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谢泳

读了让人怦然心动 1959:谁在思考(图)
2023-08-24

“哀鸿遍野,我努力求饱,有些说不过去。陈毅宴会,还有著名演员演出助兴。……”顾准日记中不仅真实地记下了他所目睹的河南农民的生活惨状,而且贡献了他的理论思考: 中国农民过着糊口经济的生活,他们中间的知识分子同样不懂得这个问题。他们从糊口经济的立场出发,在土地革命的旗帜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结果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回过头未,以强力未打破糊口经济,代替圈地,代替羊子吃人的是在饥饿状态下上山炼铁,与7000万人的大兴水利,而且,还要在政治上给以资本主义自发的称号。

毛泽东是不是胡适的学生(图)
2023-07-12

毛泽东对胡适的态度,也有一个由崇拜到鄙视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与自己的地位变化有关。毛泽东曾亲口对埃德加·斯诺说过,《新青年》时期,他是陈独秀、胡适之的忠实读者和祟拜者。但到了后来,这态度就变化了,他对胡适说他是他的学生,一直耿耿于怀。

什么文化养育了他们(图)
2023-06-03

1948年1月,中国上海。一群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正在校内投票站进行投票。我平日读书,很留意旧学者身上的小事,这些小事与学术无关,但那些学者却因了这些小事更让人肃然起敬。这些小事,多属掌故趣闻一类,对这些东西,是想由小见大,从点滴处见宽阔。小事多了,也能说明大问题。旧学者身上,都有...

蒋介石度量有多大?以小见大(图)
2023-03-15

读《中国院士》(张建伟、邓琼琼著)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想过收集中央研究院的资料,这个兴趣最初是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引起的,后来听说南京有一位先生写了一本关于中央研究院历史的书,我也曾打听过,但此书至今没有出版。由于有了这点准备,平时看书对有关中央研究...

谁给了周扬压力(图)
2023-01-28

《书城》今年四期上有陈诏先生一文《拾得旧梦祭于伶》,内中有一处说到周扬。陈先生说有一次于伶和他谈起周扬,于伶说:胡风反革命案件平反后,文艺界有很多人谴责周扬,闹到他的家里。周扬在无法说清楚的情况下,只得拿出一封信给大家看,总算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才使事态平息。原来周扬在这个位子上...

晚年曹禺(图)
2022-11-09

在今年第3期的《收获》杂志上,我读到曹禺的女儿万方写的回忆他父亲的文章《灵魂的石头》,这篇文章是曹禺去世后,我读到的最好的一篇怀念文字,当然这与作者的特殊地位有关,作为女儿,万方是理解自己父亲的,她用真诚的心灵,写出了曹禺晚年的痛苦。在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我以为从作家的角度看...

吴世昌的选择 真令人感慨万千(图)
2022-10-12

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每一选择几乎都与民族情感有关,比如对国共两面的评价,对美苏的评价,总是因了民族情感的过于强烈而在理性判断上有所偏差。想想40年代吴世昌对政治的理解和分析,再看他最终的选择,真令人感慨万千。 回到祖国4年后,“文革”开始,“吴世昌进‘牛棚’、下干校、受侮辱、触灵魂,备受艰辛,

令人困惑的梁思成(图)
2022-10-06

经常有人说到梁思成,但多数是说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或者是他和林徽因的浪漫人生。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也许更加怀念这位建筑学家,如果北京城的规划能按梁思成的思路去办,北京将是一座文物城市。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人们拆墙的时候,不会想到他,推倒牌楼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他,那是一个一切新的...

怎样评价傅斯年(图)
2022-09-16

1997年5月17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少云先生《关于傅斯年》一文,对傅斯年多有误解,特提出几点意见,以就教于少云先生。少云先生文章中说:抗战胜利后,起初长北大的应是胡适,而傅恐胡适过于宽厚,碍于人情,对任伪职的旧日友好不好应付,遂自荐做开路先锋,为胡日后接任铺平道路。这段...

胡风案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图)
2022-04-26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来具有非常好的道德资源,比如对朋友、对师长、对异己,都有相对稳定的整套看法,这些东西影响知识分子之深已融人他们的血液中。但曾经有一段时间,经过思想改造运动,特别是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在不断的暗示中,对知识分子心理产生了巨大压力,久而久之,这压力便转换成一种内心的...

叶企孙饶毓泰的死(图)
2022-04-23

叶企孙和饶毓泰都有极高的社会地位,1948年他们俩都是中央研究院物理组的院士,这是当时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国民党离开大陆时,派飞机到北大、清华抢运教授,他们都在其中,但他们都没有走。后来的经历,我们就不多说了,到了“文革”,饶毓泰自杀,叶企孙重病缠身,凄然离世。叶企孙由于卷入一桩重大冤案中,很长时间受到迫害,曾被投入监狱。

毛泽东是不是胡适的学生?(图)
2022-01-18

公平地说,胡适说毛泽东是他的学生,此话并不过份,因为他们确实在过同一学校,毛还对斯诺说:“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而毛也确实向胡适请教过。唐德刚也说过,胡适告诉过他:“共产党里的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不过唐德刚调侃道:“毛泽东写得最好的原因是'我的学生毛泽东'没有完全遵从他'老师'指导的缘故”。周策纵还说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是受胡适的《沁园春·新俄万岁》而做的。毛泽东一生与胡适有过诸多关系,无论是崇拜还是厌恶,胡适在他心中是抹不掉的。

令人困惑的梁思成(图)
2021-11-16

经常有人说到梁思成,但多数是说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或者是他和林徽因的浪漫人生。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也许更加怀念这位建筑学家,如果北京城的规划能按梁思成的思路去办,北京将是一座文物城市。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了,人们拆墙的时候,不会想到他,推倒牌楼的时候也不会...

周扬在胡风事件整人 据说他拿出一封信为自己辩解 但疑点重重(图)
2021-10-25

但疑点也由此而来,从胡风事件到丁玲、陈企霞事件,周扬都是关键人物。如果周扬手里真有一封信,那么他在世的时候,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透露出来,因为这是关系他历史中所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但我们现在没有见到有关这方面更可靠的资料。如果周扬说在胡风案件中是受到了毛泽东的压力,显然又说服不了找他闹事的那些受害者。

钱钟书与西南联大(图)
2021-09-20

钱钟书杨绛夫妇最近有些文章说到钱钟书在西南联大的情况,不是很确切。钱钟书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是很能见出他的个性的。我在收集西南联大的资料时,见过一点这方面的东西。钱钟书1937年从牛津毕业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做研究,本想攻读博士学位,但后来放弃了。1938年,...

晚年曹禺(图)
2021-07-18

在今年第3期的《收获》杂志上,我读到曹禺的女儿万方写的回忆他父亲的文章《灵魂的石头》,这篇文章是曹禺去世后,我读到的最好的一篇怀念文字,当然这与作者的特殊地位有关,作为女儿,万方是理解自己父亲的,她用真诚的心灵,写出了曹禺晚年的痛苦。在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胡风案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2021-06-21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本来具有非常好的道德资源,比如对朋友、对师长、对异己,都有相对稳定的整套看法,这些东西影响知识分子之深已融人他们的血液中。但曾经有一段时间,经过思想改造运动,特别是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在不断的暗示中,对知识分子心理产生了巨大压力,久而久之,...

毕竟是书生
2021-03-12

周一良出身世家,青年时代,由燕京而清华,由史语所而哈佛大学,1946年怀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由美返国,重回燕京执教。周先生是1913年生人,共和国成立那年37岁,是一个学者最好的年龄。周先生的早年教育背景,是中西两面,这使他治学和为人都深深留有那个时代...

在胡风事件中周扬扮演什么角色?谁给了他压力?(图)
2021-02-21

《书城》今年四期上有陈诏先生一文《拾得旧梦祭于伶》,内中有一处说到周扬。陈先生说有一次于伶和他谈起周扬,于伶说:胡风反革命案件平反后,文艺界有很多人谴责周扬,闹到他的家里。周扬在无法说清楚的情况下,只得拿出一封信给大家看,总算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才使事态平...

晚年曹禺 (图)
2021-02-11

在今年第3期的《收获》杂志上,我读到曹禺的女儿万方写的回忆他父亲的文章《灵魂的石头》,这篇文章是曹禺去世后,我读到的最好的一篇怀念文字,当然这与作者的特殊地位有关,作为女儿,万方是理解自己父亲的,她用真诚的心灵,写出了曹禺晚年的痛苦。在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钱钟书——书生气又发作了(图)
2020-12-19

国内近几年出版的关于钱钟书研究的书很多,我见到就买了,时间一长,就积攒下一大摞,最近我集中翻了一遍,忽然生出一点感想。现在国内外研究钱钟书的,以学术为主,即多数研究者的着眼点在于钱钟书的小说、诗词和他的学术论文,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研究一个学者,如果光注意...

再说张东荪 (图)
2020-11-28

我在《旧人旧事》一书中曾写过一篇关于张东荪的文章,这之后,又陆续看到一些资料,由于各种人说的张东荪都是自己了解的一面,所以关于张东荪的形象也就各异。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这是常事,但具体到张东荪来说,人们之所以各执一词,却多是因为关于他...

吴世昌选择错成千古恨 (图)
2020-10-10

我从一个老先生那里,看到一本澳门出版的书,名字叫《博士之家》。书的作者是施议对先生,他是吴世昌的博士研究生,1986年吴世昌逝世的时候,他一直守护在身边。这本书中收了两篇施议对怀念他老师的文章,使我对吴世昌晚年的经历又多了一点了解。特别是其中说到的两件事,...

当年毛泽东凭什么确定反右派的百分比
2020-08-30

毛泽东虽然数学不好,但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却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现象,就是他喜欢用百分比来概括自己描述的东西,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生。看毛泽东的指示,始终不理解他的这些具体数字的比例是根据什么想出来的。

委身中共 就得放弃自己的学问的贺麟
2020-03-27

1982年,已80高龄的贺麟入了党。这位中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以此为标志,完成了他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走进贺麟的内心世界,我们会感到如同其他著名知识分子的转变一样,贺麟一生的经历同样留给后世许多难解之谜。贺麟是1902年生人,他这一代知识分子共...

中共说中国人素质不行 看看八十年前的山西村政建设
2019-07-10

八十年前的山西村政建设,在中国现代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那时凡来山西的人都要谈到山西的村政建设,普遍给予较高评价,山西是著名的模范省,山西村政建设,从1917年开始,到抗战前,已有相当成绩。今天研究区域社会史的人对于当时山西的村政建设也颇多关注。山西村政建设...

谢泳:杰出物理学家叶企孙饶毓泰的死
2018-01-25

在自然科学中,我对物理学有一点兴趣,我对物理学本身是一窍不通,但我喜欢看有关物理学家的传记,喜欢读一点物理学发展史之类的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专家中,我总觉得物理学家的内心更丰富,他们对世界、对人类、对现存社会秩序总保持着关心和具备着责任,他们对人类文...

毛泽东为什么不喜欢冯雪峰(图)
2017-12-26

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有几个人的经历和命运特别耐人寻味,他们是周扬、冯雪峰、胡风、丁玲。他们四人有过合作,但更多的是分歧,最终还是带着恩怨离开了世界。他们的命运又和两个伟人有关,一是政治领袖毛泽东,一是文化旗手鲁迅。 四个人中,除了丁玲以小说知名外,其...

美国解密沈崇案:并非强奸而是自愿性交 图
2016-06-13

沈崇案后,中共中央曾发文:(一)北平美兵强奸女生事,已造成有力的爱国运动,上海、天津闻亦将响应,希望在各大城市(平、津、京、沪、渝、昆、港、蓉、杭等)及海外华侨中发动游行示威,并坚持下去。(二)我们在各地学生及妇女中的关系,应尽量利用学生及妇女中通信办法,向各地推动发展,并推动各地撰文通电,向各方声援呼吁,务使此运动向孤立美蒋及反对美国殖民地化中国之途展开。”通知特别提出利用妇女对沈崇案的愤怒,可以说是非常了解沈崇案所容易引发的民族主义情感的。

胡适的先见之明:幸亏没有留下(图)
2016-04-14

中国的先知者——胡适先生。(网络图片) 我在《百年潮》杂志(二零零零年五期五十六页)上看到龚育之先生的一篇文章《毛泽东说: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长》。文章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毛泽东在陕北一次中央会议上(也就是讨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那次会议上)曾说过...

谢泳:试答钱学森之问
2011-04-08

钱学森提出的一个问题,它的核心内容是:为什么1949年后中国大学教育中没有培养出创新人才。我想从西南联大的历史经验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普及黄万里 -- 从三门峡到三峡工程的反对声音
2007-12-16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则短文《普及吴祖光》。今天再写《普及黄万里》是因为最近赵诚的《长河孤旅》正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从普及吴祖光到普及黄万里,是想表达一个简单的愿望:尊重良知,敢讲真话。从个人命运来说,黄万里的人生是个悲剧。因为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他一生最有价值的...

谢泳:别看李敖的书
2007-09-04

老而不死是为贼 如果早些年还有人以为李敖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自由的人,那么现在人们可以放弃这种评价了,李敖是一个怪物,是一个只有在专制社会中才能感到自己存在价值的人,也是一个在自己的生活里不能没有对手的人,如果这个对手始终存在,那李敖还有事干,他那些文章...

谢泳:过去的教授
2007-08-02

蔡元培 严修唐文治 叶恭绰张寿镛 研究中国大学教育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本世纪初,最早承担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职责的,大多是一批传统的士子,比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南洋大学堂校长唐文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以及光华大学校...

1949-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的自杀问题(3)
2007-05-04

3、“文革”期间的情况 1966年“文革”期间发生的知识分子自杀现象,达到了四九年以后的最高峰,此前政治运动中发生的大量自杀现象,经过几年的停止后,开始集中出现。湖南南道县在1967年8月到10月之 间,被迫自杀的人数即达三百二十六人,文革期间,零陵地区自...

《随想录》里为何无一处提到毛泽东?
2007-05-02

《随想录》可以看成巴金晚年的一部回忆录,但这本回忆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把回忆的重心放在记录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上,同时忏悔自己在特殊历史时期对朋友造成的伤害。 《随想录》所以在二十年前能够感动中国人,原因就在于他把自己真实的内心坦诚交给读者。这本...

谢泳:由叶利钦想到吴国桢和蒋介石的一次谈话
2007-04-30

(这是多年前的一篇旧文,以此悼念叶利钦逝世,谢泳4、28)叶利钦的辞职,可能是二十世纪最让人对民主产生信心的事件,一个在权利峰颠的人,在跨进新世纪的门前,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做出那样的选择,这是了不起的事。这是个人选择,但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理性唤发出的最令...