开厮杀,朱棣大败对手,并占据雄县。由于受到顽强抵抗并遭到辱骂,朱棣的手下没有听从朱棣此前的告诫,一怒之下把8,000多名俘虏都杀死了。
朱棣大为不满,训斥说:“你们这样做是在破坏我的形象,我们现在的行为是求生存,这会让我们死得更快;杀俘虏会让敌人绝望而不敢投降,死战到底,得不偿失;天理循环,杀降是有报应的。北宋的曹彬由于不杀降卒,子孙昌盛;杀降的人往往绝后或遭灾。今天虽然攻占了一城,但所得很少,失去的却很多。”诸将稽首谢罪。这说明朱棣非常有远见卓识,同时信神,信因果报应。
1400年九月,南京承天门发生火灾,由于承天门含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代表帝王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因此被视为是上天对建文帝的警告。很多大臣上书建文帝“多言宜罢兵息民以答天谴”,但方孝孺却表示这是代表诛灭诸侯的征兆,并建议建文帝改换承天门的名字,建文帝听从了其建议。
同年十月,朱棣攻破沧州,生擒3,000多降卒,在朱棣下令释放后,朱棣手下大将谭渊不满于俘虏被朝廷征召反复打己,趁朱棣不注意,把这些人全都杀死了。朱棣大怒,告诉他如此好杀、滥杀,离报应就不远了。结果不久,在其后的战斗中,谭渊的战马突然失惊,把他摔下马来,为敌军所杀。此是因果报应的又一实例。而朱棣随后与建文大军在山东东昌决战,朱棣兵败,后退居北平。
1401年底,不满建文帝的朝廷大臣密报燕王,南京空虚,可以快速进军攻打。于是,朱棣改变战略,于1402年挥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攻克泗州、扬州。建文帝危急,许多大臣为自身考虑,请求离开都城,都城空虚。方孝孺给建文帝出主意,暂时割地求和,再征召南方兵马,与燕王在长江决战。建文帝依计,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求割地求和,但燕王不许。燕王送别郡主时说:“为我谢天子,吾与上至亲相爱,无他意,幸不终为奸臣所惑。更为我语诸弟妹,吾几不免,赖宗庙神灵,得至此,相见有日矣。”郡主回来转告建文帝,建文帝无可奈何。
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京师遂破。南京城陷时,宫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有说法是朱允炆死于大火,被以帝王之礼安葬,废其庙号,改称懿文皇太子;但也有种说法是他出了家。
此后,朱棣承继帝位,是为明太宗,嘉靖时改谥号为明成祖,因为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有“祖”的庙号,嘉靖如此做,显然昭示成祖是明朝重新开天辟地的皇帝,此评价非常恰当。而即位后的朱棣,开始了他辉煌的帝王生涯。
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