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夜越美丽,越夜越火爆。
当城市渐渐陷入沉寂,一群人早已酣眠,另一群人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身着制服的女技师们精神抖擞,熟练地穿梭在街头小巷,为下了订单的客人准时送去服务。
谁能想到,前些年随着O2O的式微而销声匿迹的“上门按摩”,竟在不知不觉间,又以惊人的速度火了起来。如果留心下,你会发现,小区电梯的广告位里,多了些按摩平台的宣传,一般以绿色、红色等极具冲击力的颜色为底色,再辅以“24小时、随叫随到、上门”等关键词,当然,画面的最大篇幅,则是一位面容清秀、身材曼妙的女性形象,对着观者莞尔一笑。
拿起手机打开应用商城,输入“按摩”,上百款上门按摩APP映入眼帘,下载量从几十万到数百万不等。不同平台定价不同,一单的价格从168元到698元不等,服务时长为1-2小时,可见这门按摩生意,早已潜入生活的角落。
至于里面的商机到底有多大呢?
这不,主打“上门按摩”的东郊到家,已经传出了冲击IPO的消息,靠上门按摩上市,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据其公开信息显示,东郊到家2023年成交总额达到惊人的2.5亿元,截至目前,注册用户突破1300万,覆盖全国47个城市,此等成绩,足以打败不少已经上市多年的企业。
然而,高光下的另一面是,按摩与“涉黄”总是如影随形。今年“315”期间,东郊到家就被多家媒体点名,据“福建广电海博TV”报道,福州的“东郊到家”技师上门后,暗示可以提供其他“加钟服务”;另据《现场》报道称,记者在东郊到家上下单了218元的60分钟中式推拿,上门技师在按摩过程中,提出可以加钱做“有特色的前列腺保养”。
不单单东郊到家,“首约到家”、“星河到家”、“爱尚网约”等相关上门按摩平台都有涉及。由于人性的复杂性,致使只要有一方不是奔着纯粹的按摩服务来的,且越来越多这种个人行为发生的时候,行业乱象就形成了。
按摩本是门传统手艺,但当按摩与上门服务相结合,不自觉就会变了味。在灰色和白色之间徘徊的上门按摩,想要变成让人“正眼相待”的生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1
风靡一时集体倒下
上门按摩卷土重来
互联网有句名言,网络时代,任何传统生意都值得通过互联网再做一遍。
从有了o2o概念以来,就有各式各样的上门服务。上门代厨、上门清洁、上门宠物喂养......上门按摩也是如此,它将选择的过程线上化,为客户与技师的链接创造了空间。
严格来说,上门按摩也算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以前想放松肩颈,还得跑到线下门店,现在只要通过APP选择心宜的技师下单,就可以在家享受按摩,且与实体门店相比较,居家按摩更卫生、更安全。
上门按摩主要利用信息服务来撮合交易,这样的轻资产模式不需要传统按摩行业的实体店,可以迅速扩张,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看起来确实是门好生意。
2015年的时候,上门按摩还曾引发过一番投融资盛况。功夫熊上线不到一年就获得两轮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估值一度超过1500万美元,58同城CEO姚劲波,以及俞敏洪、盛希泰的洪泰基金也都掷出千万元。
之后,点到按摩、宜生到家、九阿哥、华佗驾到也相继获得数百万美元以上的投资,充足的资金支撑起平台间的“烧钱游戏”。各平台以北上广深为据点,竞相推出“1元推拿”“首单10元”“首单减免”等促销活动,恰逢互联网狂飙时期,大厂员工因颈椎、腰椎问题对按摩的需求增强,他们成为了到家按摩平台的第一批忠实用户。
然而,因为高昂的扩张成本和无法标准化的服务,2017年,这些备受关注的“黑马”大多消失于互联网浪潮间。在开山者们陆续倒下一年后,东郊到家、往约到家、康悦到家、星河到家等后来者开始生根发芽。
但这段时间的上门按摩早已不复往日风光。以“东郊到家”为例,到2019年,东郊到家的日接单量都不足30单,账面亏损了300多万。
直到2019年底年疫情的到来,让全国的服务业遭遇重创,街边的按摩、足疗门店陆续关停,为了生存下去,技师只能选择去线上接单,这给了东郊到家靠订单渠道和服务场景的变化,实现增长的机会。
东郊到家决定全力备战互联网营销渠道,发力电梯间与抖音短视频。2021年,东郊到家与分众、目标、城市纵横三大电梯媒体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居民区与写字楼的电梯间,成为了很多人第一次认识东郊到家的地方;东郊到家还在全国各地疯狂推广其业务的抖音短视频,签约了不少网红达人,实现了线上的巨大声量。
加上大健康与本地生活行业的市场规模呈迸发之态,各项到家业务也随着懒人经济、养生需求的发展遍地开花,“上门按摩”再次呈现了爆发之势,花儿到家、泰到位、往约到家等平台纷纷出现。
然而,上门按摩虽然来势汹汹,但行业痛点仍然存在。
02
各类乱象层出不穷
上门按摩变“涉黄”
不同于其他的到家服务,“上门按摩”天然存在着不可控性。
在整个过程中有两个非常大的BUG,一是它预设了技师和顾客都是冲着纯粹的按摩服务来的;二是它将最核心的整个按摩服务的交易过程完全置于了监控盲区,全凭各自的道德观约束。这种隐蔽性强、无第三方介入的事件很容易演变成“罗生门”,极易产生消费纠纷乃至法律纠纷。
要知道,按摩服务是人对人的,而人又是最复杂的,更何况是处于一个私密的空间,这也导致到家按摩总与“涉黄”联系在一起。
虽然各大上门按摩平台均坚称“绿色平台”,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在大部分上门按摩APP的展示页面,几乎清一色全是年轻女技师,除了凸显身材的统一着装照之外,还能看到女技师的生活照,并附有评价、收藏、预约等选项。
这些对外表的特别展示,本身就已经超出了介绍按摩服务的必要范畴,再加上“男士尊享”的特殊标签、价位不等的预约“诚意金”……很容易令人想入非非,这些广告背后拿捏的是何种目标客群,可想而知。
而在不少平台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的内容也并非展示按摩手法的专业性,反倒充斥着女技师与男客户之间诸如“小姐姐好漂亮”“有没有男朋友”等暧昧色彩的对话,让人想入非非。
且“反常”的是,尽管不少平台宣称技师都有专业资格认证,但打开手机应用却无法查看技师资格认证。一些平台还在广告中注明“长期招聘技师”,应聘成为平台技师只需提供姓名、性别、年龄、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并不需要提供专业资格证明,甚至无需健康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