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中国中部农业大省河南省,经历了从极旱到极涝、从抗旱到抗洪的“旱涝急转”,中间不过短短一个月。中国每年越来越频繁的旱洪灾害并发,极端天气已经影响到中国人的粮食安全。虽然中共当局把防洪抗旱挂在嘴边,但它提出的措施却无法保证做到这一点。
大陆旱洪灾害并发
6月份河南省气温飙升,农户收了夏粮种上秋粮后,一直没有等来一场及时雨,为了保住田里的农作物,甚至租井浇地。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干旱受灾的土地面积达323万亩。
仅仅一个月后的7月14日,河南南阳、许昌、漯河、周口、商丘等地降暴雨,降水达300—600毫米,到处都是沟满河平。至少72.6万亩农田被淹,超过10万人撤离家园。受灾最严重的南阳市部分地区24小时内降雨量超过600毫米,相当于正常全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三。
从极旱到极涝,从抗旱到抗洪,不过短短一个月。有些农户辛辛苦苦浇了3次才保住的玉米,3天全给淹死了。气象专家将这种罕见的天气称为“旱涝急转”。
受灾最严重地区,家园被毁,土地被淹,牲畜被冲走,粮食被浸泡,全部希望都打了水漂。受灾稍轻的,也不得不面临秋庄稼大面积毁掉或减产。
2024年7月15日至16日早上,河南南阳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其中南阳社旗县遇破纪录极端特大暴雨,内涝严重。(视频截图)
河南南阳地区姜女士对大纪元表示,从7月中旬开始下暴雨,淹了很多地方。社旗县、唐河县都淹了,房屋一层基本都被淹了,电器都会坏掉。路上全是水,有人被冲走爬到树上等待救援。
“下暴雨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家没出门,晚上吓得不敢睡觉,怕水漫到屋里。”
姜女士说,洪涝前庄稼地里都是玉米、花生、芝麻等秋季作物。现在停雨几天了,太阳出来了。洪水一过,庄稼都倒了,低洼处庄稼都死了。
“只要淹了的,那就是绝收。因为现在已经是伏天,种不了其它农作物,我个人担心粮食无收,吃什么?在外打工或许能挣到钱,那些没能力打工的人,庄稼就是全部收入,没有庄稼,收入为零。”
河南信阳李先生告诉大纪元,今年天气不正常,干旱时干得要命,6月出现大旱,水稻苗快干死了,村里池塘的水抽光了,塘底都开裂了,就跟电视剧上演的元末大旱似的,很可怕。
李先生说,好不容易救了水稻苗,然后又突然下大雨,雨下得这么凶,涝得要命。现在又要把稻田里的水往外面放。不放那个水,庄稼就涝死了。
“今年的气候它不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现在粮价都很低,老百姓种地收成再好(成本、效益)都持平了,收成再欠缺,老百姓怎么活呀。”
旱洪频发粮食安全问题加剧
中国旱洪灾害并发的故事正在各地重复上演。6月份,中国大陆从西北到东部都面临干旱和酷暑,威胁着准备播种和已播种的农作物。
进入7月份,据国家气象部门称,已有10个省份进入洪水紧急警报,预计未来几天将有更多大雨。
中国多个省份发生严重洪水和山体滑坡,导致数万人撤离,公路被阻断,房屋、农作物被毁。不久前,因山洪暴发和暴雨导致陕西省一座桥梁倒塌,至少15人丧生。
中共的应急管理部门7月12日表示,今年自然灾害已造成近13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数达3200万人。
中国每年越来越频繁的旱洪灾害并发,已经影响到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气候科学家也发出严厉警告,称中国大陆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热点地区”。
华北平原是中国大陆的一个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冬小麦,仅河南省小麦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夏季是夏玉米、夏大豆播种和出苗季节。
2023年5月下旬的强降雨,导致河南省被淹,对小麦造成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破坏。当局开始疯狂在国际上采购小麦,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
示意图。图为2023年8月3日,黑龙江五常市多个村镇被淹。(视频截图)
东北三省也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粮仓,包括大豆、玉米和大米在内的粮食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去年7月下旬以来,台风“杜苏芮”带来的暴雨袭击中国北方,导致东北主要粮食产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黑龙江省尚志市遭遇了六十多年来最严重的暴雨,超过42,575公顷农作物被毁。主要稻米产区五常市的许多村庄和大面积农田也被洪水淹没,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2022年,中国水稻产地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旱灾,220万公顷耕地荒芜。
极端天气使中国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中共农业部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30年,更多的干旱可能导致玉米、小麦和大米产量减少8%;强降雨可能会对一些农作物产生类似的影响。
去年《自然》杂志一项研究发现,过去20年,极端降雨导致中国水稻产量下降8%。
蔬菜和水果同样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2022年中国南方严重干旱的一个重大影响是,黄瓜和生菜价格飙升。
咨询公司艾格农业(BOABC)上月表示,预计截至2025年6月,因干旱和高温天气影响,中国小麦产量将下降1.24%,至1.34亿吨;干旱还推迟了部分地区玉米的种植,导致2025年10月为止的销售年度的玉米产量下降2.26%,至2.82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